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上課的第一天,大家都感到很新鮮。隨著上課的鍾聲,大家快步進入教室。各自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坐位坐下。靠近講台的座位大都被女生選中,我和多數男生就隻好坐在靠後麵的座位上。當教師進入課堂時,班長宣布“起立”,全體學生應聲從座位上站起來,看到教師點頭示意後,大家才坐下來。每一節課是45分鍾,下課後,必須按照課程表的規定,盡快走到下一節課的教室。第一年級的主要課目包括生物、解剖、外文、物理、化學、政治、體育。其中,外文和政治是在第5教學樓,物理在第4教學樓,都在二廣場邊上,其間相距較近,步行5分鍾就可以到達;最遠的就是從二廣場走到鍾樓旁邊的第1,和第2教學樓去上生物、解剖或化學課,需要步行10分鍾的時間。所以,課間的校中路上,常常都是帶著書包,行色匆匆的學生隊伍來往穿梭,帶著興奮喜悅的年輕學子在柳蔭下,小溪旁快步急走,還夾雜著一陣陣笑語歡歌。
上圖為 1944 年華西學子行進在校園的小路上。該照片來源於照片中國《華西大學及華西醫院老照片》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上世紀50年代初正是中蘇友好的最高潮,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報紙上完全是眾口一詞:“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良師益友是蘇聯’,“中蘇友誼萬古長青”。所以,在全國範圍內立刻就按照蘇聯大學教育的模式,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院係調整,華西大學被砍去了除醫、牙、衛生和藥學之外的所有學係而被改名為“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最為可惜的是原來建立在圖書館樓上的博物館,它經過多年來的苦心經營,收藏了包括史前石器,明清古玩,三星堆考古發現等大量曆史文物,以及各式各樣動植物標本,共計上萬件的藏品,被譽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館”。就連著名的文史學家郭沫若都在不久前專程到華西來參觀並且讚不絕口。我還清楚記得我們一些學生在得知郭沫若來校後,都蜂擁到圖書館門前的草坪上,向郭沫若鼓掌致敬。然而院係調整以後,這些寶貴的收藏大多被調整到四川大學去了。
上圖為華西圖書館,博物館就建立在圖書館的樓上。該圖來源於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網《華西壩傳奇六:中國西部第一座博物館》 http://www.hxkq.org/news160223-01.asp
母校華西建立於1910年,原名華西協合大學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是一所醫牙兼備,文理並重的綜合性高等學府,同時還附設有中,小學。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聯合興辦,因而史稱“五洋學堂”。 1950年改名為華西大學 (West China University)。它憑著優美的校園,嚴謹的學風,齊全的設備,和豐富的國內外師資等得天獨厚的條件,雄霸一方。史學家唐振常曾讚歎道:“過萬裏橋,左轉,前行,即是當年全國校地之大,校園之美,無出其右者的著名的華西壩”。華西的醫學院設立於1914 年,實力雄厚,人才濟濟;華西的牙學院曾經在當時號稱“東亞第一”,更是引人注目,聲名遠播。所以,當華西文學院和理學院的一些老師離開他們已經工作多年的母校而必須合並到川大時,難免產生依依不舍,悵然若失的情緒。除此之外,華西的音樂係也被撤出,和南虹藝專合並,建成了“四川音樂學院”,於是乎,所有原存放在鍾樓旁竹林裏的進口鋼琴就都被全部移走了。一時間,熱鬧的華西壩顯得冷清了許多,隱隱的離愁和不安飄蕩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上圖為1944年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內景。該圖來源於照片中國《華西大學及華西醫院老照片》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然而,僅過了幾個月,喜訊傳來,慘淡愁雲便被一掃而空,重慶大學醫學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的衛生學係相繼合並來成都華西壩。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下午,紅旗招展,標語林立。我們全體學生齊集校中路旁,熱烈鼓掌和高呼口號歡迎合並來校的兩個大學的師生。這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醫學專家,例如曾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公共衛生之父”的陳誌潛教授,出任學校副教務長的黃克維教授。素以講課生動有趣著稱,著有《鉤蟲病》一書的寄生蟲病專家王正儀教授,解剖學教授王永貴以及外科教授李清潭等。從此後,華西又逐漸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在解剖樓(第1教學樓)前的小溪流水邊,後前排左起第2人為周雲芳班長,我站在她的左後方。她的左側是謝蜀祥。她的右側是沈來龍、劉安貞。前排坐者從左起分別為:歐陽蘭秀(我班成績最好的女生)、楊永華、陳加名、楊俊傑。彭高槐。
附注:大學時代由於條件所限,照片很少。文中許多插圖來源於網絡,對此,作者感謝照片的原作者及相關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