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年級快結束時,利用學生的兩個月暑假,學校按照蘇聯醫學院的教學模式,把剛剛學完醫學基礎課程加上內科與外科基礎學科的醫學生,送往專區醫院或縣醫院去進行第一次生產實習。我們班的60個同學分成三隊人:約有一半人去綿陽專區醫院,另有20人左右去內江專區醫院,還有10人左右去眉山縣醫院。我被分配到綿陽專區醫院,唐治平去了內江。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們30位男女醫學生,在外科楊經國醫師的帶領下,背著行李,坐車到了成都北門火車站,搭上去綿陽的列車,沿著新建中的寶成鐵路向綿陽進發。這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坐在寬敞平穩的車廂裏,迎著從車窗口吹來的涼風,聽著咣當咣當的列車奔跑時敲打鐵軌而發出的富有節奏感的聲音,頗感心曠神怡。大概2-3個小時,我們就在綿陽火車站下車了。綿陽專區醫院的負責人帶領我們坐車去醫院。走進醫院大門看見一個舊式的四合院,這是過去最早的醫院,現在隻作為門診部使用。緊接四合院的後方有平行直立的三棟磚砌的樓房,作為內、外、婦產科的住院部。手術室是一個單獨的樓房,位於住院部的旁邊。在這些建築物的側麵有一個很大的操場,有跑道,其中一邊還有城牆的遺址。我們常常在晚上到這裏乘涼,散步,隨便擺些龍門陣。有時,趁著月光,還講起聊齋鬼故事。加上在操場邊還有一個停屍房,更增加了恐怖的色彩。
上圖為我與部分同學在校園內合影(我在後排靠中間的位置)
整個實習時間被平均劃分為三部分,輪流在內、外、婦產科實習。第一次看門診,遇到一個主訴眩暈的病人,我當時毫無耳鼻喉科的知識,簡直不知從何下手去詢問病史。隻有去找上級醫師幫助。在內科住院部裏,我負責管理幾個病人。練習寫病曆,查體,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寫逐日記錄。每天早上,主治醫師或主任查病房時,要向他們報告病人的情況。根據上級醫師的意見和決定,采取必須的各種治療措施。我至今還保持較深印象的一個病例是一個患胸膜炎的年輕女病人,主治醫師楊獻功是北方人,年約半百,體胖膚黑。采用叩診胸部,加上聽診,他準確地判斷出患者胸腔積液的平麵,用筆在積液的體表位置作個記號。然後,他就首先消毒該處的皮膚,采用皮下注射的針頭注入普魯卡因(一種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然後,再換用一根較長的穿刺針從已經注射麻藥的部位直接刺入胸腔,用一個大號的注射器從胸腔裏抽出淺黃色的液體約百多毫升。病人立即感覺呼吸有所改善。這生動的一課,印證了我們在學習內科基礎時所學的基本物理診斷技術如何可以用於臨床,為病人服務。
上圖為1944年華西醫院的病房內景。該照片來源於照片中國 《華西大學及華西醫院老照片》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盛夏的綿陽城沒有一絲風吹,十分酷熱,但當時的醫院沒有空調,也沒有電風扇。專區醫院外科主任成賓,解放前,原是華西大學生理係的講師。後來,他辭去講師一職,來綿陽行醫。現在是綿陽醫院外科手術的第一把手。值此酷熱的天氣,他本來就發胖的身體,益發不能忍受這樣的高溫。從早上起,他就隻穿背心和短褲。手不釋卷一樣地搖動著一把大蒲扇。上班時,他把大蒲扇的手柄插入皮帶裏,再穿上一件白大褂。正好,大蒲扇的寬闊扇麵就在他的背心與白大褂之間形成了一個通風的空間,並且防止背心在浸透了汗水之後會同外麵穿著的白大褂粘連在一起。在病房裏,在手術室裏,在門診部,都常常可以看到他白白胖胖,背後因插著大蒲扇而高聳起來的白大褂背影。
附注:大學時代由於條件所限,照片很少。文中許多插圖來源於網絡,對此,作者感謝照片的原作者及相關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