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曉

生活是可以緩緩的,即便看上去是在浪費時間,我情願在慢慢裏被時光雕刻,而不是急急地消耗生命的元氣。
正文

廚師長回滬記(9)

(2025-04-22 05:53:17) 下一個

(顯然是我搞錯,23日才是世界讀書日,為了紀念莎士比亞的生日。22日是地球日。當然每一天都是紀念日。)

既然是讀書日前一日去的(巧和),放張“繁花書房”照片是應景。

與廚師長視頻後得知他選擇坐動車到蘇州。蘇州的地鐵四號線到同裏。同裏有班車至黎裏鎮。五分鍾步行到老街,老街到金家老房子也要走十分鍾。他從三林打的到虹橋火車站,是上午高峰,120多元。換做我,坐地鐵。他在上海,習慣打的。其實還有乘地鐵去的另一線路。上海的17號地鐵到朱家角方向,從青浦過去。

同裏到黎裏的班車,他是跟一個女人同行。他問,那人答,我也去黎裏,跟我走。現在國內探頭很多,我算放心。:)

蘇州地鐵上人的神情比上海好。他的意思上海人比較焦慮。蘇州人比較淡定。從蘇州火車站到同裏的地鐵,四十分鍾,才七元。而上海到蘇州的動車才31元。

(我沒有動車與高鐵概念。我寫“動車”可能不準確。)廚師長提供了一個數據,火車是240公裏/小時。

即便電視劇熱播,“繁花書房”卻冷清。門票79元,含一杯咖啡。有個團從寧波來,寧波銀行退休員工,配有講解。說金老師在黑龍江插隊期間養過馬,所以展出不少畫的馬。這點,我沒有讀到過。

講解員是年輕姑娘,還要介紹《繁花》得到過茅盾文學獎。難道去的人連這點功課都不準備?

講解員說金老師隔一二個月會來住,有居所不對外開放。

那是理想的書房,靜。不知台北人舒國治同意否?寫過《理想的下午》。

如果我去,一早。一定是讀讀書,寫寫字。唉,我給他讀的《Animal Farm》應該隨身帶,放在桌上,那才是真正的應景。我沒有刻意關照。

一瓦一頁,家大瓦多,人呢?讀的書頁厚積,並不一定有識。

---

我的昨晚。躺平在床的廚師長被我叫醒,他說準備去黎裏的繁花書房了,但天氣陰不知會不會下雨。我極力推薦。他求路線圖。我穀歌。再問兩位老友。叫他自己做功課。AI技術被他用上了。

天氣陰更適合看江南小鎮,說不定可以遇見一個撐油紙傘的姑娘。鬱悶的廚師長聽見“姑娘”,真誠地笑了。忘記提醒他,老金寫黎裏的小說裏麵提到日本侵占期,平望有慰安所,黎裏的一家尼姑庵的尼姑遭殃。唉,還是等廚師長回來給他補課。

韓昌黎的名篇《師說》,得再學習了。為師好難。

剛回到三林,五分鍾前,給了十幾張照片。選兩張。想看的網上有。

廚師長不講名牌,二手墨鏡。配咖啡?

老金家的屋頂,瓦片溫涼,如蒼穹之下的舊書頁。我是參考文學城某博主的文推薦給廚師長。

(P.S.他當然想帶媽去。老人不想,沒有辦法。但是他一個人透透氣,應該的。我從來不覺得非要做孝子賢孫。我上海老友陪父母在杭州。每個人的父母不一樣。)

複活節的周日,廚師長去了衡山路上的國際禮拜堂英文場,下午。今年是國際禮拜堂一百周年。也是我布置的作業。他拍進時鍾,真的很波德萊爾了。波德萊爾生日是四月九日。哈哈,以前一個博友告知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魚。電視劇是看鏡頭畫麵,比如普希金像,喜歡,雪芝家五鬥櫥上台鍾等道具。黃河路那些餐館就是暴發戶場所。聽聽上海話。
一天到晚想吃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是的,我也喜歡小說原著,電視真是看不下去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老皮卡。我記得你上次回去,去了同裏。我也讀到你寫東安新村動遷。本來想和一篇,篇名都想好了,“東安新村的一夜”,我大學同學爸爸是上海博物館的專家,一直不要分房,隻住博物館裏。九三年,我還去過外灘博物館樓上,宿舍。最後一批分,到了東安新村。老先生就是某方麵出名專家,我其實以前寫過的。日本曾經想收購他的草稿廢紙,他都不肯。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黎裏、同裏都是好地方,典型的江南古鎮!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真凡。Virginia Woolf和E.M.Forster在各自的小說裏都明白地寫英國人勢利。上海人勢利也是市民的城市特征,我覺得符合崇洋特征。這也能推動向上進取心。比如我表姐生長在下直角,靠努力奮鬥,買房到上隻角,還給父母買一套。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哈哈,謝謝覺曉澄清!三林路那裏是有個天主教堂應該不假,不過你先生去的那個衡山路的教堂倒是哥特建築風格的新教教堂,讓我頗為意外,看來我還是以貌取“堂”了。
上海人在我們“鄉下人”看來,總體印象是有市民風格,勢利不勢利我不知道,但總體來說,比較拎得清,既有自己邊界,也給別人留邊界,和人相處不會太累:)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真凡。上海的國際禮拜堂在市區的衡山路,上海人所謂的“上隻角”,原法租界,這些年被冠上“梧桐區”。我必須及時告訴你,哈哈哈。否則,原來住上隻角的上海人讀者會不適,如果你把它平移到三林。那塊地區是他們童年蜜一樣的回憶和現在的精神故鄉。我也喜歡那地段呀。每次回去,朝聖一下。因為上海是所有上海人的上海,是全國人民的上海,是全世界海外華人的上海,是所有熱愛上海的世界人的上海。
廚師長家原來在老南市區,城隍廟旁邊,後動遷到浦東鄉下邊角。不過他戶口沒有遷去,報在徐匯區的外婆家,是國際禮拜堂所在的區,但不是梧桐區老洋房,是工人階級集中區。
唉,上海人內心勢利的很多,我坦白交代。
又,這幾年我們夫婦經常溝通,不留衛生死角。為了老年有伴的目標。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嘿,這個三林的教堂感覺有點兒天主教風格,一查,果然我應該是對的。新教的教堂一般更簡樸一些:)也許什麽時候得空了看能不能找到繁花來看,不過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喜歡他的風格。上次看賈平凹的《秦腔》,看了不到100頁,被頻繁的視角轉換繞暈了,選擇了棄書:(
你們倆口子還是蠻可愛的,至少還聽得進去另一方的話,脾氣肯定都是很軟和的:)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文心。Break House, 我還剩25頁左右。昨晚僅讀了三頁。
如果像加繆的《局外人》,文字多簡潔啊。讀起來順利。卡夫卡的《變形記》也好讀。
電影《蘇菲的選擇》,蘇菲去布魯克林圖書館借狄金森詩集,圖書管理員聽成狄更斯。
浮世文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狄更斯寫的太囉嗦,為了稿費"。同感。哈哈,令尊是我的知音,令愛也是。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王安憶的寫作姿態其實是俯視寫筆下的角色。金宇澄是貼著角色寫,那個小毛寫的太逼真。我想到外婆家老鄰居也有一個叫小毛的工人。:)
如果我坐在繁花書房,我拿張紙給老金手寫一封信了。告訴他我推薦了廚師長到此一遊。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我理解的“不求甚解”還有一層,在每本書裏找到喜歡的細節就可以了。扔掉語文課裏的灌輸,什麽中心思想這類八股。
不求期望,才能收獲。
對了,今天下午接鄰居小朋友回來路上,看見一個華人女孩子的帆布袋印著“美女也要多讀書”。哈哈哈,我思考是不是“醜女必須多讀書”?或其他?
“理想”的書房或許也隻是刹那的感覺。
在我,自家不必有書房也可以。一張桌子足了。有藏書箱子夠了。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今天是讀書日,我多囉嗦幾句自家感受。
因我記得一位北方博友,之前提及借了《繁花》,我忘記問讀後感。
讀書不求甚解,真的很重要。像我讀Break House,圍繞維多利亞一個繼承案件的幾個人。用我女兒曾說,狄更斯寫的太囉嗦,為了稿費。可是,大部頭的小說,讀完,會有“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讀完《繁花》,感覺同樣是長篇,得茅盾文學獎的《長恨歌》相對單薄了。
為什麽?
我認為老金對細節的描繪勝過了王安憶,他的細節更雕琢至人性。
金與王安憶的不同,在於後者是通過觀察上海人寫上海人,而金是出生在上海,家庭語境上也完全不同。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文心。坦率說,不喜歡《繁花》小說的,很正常。連上海人讀者也有讀不下去。
我讀過兩遍,但是看電視劇,覺得很不同了。
我喜歡原著,他記錄了很多細節,很真實。甚至連猥瑣的男鄰居牆縫偷窺女鄰居,因女鄰居丈夫是海員。我也覺得真實來自於小市民生活。
上海國際禮拜堂,與不少老教堂都被破壞,再裝修,格調下降是免不了的,比如彩繪玻璃,再也恢複不到原樣。包括徐家匯的天主教教堂,我親耳聽熟悉內部的老人家講過。
浮世文心 回複 悄悄話 那副太陽鏡看起來非常熟悉。我的好像正好同樣。不是自己掏錢買的,是給眼鏡公司打了十幾年工,發的福利。

也曾希望自己有那麽大的書架,但幾乎可以肯定是不會去置辦了。年紀大了,漸能”悟空“,對物質缺乏熱情。

教堂看起來很像樣,比我在美國見過的所有華人教堂都更像樣。但那麵鍾,色調有些不協調。

上午讀到“繁花書屋”、“金老師”,都是我未曾與聞的事物。等到傍晚,看見又添了新內容,才明白了跟小說《繁花》有關。“金老師”則是《繁花》作者。

坦率說,不喜歡《繁花》。因某網友推薦,電視劇看過一集。不喜歡。網友說小說不同,於是又去讀了幾頁,同樣不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