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一位國內友人的育兒心得

(2020-09-14 07:44:07) 下一個

成都《教育周刊》漢心專訪報道

漢心簡介: 著名文化學者, 現為香港《亞洲新聞周刊》主筆長期從事人文思想研究和教學實踐,著有文論集《人的境況》、詩集《幸存者的風景》、思想隨筆《夢遊者遐想》等。

 

1《教育周刊》:先聊一下漢心老師孩子的一些基本情況。好的,謝謝能有這樣的機會與貴刊分享天倫之樂,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領受了太多祝福的人,這或許多少有些自戀,但反複品味好境遇總會讓人心存感激。我有兩次婚姻,單親養育大男孩多年,他今年十五歲, 正在貴陽上高中,學業還算輕鬆,常規性生活問題基本都能自主,也常犯錯誤,但父子間尚無青春期常有的波動和衝突記錄。小女兒兩歲,挺惹人憐愛。

 

2《教育周刊》:漢心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有什麽期望,希望他們長大成為怎樣一個人。

這可能是大部份中國父母都很糾結的事,我長期治學教學,深知不能對孩子的未來作規劃,也做不到,但內心總有一種期待,比如我也希望男孩有理想、有情懷,能以自己的好品質被社會接納,用自己的業績獲得肯定和尊重,至少得知書明禮,做個有益於社會的好人。孟子說過人者仁也”,這指的是人的社會屬性。一般地說來,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則其被社會需要的可能性就越大,他的人生也就會越有意義。對於小女兒,我這人很傳統,不太在意所謂精英才女,倒是願花心思培育她豐富的精神內涵和良好的性情教養,懂得珍惜而且有同情憐憫懷之心,這不僅是一個女孩招人喜愛的品質,也是她能贏得讚譽的前提。

 

3《教育周刊》:漢心老師對現在很多家長開始瘋狂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追逐名校,高分等的看法。

我一向認為,這些家長多是基於功利心或被社會風氣擾亂了方寸,所謂興趣,乃是源於孩子的偏好,是其內心因為有了某種獵奇的需要而觸發出驚喜和熱情,然後在學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的創造性體驗,如果是孩子主動尋求這種興趣倒也無妨,倘是家長基於攀比、競爭,不願輸在起跑線上強行羈押孩子去學習,則不僅學無所成,反而會讓孩子因其目的性太強而把興趣當成苦趣,試想,不樂意做的事能做得好嗎?無趣的遊戲還算得上遊戲嗎?王陽明先生說童子之情,樂嬉戲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折則衰瘺。所謂名校、高分,這除了體製之弊而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給家長們帶來的幾多無奈之外,我們對優質教育就一定有成功勝算的判斷本身就有問題,數十年前設計的國家計劃性選拔機製曾經讓幾代人實現了由平民上升為精英的夢想,但時過境遷,昨日的成功模式在當前市場化的人才評價中已近於失效,在當今,誰個企業組織會把一個隻會按標準答題得高分,但卻不能為其創造價值的學子當人才呢!

 

4《教育周刊》:漢心老師有沒有為自己的孩子焦慮過,生活,學習,身體的健康等等。對於孩子,最注重的是孩子哪方麵的培養。生活,學習,身體的健康等?

談不上焦慮,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這無需討論,但我知道孩子將來屬於社會,所以除了日常生活與學業上的關切之外,更注重他作一個受歡迎的社會感性標準去學習。所以,在立身處世,心性修養和各種環境適應能力方麵的要求更嚴格,不刻意抄襲某種成功模式,但在不同成長階段會施以不同的應對方法,除了言傳,更注重身教,無論獨處或與人交往皆不忽略對孩子,對自己行為細節的糾偏,總之,也就如子思之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吧。

 

5《教育周刊》:談談對家庭,對婚姻的一些看法。結合您自己的一些切身經曆。

我有過失敗的婚姻,情感之殤對誰都是銘心刻骨之痛,離散的況味很糾結, 也很苦澀,其中不乏諸多責難和怨懟,但時間都不長,反省婚姻的錯失,我以為還真不能歸咎於誰對誰錯,而是自己命運中繞不開的一個坎兒。我們那一代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心路曆程,故對一個嚴肅看待生活的人而言,婚姻可不能參入所謂的遊戲性質,那畢竟事關雙方家庭、孩子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牽扯很多人喜怒哀樂的集體感受,是大事,所以,我認為婚姻不單是二人世界,更像是兩個人因真愛而結合,然後執子之手宣誓與子偕老,共同應對一生一世的莊嚴承諾,我個人以為,構成牢靠婚姻的基礎是愛,是彼此的欣悅和願意付出,即使辛苦也樂意與之一起應對人生風險的信念,惟此才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否則其它都是附件。我堅持認為婚姻美滿才是奠定一個人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的基礎性條件。

 

6《教育周刊》:教育子女時,如何不盲目,不隨大流,能夠堅持自我。請漢心老師談一下您是如何堅持自我,不盲目跟從的事例,以及是什麽支撐您做到這一點的。

盲目源於缺乏自信,跟風乃是失去自我。一個人首先得對自己有全息的了解,所謂知人者智,知已者明”,依此類推便可以對自己,對孩子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時代風尚和偏好有所領悟,從而才能與時俱進,相時而動,然後隨機應對各種變數。首先,你得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唯一性的存在”,都是有別於他人的生命體,其遺傳秘碼,生長路徑和接收係統都不可以替代。所以我們得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將別人孩子的成才模式硬性移植,養育孩子不是解數學方程式,有標準答案,這當中有些可承傳的常理,比如品行、道德觀和對善惡是非的判斷,以及主流價值和文明規則等屬於的要求沒有區分,但學什麽,在什麽地方學,能否成才等,則完全是一個藝術活,可類比卻不能簡單複製。如我早年喜歡文學藝術,常有沉醉癡迷而廢寢忘食之態,但我兒子恰恰與之無緣,幼時也曾跟著我一起塗鴉,胡寫亂畫,但後來漸覺其對此無趣,不想堅持。分析這一問題,我自以為男孩天性好奇求變,容易見異思遷,是故不再要求子承父業,一切隨他主動選擇,自己去學圍棋、象棋以致後來的遊泳、籃球等,凡博弈類、數理類遊戲他都上心,而且都沒有進過培訓班(除進過幾天圍棋班外),都是自己折騰出來,弄得也還不錯。

 

7《教育周刊》:我們知道漢心老師有兩個孩子,還比較小,可以問一下您目前關於孩子教育的一種心態,以及您對孩子未來將麵臨的各種升入,成才之類的壓力時,會有什麽應對方式。也可以談談兩個孩子之間因為年齡差異不同的教育方法。談談對自己教育方式的感慨。

我兩個孩子年齡間距十五歲,大男孩成長經曆有挫折感,但我沒有按一般離異家庭讓孩子兩邊討好,這會造成孩子心態遊弋,沒有歸宿感,稍有不慎就容易二度受傷。這期間我與兒子即便常有形影相吊的缺損感,但依然注重家庭溫暖氛圍的營造,力求讓孩子明白咱家很好、很安全,我們有信心重樹家庭幸福的典範,這對孩子很重要,可以讓他從小就知道禍福相依,人生無常然後才不致因以後的挫敗而喪氣。小女兒剛臨世不久,對兩個孩子在升學、成才之類的問題,我真還談不上有多大的壓力,也不願過度關注以放大孩子的緊張感。我這人很簡單,隻要求孩子們都必須有擔當,先學會在既定規則之下完成個人德行、教養和能力的訓練,比如你得有上大學的經曆(不在意是否名牌學校),得學會與人交往並從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如此你才有可能被社會認可、接納,從而才有機會為別人帶來益處,創造價值。隻可惜我們的社會由於標準失範,大家都隻講競爭、講成功,但卻幾乎不怎麽想到要讓孩子學習做人,學習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總以為上名校、讀名牌就能帶來好運氣。是的,的確有人因投機取巧或高分上名牌,甚至硬性出國深造而小有斬獲,但我不以為這種現象能長期有效,也不值得讓所有人去效仿,殊知教育也如樹木生長,周期短而速成之材往往質地疏鬆無大用,隻能當柴燒,惟有久經風雨的百年老木方可擔當棟梁。眾所周知,精英可不是僅僅靠考試,讀名校或留學就能煉成的,你很難想象一個僅僅學業優秀,隻會按國家設定標準考高分,但發育不全,或一心隻想與人競爭,多吃多占,枉道自私的人會有大出息!

 

8《教育周刊》:請漢心老師談談自己小時候麵對這些社會大環境時,您的感受。父母又是如何麵對的。

我的童年在農村一個小鎮上(十一歲前)生長,家境在當地算較好 ,因祖上一直做私塾先生,很重視耕讀傳家,故也可以說有點家學淵源吧。童年記憶中沒有被迫學過什麽,祖父愛寫毛筆字,喜歡讀老式木版印的四書、五經等線裝書,那時不懂,但喜歡跟著他一起胡弄,愛看連環畫小人書,小學期間除了玩樂,做家務活外,就是沉迷於描圖繪畫,特別喜歡聽我奶奶講神仙鬼怪的故事,整天想象的是修仙成神,做一個能夠匡世濟民的英雄好漢。我母親聰慧善良,喜歡撫孤濟貧、助人為樂,極重視文化知識,鄰裏關係處得也很和諧,還常常請我們鎮上一些有學問甚至當時落難的老先生到家中作客,給我們講人生道理,以示對文化知識的尊重和敬仰,這對我以後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觀形成影響很大。上初中即離開老家跟父親同住(父親在城裏地做小職員),從此迷上讀小說、看報紙。那時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父母也從不給我們預定什麽未來, 隻不過更看重孩子的品行修養, 重視文化知識, 相信好人有好報的古老定律。現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際遇,像我這種樂而不知何為成長的煩惱者應該不在少數,將心比心,我真為今天的孩子被家長弄得如此不堪而心生憐憫!

 

9《教育周刊》:在整個大環境,家長們都在隨波逐流,為了孩子能夠考高分,有好工作,出國等等所謂的成就,讓孩子被迫接受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漢心老師是如何麵對的,又是如何做到和其他家長不一樣的淡定從容,已經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您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又是怎樣的?

我對當下中國教育中出現的這種風潮是頗不以為然的, 首先得明白你的孩子想要什麽, 而不是你想要什麽,因為你不能替代孩子去完成他的角色塑造,莊子與惠子對話中有句名言子非魚, 焉知魚之樂”? 很遺憾,在孩子的人生和成長劇情裏,父母連作一回合格的導演都很難,更何況為孩子作命運規劃。我注意觀察了一下, 從社會分層來看,現在跟風的家長多是城市平民中一些自身教育不夠飽滿而又新富起來的群體, 他們或有過曲折的經曆,因而不願看到孩子重複自己的苦路; 或是受教育產業化之後,媒體、專家和某些為了商業目的,營銷自己產品而煞費苦心弄出的智巧秘笈所蠱惑,相當多的人則是受市場競爭主導的世風裹挾而不得以而為之。我能理解並同情這一代人的辛苦與無奈,但我不認為這種隨波逐流的被動趕考能給孩子們帶來好出路,教育的本質應如四書《大學》的定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中國三十多年前設計的教育考評製度就當時來講很有效,因那時社會各行業的人才空洞太大,由國家統籌分配一步到位,隻要分數達標,人人都可以進入國家係統的各種單位,即便是後來自己疏於學習,不求上進,但隻要是國家計劃內編製人員,再平庸無能也能混上幾十年衣食無憂的生計,其中極少數聰明肯幹,而又能順勢抓住機遇的人則打磨成了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精英。之所以如此,除了曆史因緣之外,那幾代人的勤奮,能吃苦,以及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也頗值得玩味,隻可惜我們許多家長都隻看到社會中成功者今日的光鮮,卻不知其身後的滄桑故事。

現代人一談到教育,要麽是跟風協從;要麽是批判詛咒,把怨氣都撒到體製上,我認為這兩種心態都不足取,體製設計自有其弊端和缺陷,世上沒有完美的製度方案,在無替代性選擇時,我們隻能靈活運用,既懂在現有規則中學會遊戲,又能從中尋找突破點以至掌控它,中國文化不支持挑戰規則,年輕人也沒有與體製抗衡的能力。至於像考高分、出國等這些目標設置,我覺得都與成功、成才沒有必然的關聯性,現在不是有高分低能和海龜無用之說嗎?也許你會說那是極少數,是個案,但它至少折射出一個事實,即名牌大學、高分數和出國鍍金都已是風光不再,沒有必要讓孩子硬往那方麵靠,如是將來他()們有這個能耐,覺得國內教育資源的確不夠消化,那就自己想辦法爭取。謝謝貴刊!

 

 

《現代教育論壇》熱線互動專家答疑

 

1   孩子怕生人怎麽辦?

      我家小孩今年2歲多,平日都是我自己親自帶,在家的時候,他很調皮,也很活潑,但就是帶不出門!每次帶他去親戚朋友家玩的時候,他就死活不肯進門,要是有人到家裏來玩,他也跑進房間不肯出來!我一直在努力地營造一個盡量溫馨的環境讓孩子成長,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孩子為什麽會這麽怕生?

:通常情況下,兩三歲的孩子都如水清澈,其世界混沌而沒有清晰的人事邊界,所以並無所謂生人或熟人關係的想法。看得出,你對孩子疼愛有加,但這種太過專注的愛,一旦越過孩子所能承受的而異化為情感控製,則孩子本該活潑多元的世界,就會因你麵麵俱到的負責任而受到擠壓,其結果是讓孩子的親情關係變得簡單而沒有動態感,隻願在熟人熟事關係中重複完全可控的生活遊戲,不懂得與除父母之外的人事建立關係。

解決的方法不給孩子設置特定的交往方法和明確的目的〔以其舒心娛悅即可〕,經常讓孩子隨機與生人如鄰居,公共場所的小夥伴打交道,不要動輒給孩子灌輸善惡、是非,以及誰誰好和壞等成人觀念,而是要在其心靈中植入對外部人事的充分信賴和珍愛之情,倘如此,則孩子就會漸漸消除對外部人事的警惕性和陌生感,從而就能在父母之外的遊戲中找到成就與自信。

 

2  我要如何引導孩子去體驗?

     我一直都知道很多時候應該讓孩子親身去體驗一些過程,因為大人的經驗或者教導有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他自己根本無法理解和體會,總是要等到自己失敗了或者受挫了才知道老人的經驗是對的!但是,在麵對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比如:我告訴他開水是燙的,摸不得。可是孩子怎麽知道什麽是“燙”呢?我總不至於讓孩子被燙了知道才告訴他:“媽媽說的沒錯吧!”

相當多家長都有替代孩子去體驗生活的衝動,殊知這不是體驗而是我們想把自己認為正確的經驗通過孩子去推演和複製,這是人的控製欲在孩子教育中隱含的一種普遍心理。是的,孩子成長不能省略細節,需要絕對充分條件方能成全孩子豐滿人生,但應該堅信每個孩子都會在特定的年齡,用他力所能及的心智和方法去領悟、實踐,並累積起足夠的教訓和經驗。家長應當做的是給孩子劃定一個安全的行為邊界,確定一個大人和孩子都可控的冒險範圍”,另外,不妨與孩子一起做一些較真的對抗性遊戲,讓其適度品嚐點失敗和挫傷的滋味,這樣,孩子就能從這種博弈之中練習規則意識從而培養起最初的秩序感。

 

3  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

     我家的小孩好像會失憶一樣!昨天去幼兒園玩耍得特別開心,今天一早再讓他去,卻又死活不肯了!我也和孩子老師溝通過,老師說我的小孩在幼兒園表現很好,和小朋友相處也很融洽,並沒有發生什麽矛盾!可是為什麽每到第二天送他去幼兒園的時候總是那麽艱難呢!難道他就忘了昨天在幼兒園裏玩得很開心了嗎?真想問問專家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啊?

幼兒對同一事象不作持續性關注,也不專注於特定情景,這無妨,我們不能以成人之心度孩子腹”,但若是平時幹什麽事都隻有即興之樂而不能持久,則需要對這種用心不專的行為加以規範。現在的孩子,大部份物質需求都容易得到滿足,其獲得的滿足感也會很快轉移乃至遞減,日久之後,孩子會把諸如進幼兒園或上學之類的正事都當作玩具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待,麵對這類孩子,應當通過寓言故事和具體的生活實踐啟發孩子,家長也要堅持原則或通過與孩子訂立盟約的形式來克服孩子的隨意和任性,並適當輔之以違約處罰來達到預期目標,這樣才能逐漸讓孩子意識到什麽是不能冒犯的原則,從而懂得生活中的主次關係。

 

4  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

     前幾天家裏有個親戚去世了,我帶著孩子去了殯儀館。回來後,孩子一直不停地詢問我什麽是“死”?我不想把這種悲哀的情緒傳達給孩子,我希望她現在能夠帶著樂觀、新奇和愉快的心情麵對這個世界,不想過早讓孩子知道世界黑暗的一麵。所以我告訴孩子“死”就是去了很遠的地方,但是她的小腦瓜裏問題總是很多很多,我也真正體會到撒了一個謊就要用更多的謊去圓它!好累哦,我該怎麽解釋呢?就算如實說,孩子也未必懂啊。

中國傳統禁忌一般不讓孩子接觸殯葬情景,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能避開此嚴肅事件,多數情況下,小孩在45歲左右,其意識中便會觸及到我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等終極問題,針對這一不能繞開的孩童焦慮”,多數父母都采取含混敷衍,隨意搪塞了事。如何從孩子的角度回應並解釋這一現象?  一般不宜作理性說教,也無需做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殊知,這對於童稚之心而言有不能承受之重, 眾所周知,讓孩子過早接觸嚴肅問題,明白生命終極的虛無感會導致孩子悲觀、惶惑,甚而造成某些負麵情緒如厭世,恐懼等不良心理。自古及今,中國人對生死問題都喜歡作藝術化含蓄而富有美感的附會演說,如仙逝、駕鶴西去、涅磐超生……,或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化蛹為蝶,《焦仲卿妻》的孔雀東南飛,這種傳神的文學式虛構不僅能解釋人生萬象輪回不滅的周期律,還能激發孩子浪漫的想象力。漢心致意!謝謝!


 

成都《育兒周刊》答疑

兒子七歲了,本來早該上小學了,由於家庭的原因錯過了,於是又上了一年幼兒園。現在,我在家會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拚音,但是兒子非常反感,每次讀起來都很痛苦。他平時話非常多,但是讀拚音時就亂讀,比如總是把“tian(天)”讀成“tan(攤)”,或是把“mi”(米)讀成“ni”(你),糾正了很多次就是不改。不知道是真不會讀還是故意讀錯的。請教一下,我該不該教孩子學拚音,如何教?(棠湖小學附屬幼兒園  盼盼媽媽)

七歲發蒙意指孩子已能接受規範教育,男孩一般是八年一次更新周期,即便稍晚上學也無需有延後之慮。但兒童學習需要借助聚眾效應方能激發求知欲和集體歸屬感。你的孩子之所以不配合甚至反感,這不是你的教學方法有什麽問題,但卻與教學場境、施教角色和親情身份的相互重疊有關。首先,家庭不是學校,你也不必擔當教師,七歲孩子雖能對人事作一些簡單的親疏判斷,但在認知上還有混沌感,尚不能對社會環境、角色類別作出區分。所以,孩子不易接受媽媽變身教師的角色轉換,其次,親情與家庭也不具有教學的環境氛圍,孩子置身家庭之中不易形成我是學生的身份安排,其認領的依然是媽媽的親情眷顧而不是嚴格規範的教師指令。基於此,建議這位媽媽不必心急,可在待學期間讓孩子在任意喜歡的如閱讀、聽故事、繪畫等無目標要求的遊戲中訓練注意力,保持穩定而連續的身心投入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以不在意或玩的形式糾正孩子對某些字詞的不適感或發音錯誤。一般地說來,家教應當注重的是風範、德性、待人處世等修身課程,不宜把學校的教學內容和管控模式引入家庭,殊知,同樣的課業在家中重複練習會讓孩子有夾生感和厭惡情緒。

 

2與老人教育觀點不一致

    我們是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非常疼愛小孫女,什麽事情都搶著幫孩子做。但是,我很想讓孩子獨立起來,不在那麽依賴大人。但是,每次當我嚴格要求孩子必須完成某件事情時,爺爺奶奶就會上來阻止,或是抱走孩子,然後拿各種物質獎勵來哄女兒。如果我強行把孩子拉過來,奶奶就會生氣,說我是借著孩子,在指責他們,其實想趕他們走。有時候奶奶還會哭泣。每次到這個時候,我的教育就會終止。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麽辦?

(成都軍區總醫院 鑫鑫媽媽)

你的問題在現代城市獨生子女家庭中頗具普遍性,其成因通常是三代同堂混居或近距離相處,家中沒有絕對權威人物,祖父母輩不夠老或退而不休,尚有旺盛精力越代包辦孫子女事務,生父母年富力強但迫於而隻能忍氣吞聲,常有被剝離親情或邊緣化的無奈與尷尬,這類家庭經常性的狀況是兩代人由於背景不同因而很難達成養教共識,沒有統一的行事準則和協調目標,孩子處於關注中心卻又常常無所適從,所有家人都以為自己最疼孩子而且理由也都很充分”,但這種人人爭相示愛的氣場最易將關心異化為無原則的遷就與溺愛。解決之道可通過協商製定一個全家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實行教養分離,祖父母與孫子女關係應當定義在天倫之樂為主,可適時輔之以上一代人有教益的經驗、故事給孩子啟發和影響,生父母則需承擔教育和規範孩子行為、觀念的主導性職責。通常的家庭教育角色配置應當是男孩以父親為權威,其社會化形象一般都是以父親為標杆,再輔之以家庭中父性身份如爺爺、外公和叔伯等倫理關係人作學習參照;反之,女孩則以母親及其近親屬中母性關係人為榜樣。

 

3超級愛看電視

    女兒果果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也是開電視,每次都要看上很長時間。周末或是放假的時候,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安排,她都會一個人拿著遙控器看個不停,動畫片,廣告什麽都看。最重要的是,她在看電視時,不準我們換台,要是我們換了,她就會大哭大鬧,直到給她換回來。現在在家,不管看不看電視,她都必須把電視打開。遇到這麽愛看電視的寶寶,我們該怎麽辦?(溫江區實驗幼兒園 果果媽媽

所有孩子都喜歡與真人真事交遊並建立持續的關係,孩子超級愛看電視,這種情況一般源自親人之間情趣少,孩子孤單而且家庭生活太過條理化,或是父母很少能放下身段與之遊戲取樂,另外,也有些獨生子女在家中常常被大人反複暗示,諸如小孩子懂什麽”,“別在乎孩子的想法,不重視孩子訴求的家庭語言,如此,則凡事要麽由父母長輩包辦;要麽對孩子的要求無原則地順從甚至敷衍,日久之後,孩子就會因任性或不被重視而轉向電視、網絡等虛擬生活。麵對這類孩子,一般是通過家長與孩子共同遊戲,讓其在真實的生活場境之中獨立動手,親自體驗並完成一係列功課”,在滿足其操控欲,獲得成就感的同時,重建孩子能幹、有本事的信心,從而將孩子從虛幻世界之中剝離出來。

 

4喜歡推脫責任

兒子涵涵四歲半,很喜歡推脫責任。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他會去怪別人,有時候還會把責任推脫到我們身上。比如,她自己吃東西太急,被燙到了,她就把碗扔掉,然後怪我不給她吹冷,還會怪爸爸不告訴她食物很燙。類似的事情發生了不少,給孩子解釋她也不聽。不知道她怎麽變成這個樣子,很讓我們傷心。請教專家,我該如何幫她改正呢?(都江堰心語快樂幼兒園 涵涵媽媽)

四五歲的孩子當然聽不進什麽道理,因其認知尚不足以領會成人概念,更不會因你的著急或道理充分而有所收斂,古聖賢老子說過專氣致柔、何如嬰孩”,此話意指孩子本來如水清澈,其心性不受任何觀念支配,兒童所有行為舉止都與其所處環境人事有關,家長可得先找到孩子這種凡事外部歸因心結的出處。一般說來,孩子道德感的樹立主要不是說教,更多是通過長輩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關係,話語情境以及交往方式等,具體而直觀的現象去領悟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好歹。孩子喜歡推咎責任,矯正方式一般可從近親屬如父母等,平時的為人處世中反複示範堅持原則,“咎由自取”,責任擔當和勇於認錯並接受處罰等事件,讓孩子從這些生活劇情中品味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有多好。

 

心理專家

1、女兒兩歲兩個月了,一點都不怕生,誰都可以隨便把她帶走。天下並非無壞人,我要如何教她,才能hold住她的安全呢?

首先得祝福這位家長,女兒不怕生是好事,這說明你的社會關係豐富,孩子不僅情境感受能力強而且信任所有的人,這對孩心智健康和發展都具有正麵意義。一般說來,兩歲左右的孩子對人事的認知主要是通過聲像和氣味等進行察驗,尚無所謂親疏關係的理解能力。作為家長,不僅要確保孩子的安全,還要告訴她這個世界很美好,人人都值得信賴,這對培養孩子的信心和自立精神很重要。

 

2、兒子三歲半了,一直怕黑。比如晚上我們都在客廳玩,讓他到緊挨客廳的臥室去拿個東西,他都不敢。我要怎麽做,才能讓他更大膽些、不再怕黑?

孩子怕黑的心理成因,一般情況下與家庭成員平時對黑暗=壞人壞事的過份渲染和描述有關    ,另外也不排除有些家長曾經用黑暗作為道具懲罰孩子,或者是孩子有過在黑暗中受驚嚇的記憶,久之,孩子意識中自會形成黑暗即傷害或恐懼的負麵聯想。解決之道是家長在平時言談中盡量展示黑暗中的光明故事,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在黑暗中冒險探秘的遊戲,這樣,孩子就會因勘破黑暗中的真相而釋懷。

 

 3 ,女兒今年5歲了,但是每天上幼兒園時候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總是要鬧很久。麵對孩子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麽辦?

:孩子一般不會有先入之見”,其對幼兒園的抵觸不外乎以下情況,一是你的家庭環境氛圍與幼兒園差異太大,孩子屬於家庭關注的中心,具有很強的支配權和安全感,而幼兒園則相對陌生,孩子在其中不僅沒有特殊位置,甚至有被其他小朋友不平等對待或忽視的可能,另外,可谘詢園方是否有對孩子不夠注意或傷害性的事件。解決之道,可適度讓孩子獨立結交陌生夥伴或處理自己所遇到的難題,家長盡量少幹預或有意降低對孩子的控製性嗬護,日久之後孩子自會懂得獨處並領略到與陌生人事交往的快樂和成就感”,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自會增強。

4、兒子今年2歲半,很喜歡聽我給他講故事,也很喜歡看動畫片。但是他總是讓我重複的講故事或者動畫裏麵的情節。要不是我受不了阻止他講下去,他還會讓我說下去。這到底是為什麽?

:孩堤時期對外部信息的獲取都需要重複和再現,這不僅是孩子體認外部世界的常態,
也是其關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方式你孩子情況無須顧慮,但你在講故事時可有意留白讓孩子自己填空完成,這不僅有助於孩子學習連續性的思維能力,還可以讓他領略到參與編故事的本事和快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