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宇宙的鏡子被打破——楊振寧、李政道與吳健雄
司徒
在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史上,有一個故事改變了人類看待宇宙的方式:宇稱不守恒的發現。
過去,人們一直相信現實與鏡中世界遵循同樣的物理定律,左與右應當完全對稱,這叫宇稱守恒。
上世紀五十年代,李政道敏銳地發現某些粒子(如K介子)衰變現象似乎不對稱,他第一次大膽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並不守恒。
楊振寧被這一想法深深吸引,以紮實的理論功底將其數學化、理論化,建立起可被普遍檢驗的對稱性框架。
兩人合作發表論文《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把懷疑變成嚴整的理論假設。
為了驗證,他們請來當時最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
她設計並完成了極其困難的低溫鈷-60 β 衰變實驗,清楚地觀察到電子發射方向的偏向性,直接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宇宙的“鏡子”並不完全對稱。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楊振寧與李政道。
這個獲獎名單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決定,並非個人選擇。
官方並未說明排序依據,但學界普遍認為當年以年長者在前,因此楊振寧在前、李政道在後。
從曆史角度看,吳健雄的貢獻同樣關鍵:沒有那場高難度、極高精度的實驗,理論就仍然隻是推測。
後來,為表彰她的卓越成就,美國還為她發行了紀念郵票。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李政道提出懷疑,楊振寧建立理論,吳健雄實驗驗證。
這是一首關於思想、理論與證據的三步曲。
它不僅贏得了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成為二十世紀物理學最有分量的突破之一。
我不是物理學家,但讀完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的故事後,
心裏真的很感動。
他們三個人,用各自的方式——懷疑、思考、驗證——共同改寫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宇稱不守恒的發現,不隻是一個物理理論,它讓我們看到:真理有時來自質疑權威、堅持理性、勇敢求證。
雖然他們的命運各自不同,但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
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光,也是中國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