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導報

暢言歐洲時事,兼論曆史文化,點評社會人物,囊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文學、藝術……
正文

錢躍君:經濟全球化後果震蕩歐美政壇

(2017-01-17 07:45:46) 下一個

美國大選後,因為撞上了特朗普的異數,世界各國都非常緊張,各國媒體紛紛評論猜測,似乎都在希望希拉裏能夠當選。但應當說,他們的這些願望都是從各國自己的利益出發,有多少人是從美國暨美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來換位思考,來理解。難怪特朗普會說,美國保護了這麽多年歐洲和日本等,我們自己得到了什麽?

分析這一年來歐美政治氣氛的變化,整個社會都有向右轉的傾向。究其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造成對工業發達國家的衝擊,社會底層沒有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利,甚至受害。於是社會兩極分化。而對美國,還增添一重曆史包袱,即國父們留給美國後人對國際社會的責任。兩位候選人,希拉裏是民主黨左翼,特朗普是共和黨右翼,他們的政治分野,就是他們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國際社會責任的認同程度。

 

◆ 第 一 次 經 濟 全 球 化 ◆

歐洲經濟自古落後,公元1000前後隻占世界經濟的15%,當時的世界經濟中心在中東與中國,當時的商路是橫跨黃海與地中海的絲綢之路。這個時期的經濟交流形式:原料與生產都在同一地,通過遙遠的商路到達消費者之手。因為路途遙遠,能經濟交流的隻有價格昂重、體積較小的調味品、首飾或裝飾品之類。在歐洲本土,從12世紀就在法國Champagne和德國法蘭克福開始了博覽會,但規模較小。總之,絲綢之路還談不上今日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
 
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荷蘭商業革命後,引發了歐洲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帶動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現代化,世界經濟中心逐步從亞洲轉移到歐洲——到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經濟已占世界經濟的45%,荷蘭鹿特丹的船運業務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因為直到19世紀,俄國、中國、巴西等依舊是傳統、落後的農業國。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交通工具、即運輸業的現代化。自1869年美國紐約到舊金山的陸路通車,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海路通航,人們在80天之內就可以周遊世界。加快了運輸速度,降低了運輸成本,交流的不僅是昂貴商品,也可以是大規模的日常商品,使全球性的大規模經濟交流成為可能。
 
1870年左右,開始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經濟全球化浪潮,主導者顯然是英國。參與經濟交流的是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英國在各地的殖民地,那也是橫跨幾大洲。其次是遠東的中國和日本。1870年英國提出金本位,以黃金作為各國貨幣兌換的基礎。1875年17國代表在瑞士簽署米製公約,統一長度與重量標準。1884年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本初子午線公約,統一時間度量……要實現經濟全球化,首先要實現貨幣和度量的全球化。
 
古代經濟交流是“商品”與“消費”兩地,而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則劃分成“原料”、“生產”和“消費”三地:由工業落後的歐洲各國殖民地和美國生產棉花等農產品銷往歐洲,由歐洲集中生產棉布衣服等成品,再銷售給世界各國消費者。其結果,促進了技術落後地區的農業和技術先進地區的工業。或相反地說,削弱了技術落後地區的小作坊和技術先進地區的農業。於是,歐洲農民隻能湧向工業,這就出現了英國曼切斯特和德國魯爾區這樣的工業重鎮。這期間,英國出口量占全世界26%,德國占21%。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第一次經濟全球化。戰後美國崛起,不僅政治上美國替代了英國,金融上紐約替代了倫敦,而且工業上美國的通用電力公司、福特汽車等成為歐洲的競爭者。在美國主導下,1920年創立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重新恢複國際秩序,欲恢複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可惜好景不長,1929年發生全球經濟危機(全球化所引發?),引發了社會危機,不久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美國希望重新恢複第一次經濟全球化,但世界已經分裂成東、西方兩大陣營,最多實現經濟半球化。西方世界以美國為中心,貨幣兌換轉為美元本位,即各國貨幣與美元兌換,美元與黃金掛鉤(1971年取消)。這期間西方推出世貿協會WTO、世貿協議GATT、服務協議GATS、貨幣基金IWS和世界銀行等。歐洲出現歐洲經濟共同體,沒有全球化就先搞歐洲化。
 
◆ 第 二 次 經 濟 全 球 化 ◆

經曆1973和1979年兩次中東石油危機,西方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而東方世界越來越看到計劃經濟的困境,中國等許多國家開始經濟改革,部分開放市場經濟,靠攏西方。尤其1989年東歐易幟,全麵市場開放,成為第二次經濟全球化的最好契機,美國、日本等在中國等亞洲地區、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大規模、多領域的投資。
 
第二次經濟全球化出現在一個全新的技術環境下。值得一提的是“集裝箱革命”,采用標準化的集裝箱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其意義堪與發明蒸汽機和發明火車並舉,現在已經普及到90%的國際運輸業。世界工廠中國成為集裝箱運輸的世界冠軍,占全世界26%(2009)。再通過一係列的世貿協議減少關稅等跨國貿易壁壘,使大規模的異地生產和全世界銷售成為可能。

計算機、手機和網絡的廣泛應用,可以管理更複雜的生產、運輸和銷售係統,進而將生產和管理標準化。這就引發了第二次經濟全球化與第一次經濟全球化的最本質區別:產品質量不一定靠操作者的人力來控製,而可以通過標準化的生產過程、靠電腦來保障。既然如此,除了技術要求特別高的產品研究、開發、設計、總體管理等依舊留在企業原發地外,普通產品的生產就不一定放在技術水平較高的原發地,而可以挪到技術水平較低、從而低工資、低成本的地區,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1985年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Eugene Porter提出產業鏈概念(Value Chain),將一個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結算、管理等分離成獨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增值過程,都可以優化到最佳。而這些新技術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活動自由度,把一個產品的各個環節設置在不同地區,甚至公司都不需要設立在公司原發地,至少其分公司可以設立在世界各地。全世界這樣的跨國公司1990年已經有3,5萬家,2000年就發展到6,3萬家,金融危機前夕的2008年發展到8,2萬家,這些公司擁有的國外子公司多達80萬家。與此同時,那些發展中國家出於種種原因,也將本土企業移往國外,僅僅在1995-2000之間,就從3800家發展到1,2萬家,翻了3倍——經濟完全國際化。
 
同樣,現代通信技術促進了世界信息交流,許多無人問津的小島一躍成為逃稅天堂,許多企業在那裏注冊或逃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蛀蟲。例如生產iPhone的蘋果公司就通過英屬的加勒比島,估計逃稅2150億美元。在大約30個這樣的逃稅天堂中,美國企業藏匿了約16500億美元。
 
這樣的經濟全球化,最獲利的是原經濟落後的地區。隻要融入這個經濟圈,該地區的經濟和技術自然被發達國家帶動起來。在過去的25年中,走向民主的國家增加一倍,全世界貧困人口從原來的40%,下降到10%以下。所以盡管全球化對原發達國家經濟帶來許多弊端,奧巴馬還是認定:在全球化上,我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經濟全球化,是富國對窮國的補償,以縮小由於曆史原因造成的經濟與技術的巨大差異。
 
◆ 經 濟 全 球 化 的 挫 折 ◆

經濟國際化了,卻沒有統一有力的國際組織管理規範,也沒有國際法庭約束,各國又有不同的文化、宗教、經濟結構和政治體係。一旦哪裏遇到問題,馬上蔓延成全球性經濟或金融危機,不是某個國家能夠獨立解決的。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原發地美國,卻波及全球。

尤其是,各國有不同的勞工保護、婦女保護、環境保護、社會保險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生產成本,所以貧富國之間是一場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經濟發達國家的這類“附加成本”顯然高於經濟落後國家,從而至少在生產環節,原經濟發達國家失去了競爭能力,逐步將本土的生產線移到低成本地區,或者直接進口低成本地區的商品。尤其對農業,例如歐盟必須對農民經濟補貼,否則歐盟農業市場全被外來農產品淹沒了。
 
表麵現象就是外貿逆差問題,2015年美國外貿逆差居世界第一,高達-8030,3億美元,這也是引起這次美國政壇翻船的原因之一。第二位英國是-1653,6億美元,然後依次是印度-1248,3億,法國-667,6億,土耳其-633,2億,香港-488,3億……
 
2015年美國與歐洲貿易:進口4922億美元,出口3197億美元,逆差-1725億。其中逆差較多的是美國對德國貿易:進口1140億,出口590億,逆差-550億。為此美國多次點名責怪德國汽車業。
 
2015年美國與亞洲貿易:進口10066億美元,出口4575億美元,逆差-5491億,是美國對歐洲逆差的3倍。其中逆差最多的是美國對中國貿易:進口4819億,出口1162,逆差-3657億美元,幾乎占了美國整個外貿逆差的近一半(美國對日本逆差-686億,對南韓和印度逆差-283和-232億)。奧巴馬埋怨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兌換率,特朗普大選時索性提出要對中國商品設立45%進口稅。
 
所以,特朗普上任首先受到直接影響的應當是中國經濟——美國一直是中國經濟最大的搖錢樹,中國對美貿易是對日貿易的一倍,等量於對整個歐盟國家的貿易量總和。
 
外貿逆差還隻是對總體的國民經濟而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應當是各個階層都獲利,但由於製度原因,獲利分配可以非常懸殊,同樣會造成社會衝突。而原經濟發達的國家,則有人獲利,有人失利。
 
獲利最多的自然是跨國企業,他們將生產線移到低成本地區,市場也延伸到這些新生市場。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市場,就提高了贏利。商人直接進口低成本地區的商品傾銷美國市場,獲利更多。美國政府和社會早就看到貿易逆差對美國的危害,希望采取措施逆轉局麵,但就是受到這些財團和企業、即所謂的“精英”階層的阻擾,政府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些精英,這些企業的股東和經理收入都是天文數字,例如奔馳汽車公司總裁Dieter Zetsche的工資是同年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67倍!相對社會底層,精英階層享受到全球自由貿易和電子信息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富足。
 
對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係,社會需要各種人,從最高的知識階層,到最簡單的流水線工人。而對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係,就出現了經濟分工。跨國企業因為市場擴大(以前隻為本國市場,現在為全世界市場),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但沒有了生產線,簡單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企業把對勞工的責任推給了社會。這就可以理解,這些國家一方麵要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麵又無限製從國外引進技術人員。所以,沒有獲得專業學習的人就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失利者,這種失利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是社會結構轉變強加給他們的。所以,窮者變得更窮。
 
貧富差異的定量是根據收入和根據財產的基尼係數。根據收入的基尼係數從1985-2014的20年中,據OECD統計,所有34個OECD工業國情況都變糟,從平均29增長到32。其中:美國從34提高到40,英國從31到36,法國從28到29,德國從25到29,甚至北歐社會主義的瑞典,都從20激增到28,達到德法的“資本主義”程度——中國2014年是47,貧富如此懸殊,比美國還要資本主義。
 
尤其是,傳統企業經受不了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傾銷,紛紛倒閉。據美國學者統計,因為中國商品傾銷美國,1990年迄今,美國工業界損失了690萬個工作位置,其中製造業150萬個。對失業者來說,他們沒有享受到任何經濟全球化的利,卻蒙受了所有經濟全球化的弊。這就能理解,為什麽這麽多人讚同英國脫歐和投票普朗特。
 
◆ 世 界 經 濟 麵 臨 新 的 轉 折 ◆

英國脫歐,美國翻船,歐盟多國的右翼蔓延強大,一方麵威脅著這個自由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幾乎都是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同時也給這個自由世界敲響了警鍾,必須嚴肅審視經濟全球化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影響,要讓從貧到富的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不是僅僅看國民總產值、股市指數、對外貿易量、稅收等宏觀的國民經濟指標。
 
有些人的失利是直接的,如物價上漲,實際工資減少,甚至失業。而更多人的失利是心理上的。每個人都希望對自己、對家人、對未來有一個安全感。而在經濟和技術動蕩的時代,本來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就更失去了安全感,盡管沒有失業,但是擔心失業,擔心自己的孩子以後沒錢上大學。他們生活在一個工業國家,本來有一種優越感。現在突然發現,他們什麽都沒有了。許多右翼黨派並沒有自己的政治綱領,嚴格說都稱不上反對黨,而是抗議黨,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恐懼心理,成為右翼蔓延的溫床。

回顧第一次經濟全球化的敗局:1929年發生世界經濟危機,各國為了自保,立即采取貿易保護主義。
 
1930年美國對2萬種商品提高關稅,以此提示歐洲各國也要提高關稅。短短三年中,世界貿易量從30億美元降到10億美元。
 
英國采取所謂“Beggar thy neighbor”(讓你的鄰居破產成乞丐)的惡性競爭手段,放棄貨幣兌換的金本位,以便英鎊貶值,降低英國產品在國外的價格。
 
德國受到的傷害最大,外貿量從135億帝國馬克驟降到57億,工業產值下降40%,經濟危機導致社會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極右的納粹黨迅速發展,從危機前夕的1928年議會大選獲2,6%小黨,1933年大選中以33,1%一躍成為德國第一大黨。
 
第二次經濟全球化不應當像第一次經濟全球化的結局這麽慘,但許多現象會相近,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右翼勢力蔓延,以往的曆史可以引起深思。

第二次經濟全球化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90年到2006年的16年,天時地利人和促進了西方工業國家在全世界投資和貿易,世界經濟突飛猛進;
 
第二階段:從2006年迄今的10年,經曆金融危機,經過20多年全球化過程,經濟發展了,但社會分化了,人們在經濟動蕩中進入反思,進入現實。
 
第三階段:從現在開始,全麵調整經濟全球化結構。剛巧還是英美兩國發端,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國。
 
重新調整經濟全球化的目的應當非常明確:全球化不能以犧牲底層老百姓的利益為代價。最重要的是保障本土的職業位置,使藍領、白領都不致於流入失業大軍。要實現這點,就要吸引美國公司、尤其是其生產線重新回歸美國。但美國是法製國和市場經濟,經濟生活由法製保障,不是總統或政府所能幹涉。政府隻能設立相應的政策來吸引企業回歸美國,顯然隻有兩條渠道:
 
一、提高關稅,加重國外產品進入美國的成本,例如特朗普大選時揚言要提高中國進口的關稅到45%,提高墨西哥進口商品關稅到35%;
 
二、降低企業稅,即增加在美企業的贏利。例如特朗特提出企業稅要從35%降到15%。
 
但要真正實現這兩者也不是這麽容易,經濟體像一個大雪球,有其慣性,有其自身的經濟規律;這樣的政策將有損於許多企業的利益,這些企業一定會通過媒體、通過議會遊說來阻擾政策實施。尚未大選時特朗普就遭到370位經濟學家、包括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聯名抗議。
 
為了安撫企業界,特朗普提出在今後十年國家投資28500億美元搞基本建設,還要取消遺產稅、個人稅……這是裏根當年采取的“小政府、低稅收、少幹預”經濟政策。但這麽多國家開支哪來?又要舉債?特朗普又聲稱,要在他執政的8年內,將美國的20萬億美元國債全部變零。似乎都很矛盾。所以,還是讓特朗普先生冷靜地休息一番,想想到底該怎麽辦,來日方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天空晴朗 回複 悄悄話 想知道全球化背後的黑手,看看這個鏈接https://youtu.be/pLlwpZQrQUU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是從後往前看的,因為2016以前已經翻開一頁,成為曆史,當今世界經濟的路在何方?
分析得真好,很多數據非常具說服力,學習了,同時點一個大大的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