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60後、70後、80後記憶中當年最有麵子的零食集
(2016-05-17 14:15:45)
下一個
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裏搜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隻求精,更求獨特能裝B。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當年能吃上這樣的零食,在小夥伴裏也算是杠杠的了。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60年代隻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麽美好……在60年代,糖果和餅幹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幹,60年代的餅幹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幹,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逢年過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麥乳精”,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調一調,調一調,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舍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並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麵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有沒有想起來呀。這個不用多說,放學後在小賣部,學校門口隨處可見,一包酸梅粉,一包玫瑰絲,玩一會香煙牌子。有沒有,有沒有。小時候外婆把人家送她的蜂皇漿,太陽神都給我吃了。現在知道,當時不吃這些東西,或許現在185都有的。還有那“腦力鍵”天真的認為吃了這東西靈感大爆發。時代在變遷,我們也開始喜歡上回憶兒時和年少時的樂趣,身邊的很多人和事物都在進化,但不變的依舊是我們難能可貴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