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對中國介入韓戰的客觀分析

(2016-12-17 07:01:55) 下一個

海外華人對於中國介入1950-1953年的韓戰的評價趨於兩極,但基本上都是以意識形態劃線:反共的認為中國是輸家,擁共的認為中共是贏家。其實都是簡單的意氣和立場之爭。

客觀地看,中國和這場戰爭的關係可以從幾個方麵分析:

一,中共被動的一麵。首先,毛澤東沒有特別的理由積極介入韓戰。中國當時從抗戰和內戰中恢複和重建,從國力,軍力,民心,軍心來看,都沒有參與韓戰的意願。如果要打仗,也首先要解決內戰延續下來的台灣問題和1949年金門登陸的失敗,而不是朝鮮半島;第二,從朝鮮和中蘇的關係來看,金日成和中國的關係並不像中國人吹噓的那麽近,在發動內戰前後,金日成始終谘詢和主要依賴的是斯大林,對於中國,他反而是疑慮重重。第三,1950年初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把中共綁上了蘇聯的戰車。這個條約,對於已經實現工業化,而且還有一群東歐衛星國的蘇聯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但對一窮二白,沒有盟友的中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中國有求於蘇聯的態勢,可以解釋毛澤東訪蘇為何受冷遇(毛子就等你開口求他),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對於外蒙古這個涉及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毛澤東也得咽下一口氣認栽了。

這種被動局麵,決定了中國在斯大林的參戰要求麵前是無力拒絕的,最多隻能在很有限的空間裏討價還價,比如,你出多少武器,你出不出動空軍等等。你不提供條件,我就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或者內部尚未統一意見,等等,但大體上,是順從蘇聯的。從朝鮮停戰在斯大林死後,就可以看出真正操縱和掌控戰爭的人是誰。說白了,這家夥一死,沒人想再打了。

這場戰爭對毛澤東來說,不是desirable的, 但是可算是inevitable ,這是理解問題的關鍵前提。

二,中共主動的一麵。毛澤東當然不是一個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人,否則就不是毛澤東了。在一個基本被動但又避不開的情況下,毛澤東一旦決定介入,就會立即轉向,把自己變成一個主動出擊的英雄。在毛澤東列舉的參戰理由中,當然看不到被蘇聯脅迫加入美蘇在遠東的代理人戰爭的痕跡。毛澤東的理由當然也是站得住腳的:1,國際主義的援助。國際主義本來就是共運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毛澤東的說辭也難以反駁;2,中朝的曆史關係。在曆史上,中國幫助朝鮮打退日本侵略無數次。如果去首爾,各位看官可以去舊貨市場邊上的“東廟”看看,別總惦記著樂天免稅店,這是明朝政府幫朝鮮打退日本以後下令朝鮮李朝政府建立的一座關帝廟。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還有清朝官員的題詞,對聯在此。而中國攜曆史上不平等關係之餘威,再度出兵半島,也正是金日成忌憚的根源;3,地理關係。美國越過三八線以前和以後,是中方的一個心理轉折點。因為一旦接近中國邊境,那對於中國來說,即使不想打也得打了。現在看邊境陳兵不陳兵不太重要,反正有遠程精確製導導彈,當時卻不是這樣,如果把美軍放在中國東北旁邊,毛澤東豈能酣睡。

因為這幾個原因,毛澤東必須迎戰,哪怕是一場豪賭也賭定了。

評估戰爭過程和結果,有幾個因素也要考慮。一是製空權,二是後勤。中方是處於絕對的劣勢的。在最艱難的時候,誌願軍士兵有一天的口糧是一個凍土豆的記錄,而美軍可以吃感恩節火雞,誌願軍炸斷的橋,美軍可以很快修複然後向南逃跑。赴朝作戰的美軍為了適應冬季嚴寒,提前就在日本北海道訓練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打平也是打勝,而且還是打原本中共並不擅長的大規模陣地戰和運動戰。就中國參戰的最高目標---把聯合國軍趕出半島——來說,當然沒有,也不可能實現,但就最低目標——推回三八線——來說,也可以說是實現了的。整個過程中,毛澤東也有多次誤判,他畢竟是人不是神,做事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且也會看錯。

至於後續結果,第一,中國軍隊借此發展了現代化空軍,獲得了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第二,中國參戰,改變了依賴蘇聯施舍的形象,換句話說,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一張苦澀的party入場券。後來的156項援助,直接與此有關。這些援助項目,是急需工業化的中國更需要,還是蘇聯更需要,不言而喻,因此,還是中國的弱勢地位決定的;give and take, 毛澤東太明白其間的道理了;第三,有美國的韓戰學者發現,中國參與韓戰,雖然也是做了斯大林的炮灰,但結果卻是提高了中國在蘇聯麵前的討價還價能力。在此以後,中國對蘇聯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逐步獲得了和蘇聯叫板的資格;第四,美國也看到了一個發狠的中國,嗬嗬,要掂量一下分量了。

但是,停戰談判中,中國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因為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沒有談判優勢了。真正後發製人,越戰越勇的,當然是聯合國軍,這也是實力決定的。從個人的角度看,那些去台灣的戰俘,其實是明智的,也可以看出,中共軍隊連哄帶騙的“政治思想工作”其實有太大的局限。

中國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民族,遲早會崛起,這一點,倒是斯大林看得清楚,這也就是這家夥堅持外蒙獨立,成為中蘇之間緩衝區,buffer zone 的原因。

再後續,中美中斷交流,北韓政權至今存在,可以另外評價,但就1950年韓戰來說,當時的處境,選擇,以及沒有選擇的選擇,大概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