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10歲,不會中文,學幾句中文發音能把人笑死。不過我采取了另外的辦法,不是提高語言能力,而是在實際上,讓他對中國文化產生正麵的感受和感情。雖然這不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我從不追求完美),但我覺得,對中國有總體上的正麵情感,哪怕不會說中文,也比會說中文,但去一趟中國就一肚子抱怨的ABC 要好。
我會把一些有關中國的紀錄片放給我兒子看,有些關於秦始皇的,有些關於當代中國人生存的,有曆史上成就和暴君,也有當下的貧困。貧困是一種現象,是需要麵對和思考的。秦始皇如何評價,需要小孩自己來想。
他看了秦始皇以後,想去看兵馬俑。沒問題,我很快會安排旅行。從故宮,天壇,毛主席紀念堂,到兵馬俑,就像在台灣看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士林官邸。這些改變曆史的人物,他需要認識,發展自己的判斷,我的工作,就是在他懵懵懂懂的時候,帶他去看。
如果條件不太好,比如在台灣的一些景點,包括十分,平溪,大陸更不用說了,廁所有味兒,蹲式的,我要求我兒子必須適應,不準抱怨。嚴禁用“美國人”的那種居高臨下心態評判中國:過馬路怎麽亂過,廁所又如何,不拉不拉。這個世界不是每個社會,每個文明都像美國一樣,你去旅行,就需要了解,理解,站在當地人的角度看人家在如何努力,在改變。就算在美國,槍擊的,吸毒的那麽多,美國人不也一樣過。
總之,培養孩子對中國有正麵的理解,有認同的情感,對孩子的自我認同樹立,對父母文化傳統的自豪感,也是有好處的,這比單單會講中文,可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