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波羅的海六國之旅(6)--- 塔林

(2016-08-22 19:18:39) 下一個

   6月3日上午9點鍾,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海上航行我們的遊輪停靠在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Tallinn)。愛沙尼亞地處波羅的海中芬蘭灣的入口(可參見第一節的地圖),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戰略重地,曾先後被許多國家占領,但愛沙尼亞人爭取獨立的鬥爭從未間斷。1991年,正式脫離蘇聯,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在曆史上,它一直與鄰近的拉脫維亞,立陶宛並稱“波羅的海三小國”。

 

   首都塔林城區不大,159.2平方公裏,比我的故鄉江安縣還小,但人口稠密,約44萬,占愛沙尼亞全國人口的32%。據考古發現,人類在這裏的居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悠久的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茂密的森林,眾多的湖泊,使之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接待上百萬的各地遊客。

 

   塔林最為引以自豪的是保存完善的老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建於13世紀中葉,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位於托姆別阿或稱為教堂山(Toompea 或稱為 Cathedral Hill)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上流社會、宗教階層和封建權貴的聚集地,著名城堡托姆別阿就坐落在上城。下城位於教堂山下,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居住地,這裏有市政廣場,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八麵棱體的塔樓──市政大樓,樓頂的風向標上威然屹立著塔林的守護神----老托馬斯的雕像。可惜由於行程的限製,我們僅參觀了塔林上城。

上圖來自維基百科,顯示老城區的上下兩部分。上城建立在托姆別阿山上,比下城高出20 - 30 米。

 

走下輪船後,旅行巴士帶領我們一路上山,首先來到位於上城的國會大廈。這棟建築建於1920-1922年。粉紅色的外牆配以白色的線條,格外引人注目,即便是在如此的一個陰天,也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充滿了輕鬆愉悅之感。國會大廈見過不少,但粉紅色的,還是第一次看到。塔林人有一顆年輕的心。
 

國會大廈的旁邊是一座中世紀的塔樓,稱為赫爾曼塔,塔高48米,塔頂上迎風飄揚著一麵藍白相間的愛沙利亞國旗。國會大廈,赫爾曼塔以及國會大廈背麵的古建築,構成了著名的城堡托姆別阿(Toompea Castle)。由於是國家機關,我們不能進入,隻能遠觀了。

  國會大廈的對麵就是著名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它是塔林最大的東正教堂,建於19世紀。暗綠色的洋蔥頭尖頂,充滿了俄羅斯風味。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242年,年僅二十歲的他,率領軍隊在愛沙利亞邊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麵上打敗了來勢洶洶的德意誌條頓騎士團,粉粹了十字軍對於東正教的威脅,挽救了俄羅斯,這就是著名的冰上之戰(Battle on the Ice)。後來,東正教會受封他為聖徒。該教堂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英雄而命名為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到教堂的周圍是古老的城牆和碎石鋪成的街道。我們的旅行大巴剛剛正是由這條道路開上山的。教堂外牆的雕刻十分精美。誰能想象,在那些左得可笑的年代,莊嚴神聖的教堂竟被貶為倉庫,堆滿了馬鈴薯和大白菜。

 

    愛沙利亞音樂戲劇學院的大門。白色的牆壁上是愛沙利亞著名演員兼導演Voldemar Panso 的半身雕像,他的一隻大手伸向空中,仿佛是在索取什麽,又仿佛是在講述什麽。他曾在1957-1977年間擔任該學院的校長。雕塑下短發白衣的女士就是我們的導遊,言語之間,處處洋溢著作為愛沙利亞人的自豪。

   愛沙利亞人熱愛音樂,曆史悠久的全國歌唱節(Singing Festival)每5 年舉辦一次,每次吸引十萬民眾聚集塔林,並常常是萬民同唱,台上台下響成一片。1987-1991 年,塔林舉辦了一係列大規模的群眾性歌唱活動,高唱愛沙利亞愛國歌曲,最大的一次有三十萬人參加,為1991年愛沙利亞的最終獨立打下了堅實的輿論基礎,被譽為“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站在上城的製高點俯瞰下城,一片磚紅色的屋頂,猶如油畫一般,賞心悅目。圖中的高塔是聖奧拉夫教堂(St. Olaf),哥特式建築,曾經高159米,1549 -1625年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多次被雷電擊中,焚毀,又多次重修,高挑的外形使它如同一座燈塔,成為波羅的海上塔林的標誌。在這片中世紀房屋的背後,是塔林海港(上圖右側),停泊著至少四艘遊輪。其觀光業之興旺,可見一斑。

  在老城的外圍是現代化的高樓,曆史與發展在塔林和諧並存。1991年,愛沙利亞獨立後,大力引進外資,各項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IT業,因此塔林享有“波羅的海矽穀”的美譽,其中最為著名的公司是“Skype”。這家公司由幾個年輕人創立,2011 年以8.5 億美元被微軟收購,創造了一個商業傳奇,激勵著無數塔林人為夢想奮鬥。

 

塔林市區有眾多販賣旅行紀念品的小店,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但最為可愛的還是身穿民族服飾的小布娃娃。

 

卡德裏奧爾格 (KADRIORG)公園(又叫葉卡捷琳堡公園),是沙俄彼得大帝於1718年為他寵愛的皇後葉卡捷琳娜而建立的行宮,位於塔林東區的海邊,由著名的意大利建築師設計。夫婦二人在修建的過程中來過好幾次,甚是喜愛。然而遺憾的是,他們並未真正在此居住過。1725年宮殿竣工時,彼得大帝不幸英年早逝,而後皇後葉卡捷琳娜再也沒有了故地重遊的興致。真是世事難料,人生短暫。可憐一代偉人,改變了俄國的命運,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空餘下這座宮殿,孤獨地經曆風霜。

這是卡德裏奧爾格宮殿內裝飾華美的天花板與牆壁。其中的雙頭鷹是俄國的標誌。雙頭鷹下方的“E”是皇後葉卡捷琳娜俄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在與之相對的另一側牆壁上,書寫了“X”,可能是葉卡捷琳娜俄文名字中姓氏的縮寫。但是查遍文獻,也沒有確切的信息。

現在,卡德裏奧爾格宮是愛沙尼亞藝術博物館,收藏16 -20 世紀的藝術品,包括繪畫,陶瓷,雕刻等。這座精美的自鳴鍾,是其中的一件藏品。

 

  這是陶瓷壁爐,體積碩大,曾經是十七世紀北歐冬季取暖的必需品。

 

卡德裏奧爾格宮外的花園,對稱設計,修剪得體,可惜我們去時北歐還是春寒料峭,沒有花開。不過旁邊草地上嬌小的野菊卻笑臉迎人,生機勃勃,一如這個美麗的波羅的海國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kingfish201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塔林。
我猜想, 一麵牆上字母 E 是俄文葉卡捷琳娜第一個字母, 另一麵牆上是字母 K, 愛沙尼亞文或德文 Katharine 第一個字母, 意思是一樣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