歐華導報

暢言歐洲時事,兼論曆史文化,點評社會人物,囊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文學、藝術……
正文

錢躍君:歐洲向何處去

(2017-03-10 14:07:26) 下一個

英國,因為東歐勞工湧向英國勞工市場而公投脫歐;美國,因為經濟全球化衝擊美國產業而出現特朗普當選;歐盟,因為東歐國家不願分擔進入歐盟的非洲難民等而麵臨分裂……世界政壇風起雲湧,但各種現象的因果關係還是要理清。一些不太嚴謹的媒體經常張冠李戴以嘩眾取寵,例如說英國脫歐是因為歐盟的難民政策,東歐反感歐盟是因為德國接受了敘利亞難民,甚至美國特朗普當選都是因為難民問題。

麵臨歐盟產生的這些現實危機和民心危機,2017年5月25日又剛好是創立歐共體的《羅馬條約》60周年,歐盟理事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於今年3月1日向歐洲議會遞交了《歐洲未來白皮書》,描述了歐盟未來發展的五種可能,以提供給歐盟27國討論。歐洲媒體普遍認為,歐盟各國發展不平衡,有兩個不同的速度,所以歐盟內部會產生這樣的政策分歧。筆者從歐盟發展的曆史與背景來看,認為這不是東、西歐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而是東、西歐國家對歐盟的理解存在嚴重的分歧,此後造成許多政策上的分歧是必然的。

◆歐洲聯盟與蘇維埃聯盟◆
 
歐洲曾經有並行的兩個聯盟: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與蘇維埃聯盟(Soviet Union)。都是同一個西文詞Union(聯盟),卻被人別有用心地分別譯成蘇“聯”和歐“盟”。
 
人們都知道,歐盟是一個邦聯體,歐盟各成員國是一個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自願加入歐盟,也可以自願退出歐盟,就如這次的英國脫歐。
 
但人們卻誤以為蘇聯是一個國家,東歐易幟後會說“蘇聯解體”,似乎一個大的帝國被分裂了。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是因為蘇聯名為聯盟(表麵的法律形式如歐盟),卻是俄國用槍杆子強製要求東歐鄰國加入的,這些國家無論結合在蘇維埃聯盟、還是華沙條約,實際上是沒有主權的俄國的屬國——1956年匈牙利政府打算政治改革,結果俄國出兵占領匈牙利,匈總理納吉被判絞刑而死。1970年捷克共產黨中央決定政治改革,又引來蘇聯出兵,捷克共產黨主席被捕、貶到山上做伐木工……東歐國家不僅對外沒有任何主權,對內沒有人權,經濟上更然被專製製度拖垮。幸好出現了開明政治家戈巴喬夫,才使這些東歐容許獨立出來走自己的路。
 
獨立後的東歐國家首要大事就是逃離蘇聯控製,最好立即加入北約和歐盟這個國防與經濟保護傘。北約與歐盟提出什麽條件,他們就創造什麽條件來滿足,就擔心蘇聯這隻北極熊什麽時候活過來,又要以暴力把他們重新收為屬國,他們又得受此奴役。柏林牆倒掉後,兩德是否統一?基民盟認為乘勢趕快統一,社民黨卻認為要等一下,有個過渡——從經濟角度來說,立即統一既拖累西德經濟,更衝垮東德經濟。最後盡管統一了,統一初年就遇上經濟不景氣,處處困境,總理科爾既受到西德社會、還受到東德民眾的指責,他去東德視察時,東德抗議民眾向他扔臭雞蛋。不久蘇聯發生政變,戈巴喬夫被軟禁,震驚世界。科爾到電視台上說:你們看,多懸哪!
 
◆利益共同體與價值共同體◆
 
即使自願加入、並能自願退出的聯盟,也要分成兩類:利益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所謂利益共同體(目的共同體,Zweckgemeinschaft/ community of purpose),雙方或多方出於各自利益,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結合在一起。世界上大多數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都屬於利益共同體。但就如丘吉爾所言:沒有永久的朋友,隻有永久的利益。今天有共同利益的時候雙方就聯手,明天沒有共同利益的時候就分手,後天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就互相開戰,專製國家之間的分分合合尤其明顯。
 
所謂價值共同體(Wertegemeinschaft/community of value),雙方或多方出於共同的價值觀(如民主、人權)而結合在一起,經濟利益放在第二位。北約就是典型的價值共同體,北約不可能與一個專製政權結成聯盟。歐盟也同樣。加入歐盟的首要前提不是經濟狀況,而是該國家是否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民主製度,基本人權是否獲得保障。例如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三十多年,全國上下不遺餘力,但最終還是沒有被接受,唯一原因,就是因為土耳其的人權狀況與歐盟國家普遍的人權狀況相差較大距離。近期土耳其對教育界、新聞界的政治清洗,也證實了歐盟多年的擔憂。
 
歐盟源於西歐的經濟共同體,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旨在永久結束歐洲戰爭——世界上大多數戰爭都起因於爭奪經濟利益。通過歐盟把各國經濟放在一起,勞工市場放在一起,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的公民在本國和鄰國都享有同等待遇,形成一個家庭,淡化國家與民族界限,因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狂熱是發生戰爭最大的導火線。
 
歐洲上千年來,幾乎沒有一代沒有親曆過戰爭。而歐盟已經60年,歐盟國家之間還沒有發生過一次戰爭,甚至都沒有發生過一次略微劇烈的衝突。就如歐盟理事會主席容克所言:“60年前,歐盟的創建者選擇了法律途徑、而不是武力手段來統合歐洲。2017年,就算最黑暗的日子,也遠比歐盟的創建者在戰場上的日子光明。”
 
東歐易幟後,如果根據當時東歐與西歐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西歐絕對不能接受東歐國家進入歐盟,那等於讓東歐民眾分享西歐民眾積累的財富,就像東德民眾帶著空空的國庫與西德統一,現在卻要享受與西德民眾同樣的醫療和養老待遇。但為了歐洲和平,西歐還是接受了東歐,因為歐盟是價值共同體,不是利益共同體。隻要這個國家有自由民主製度,相信經濟落後是暫時的。既然結合成一個家庭,怎麽能嫌棄自己的兄弟姐妹貧困?何況這些貧困恰恰就是專製時代帶來。
 
烏克蘭想加入歐盟,被俄國禁止,克裏米亞島被侵吞,東部迄今處於戰爭狀況,代價慘重。如果歐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就會權衡利弊,放棄烏克蘭還是得罪俄國?但歐盟作為價值共同體,根本不考慮自身利益就對俄國經濟製裁,俄國損失慘重。俄國隻能利用敘利亞作梗,製造大量難民湧向歐洲,迫使歐盟重新理睬俄國,對俄解禁,歐盟為此也付出了昂貴代價。類似情況,美國特朗普當政後,宣布東歐五個國家(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勒斯)的公民赴美必須申請簽證(其它照舊免簽)。歐盟出於道義,要求美國公民來到任何一個歐盟國家也必須簽證。如果歐盟是利益共同體,美國沒有卡到德國與法國公民赴美,德國與法國為何要為了幾個東歐國家來得罪美國。
 
◆西歐與東歐對歐盟觀念的差異◆
 
但不是所有西歐國家都這麽想的。英國最初就沒想進入歐盟,遊說北歐和奧地利七國組成自由貿易區。所以當時西歐就有六國(歐盟)與七國的競爭,美國支持歐盟模式,認為英國的做法是換湯不換藥。兩年後英國等七國經濟發展(3%)明顯比不上六國(5,5%),七國自由貿易區解體,全都要求加入歐盟。法國總統戴高樂唯獨反對英國加入,說英國以大英帝國曾經的輝煌,進來後一定會在歐盟內部搞特殊化(此後也確實如此),歐盟兩次投票接受英國進入歐盟,都被法國一票否決,所以直到戴高樂下任後才放了英國進入歐盟。所以,英國進入歐盟是為了經濟利益還是為了歐洲和平?是存疑的。歐盟接受東歐國家後,經濟落後國家的勞工自然湧向經濟發達的國家。波蘭勞工最多的是湧向鄰國德國——19世紀就如此,當時湧向魯爾區的波蘭人達到600萬——德國沒有半句怨言。而且因為曆史上的感情欠債,德國是接受波蘭進入歐盟與北約的最得力者。但波蘭(和保加利亞)勞工進入英國,卻鬧得英國菲菲揚揚,鬧到英國要脫離歐盟。其實,英國脫歐根本不用這麽緊張,如果戴高樂活到今天,英國今天還進不了歐盟大門,更談不上脫離歐盟。
 
另一個令人寒心的是東歐國家,他們許多是出於經濟利益和政治保護而進入歐盟,他們眼中的歐盟更多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是歐盟的最大獲利者,歐盟內部的許多矛盾(如英國脫歐)也是因為他們而引起。但當歐盟承擔一部分義務時,例如分擔難民,他們卻以種種理由拒絕——法國有7,5%的伊斯蘭教人,德國有5%,波蘭和匈牙利隻有0,01%,德、法在接受戰爭難民時,波蘭和匈牙利卻以拒絕伊斯蘭而不想接受難民。但無可指責,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各人當然以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盡力減少自己的義務為目的。但相反要問,如果歐盟是利益共同體,當年西歐為什麽接受東歐?一個富人家請進幾位討飯的,給予平等地位,為了富人更富?
 
所以在歐盟內部,西歐、南歐與東歐對歐盟的理解都不一樣,以至許多政策得不到通過,因為歐盟要求的是“一致通過”。歐洲議會副主席、自民黨A. Graf Lambsdorff就說:28個歐盟國應當減少到16個——恢複到30年前狀況?
 
對歐盟的觀念與這些國家的貧富沒有直接關聯,歐盟初創時歐盟成員國的經濟水平遠遠低於現在的東歐國家。盡管如此,初創者們建立的是價值共同體,而不是利益共同體。但老一代的理想在和平時代已經過時?烏克蘭事件對那些東歐國家是一個棒喝:北極熊還在那裏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顛覆那些原蘇聯屬國,至少讓你雞犬不寧。到那時,你的“利益朋友們”會一哄而散,留下的,隻有你那些不計利益得失的兄弟姐妹。
 
◆歐盟未來的五大可能◆
 
希臘國家財政赤字,歐元國一直給予資助,這不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而是從價值共同體出發,體現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於是,希臘認為歐盟天經地義應當資助希臘,歐盟要求希臘節約、逐步實現國家收支平衡,居然被拒絕。直逼到德國等表示,如果希臘不滿意,可以退出歐元國,希臘才傻了眼,才開始推行財政節儉政策。所以,歐盟、尤其西歐的原歐盟國不能老是謙讓,必要時應當亮劍。容克3月1日遞交給歐洲議會《歐盟未來白皮書》,32頁,提出歐盟未來(2025年)可能出現的五種途徑,某種意義就是這樣的“亮劍”:歐盟,也完全可以是另一個模樣。
 
一、基本保持今日歐盟的結構,加強在就業、經濟增長、投資領域的工作,包括網絡、交通、能源方麵的投資。歐元發行政策要與經濟發展聯係在一起,加強金融監督……
 
二、因為歐盟各國在移民、安全、國防領域的分歧較大,所以歐盟索性放棄這些合作,僅僅注重歐洲統一市場,即歐元國之間的免稅、資本與貨物的交流。這樣,跨國勞工市場、跨國服務行業的交流、退休金方麵的互相認可將會受到限製。如果誰受到某些國家的侵害,也別指望歐盟會指令各國對該國家製裁。
 
三、哪些國家願意多一些合作,可以自己組成合作關係,就像歐元國那樣,不是所有歐盟國家都參加歐元國的。現有21個國家願意互通他們的勞工市場,12個國家願意在汽車技術信息化、數控化領域合作以統一標準,6個國家願意在國防領域、邊境管理和緊急救援方麵合作——說白了,歐盟將劃分出不同層次,本來願意加強歐盟功能的西歐國家,不用再去折騰要求所有歐盟國家這麽做,自己組織起來即可。該方案受到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原來歐盟國家的推崇。
 
四、有些領域要加強,如技術、貿易、信息、移民、邊境管理、國防;有些領域可削弱。加強合作的如歐盟抵製惡性競爭、監督金融機構等,這次對大眾汽車廢氣問題的迅速反應也為一例。還有航天、建立高科技中心、地區性能源中轉站等、反恐方麵的警察和司法合作。可以削弱的領域例如地區性發展,公共醫療衛生、部分勞工市場、社會政策。經濟領域的政府資助可以下放到各國自行解決,環保、消費者保護、勞工保護等不再追求達到整個歐盟的統一水平,而隻是確定一個最低底線。
 
五、更加強歐盟功能,各國之間更緊密地合作,結合成“歐洲合眾國”——戴高樂最初提出的國名,後來寫成歐共體或歐盟——歐盟一如既往地以一個總體與世界各國簽署經貿協議。這樣,歐盟運作效率更高,各國民眾的利益直接受到歐盟法律保護——歐洲議會通過的歐盟法律,通常比各國法律更理想化,因為那些議員可以不受到本國現實政治與利益集團的幹擾。
 
歐盟正在從曆史上的價值共同體轉型成現實中的利益共同體?筆者也認為歐盟應當走向多元,走向兩者兼有的混合共同體。但這種混合不是高尚者的墮落,也不期望圖利者的升華,而是有誌者結合在一起保持價值共同體的基本屬性。而對僅僅出於利益而進入歐盟的國家也應當兼容,但僅僅作為經濟夥伴,互相合作,謀求共贏,而不應當再有超越經濟利益之上的感情投入。
 
容克如實地描述了歐盟未來發展的五大可能。但容克也明確表示,不希望歐盟的功能降低到各國之間僅僅是金錢關係。從人口來看,1900年歐洲人口占全世界25%,1960年降低到11%,2015年6%,到2060年估計隻占4%。在經濟上,歐盟占全世界的比例也越來越小:2004年占26%,2015年占22%,到2030年將占20%以下。而到那時,歐洲又將是全世界平均年紀最高的:45歲;第二位北美40歲,而亞洲和澳洲隻有35歲。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一個越來越小的歐盟難道不應當更加團結合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