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toMD

感恩,關懷,友誼
正文

美國式的三十秒辯論 司徒

(2025-11-21 23:24:06) 下一個

美國式的三十秒辯論 司徒

 

十幾年前,我常常看美國的選舉辯論,當時覺得很精彩。

那些政治人物口才都很好,總能在 三十秒內 把想說的內容塞進去;講不完,就會被主持人打斷。

 

但這些年,我注意到許多競選方案:

很多最後要麽是 沒有實現,要麽根本行不通。也意識到——選民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其實不可能真正理解候選人到底想做什麽。

 

很多人最後隻是看:

 

誰講得比較流暢?

誰的氣場比較強?

誰鏡頭前表現得更穩?

 

結果,美國社會在許多議題上,並沒有因為這些辯論而真正進步

 

於是我開始問自己:三十秒的對話,真的足夠讓我們了解一個候選人嗎?

 

最近,我也看了一些 長時間、深入、輕鬆 的訪談——不是 30 秒,而是 兩三個小時 的真實對話。

 

主持人可以問:

    •    “你是誰?”

    •    “你想做什麽?”

    •    “為什麽這樣想?”

    •    “別人質疑你時,你怎麽解釋?”

    •    “你的邏輯、理念、價值體係是什麽?”

 

我發現長談式訪談大概有兩種風格:

 

  1. 平民視角:

 

“我就是普通人,你慢慢講給我聽。

兩三小時也沒關係,我想真正聽懂你。

你喜歡哪位歌手?為什麽?”

 

讓候選人用生活化、簡單的語言,把自己講清楚。

 

  1. 理性分析視角:

 

“你的政策依據是什麽?

你的邏輯、判斷、深度在哪裏?

你喜歡尼采哲學嗎?”

 

讓選民看到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深度與世界觀。

 

這兩種風格雖然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給候選人足夠的時間,讓選民真正看懂一個人。

 

別忘了:美國的文化一直相信——

不管是 參議員、市長、州長、還是總統,都應該由 選民 來選擇,而不是由 專家來決定。

 

既然如此,或許未來美國的選舉辯論

應該多一些這種 長談式、深度式、讓人真正聽懂候選人 的方式,而不是靠短短三十秒的表演來決定誰能影響社會與國家的走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茵芯 回複 悄悄話 所謂民主製度的國家,官員是選票多寡的結果。不像專業職業需要堅實的專業知識和經曆。除了選票,沒有任何要求和標準。因此,也就雞鴨魚肉都可以上台,決定眾多人的命運。阿裏斯托多說,通過選舉的民主會通過煽動民眾得到選票,進而行使暴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