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黃山腳下,坐落著許多如詩如畫的古鎮,仿佛世外桃源,寧靜優美,其中以宏村,西遞最為著名。
宏村,位於黃山餘脈雷崗山下,依山徬水,為徽州第一大姓汪氏家族的聚居地,麵積約28 萬平方米。原名“弘村”,取思弘祖業的意思。後為了避免乾隆皇帝“弘曆”的名諱,而改名“宏村”。據考證,它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年的曆史。
相傳立村之初,宏村並不是現在的格局。其西邊的兩條溪流並不匯聚於西,而是繞南而過,帶走了財運,以致於汪氏子孫數百年來也沒能大發。明永樂年,宏村76世祖汪辛夫婦,聘請擁有 “國師”稱號的風水大師何可達為宏村察形望勢,改善風水。於是才有了今天這座“山為牛頭,樹為牛角,屋為牛身,橋為牛腳”的“牛型村落”。據說牛是反芻動物,需要兩個胃,於是宏村人特意挖掘擴大了村中的泉眼,並將村南的數百畝良田開鑿成湖,因而便有了今天最為著名的月塘和南湖。當然,自此以後,宏村人便走上了興旺發達的道路。
西遞,位於宏村南麵18公裏,又名西溪,取溪水西流之意。後因古代在此設有傳郵的驛站,故改名西遞,是胡氏家族聚居之地,清代鼎盛時曾有宅院六百座,近萬人口,被譽為“三千煙灶九千丁”。
相傳北宋年間,胡氏祖先途經此地,見其山形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而且兩條溪流穿行而過,於是根據風水學的理論得出了“船行西遞,大吉大利”,“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結論,因而將西遞定為胡氏安居樂業之地。
2000 年, 宏村,西遞這兩座中國皖南的古村落,被同時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徽州古鎮之美, 美在依山傍水。小橋流水,波光瀲灩;綠柳垂楊,風送荷香。難怪名聞四海,遊人如織。
這是宏村的南湖,拱橋長堤,如詩如畫,素有“徽州小西湖”的美譽。
遊人便順著這長堤,漫步走入圖畫中。
這是宏村的月塘,半月形,猶如明鏡,倒影著古樸的民宅,蕩漾出無限的詩意。
徽州古鎮之美, 美在粉牆青瓦。這簡單樸素的色調,勾勒出黑白分明的線條,渲染出錯落有致的層次。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如同一幅典雅的水墨丹青。
徽州古鎮之美, 美在深巷。青石板鋪就的巷道,在斑駁的馬頭牆之間延伸,如同一條穿越時光的隧道,帶領我們走進曆史,重溫往日的繁華。
踏入深巷,有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
有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沒有人帶路,估計我們會在這迷魂陣裏走上一天了。
徽州古鎮之美, 美在宅院。高大的門罩,雕飾精美,氣派非凡,頗有深宅大院的氣勢。也難怪,這些民居大多是成功的徽商們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得意之作。
徽州古宅的內部,采用對稱的布局,而且大多建有天井,前廳堂和後廳堂。前廳堂是男人們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動的場所;而後廳堂則是長輩和女眷們活動的場所,屬於相對私密的空間。
徽州古宅的天井,別具特色。它猶如天窗,不過沒有玻璃,使得高牆深宅內的人們可以朝看白雲,夜觀星辰,並且提高了廳堂的采光和通風效果。當然,深諳風水理論的徽州人還有更深的理論 ---- 四水歸堂:天降的雨露匯聚於天井,然後流入屋內的下水道,從而滿足了人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私心。
徽州古宅中前廳堂的陳設,自成一體。正中的照壁上懸掛的是畫軸(或稱中堂),一般是山水花鳥畫。畫軸的兩旁是木質漆聯,往往出自名家之手,而內容無不折射出居室主人對於人生的思考和後人的勸勉。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些楹聯都是極佳的醒世名言,令人百讀不厭。
廳堂畫軸的下方是條案,條案前是八仙桌和八仙椅。條案上,講究東瓶西鏡,中間是自鳴鍾,寓意“終身平靜”。樹人堂是清代奉政大臣汪星聚於1862年所建的私塾,其堂中的楹聯體現出徽州人“詩書傳家”的民風。
這是清代徽州大鹽商汪定貴的豪宅-----承誌堂,修建於鹹豐五年(1855年), 是宏村現存最精美的老宅之一。別看它現在油漆斑駁,風光不再,猶如一位老人,滿臉滄桑。想當年,它曾經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光是用於描繪梁棟的黃金就有百兩之多,被譽為“民間故宮”。然而外表的光鮮亮麗終抵不過歲月的磨礪,不論是物還是人。真正能長留於世,令人景仰的還是堂上這些充滿智慧的楹聯。雖然物換星移,改朝換代,這些文字依然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如果說楹聯是用文字記錄的家訓,那雕刻精美的窗飾,門飾,則是用圖畫講述的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說,有的是曆史典故,還有的是漁樵耕讀,撫琴吹簫等平凡而富有詩意的田園生活,無不活靈活現,生氣盎然。
徽宅內部的精致細膩與其簡約樸素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有深藏不露的隱士之風。
徽州古鎮之美, 美在與時俱進。
繁華的商業街,車水馬龍,仿佛重現當年徽商鼎盛時期的盛況。
現代的裝飾,為古老的小鎮帶來青春的活力。
琳琅滿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欲罷不能,而且越購越勇。
這是徽州特產毛豆腐!久聞其名,也曾心生向往,但是當實物擺在麵前,還是頗為震撼。看了半天,始終沒法壯起膽子試一試。
在徽州,最引人注目的特產是文房四寶,其中以歙(she)硯尤為著名,位列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tao)硯,廣東端硯,以及山西澄泥硯並駕齊名。千百年過去了,至今仍是搶手的熱門貨,而且大有身價看漲的趨勢。
當代作家陶方宣先生曾在其書中有過這樣一段優美的描述:“清水注入一方歙硯,水漲起來,怎麽看都像是一方花掩柳繞的青草池塘,桑葚滴落蛙聲如雨,火紅的塘鯉魚追逐桃花流水,一如穿肚兜的村童。往大裏說,那就是一片湖泊,一片煙波浩渺鷗鷺蹁躚的湖泊,葦岸一抹山色雲影,端硯在手或供硯於案,恨不能蕩一葉扁舟在此歸隱。”
歙硯,原是徽州的大青石,雖得上天的恩賜,集得億萬年大自然的精華,但是外表普通,淹沒於深山密林。幸得有識之士,慧眼識珠,發掘開采並加以精雕細琢,才使得一方頑石顯露出靈性,衍生出功用,進而身價倍增,名聞天下。由此,令人不由得想到一句老話:“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此,更何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