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心碎”來形容悲傷的感情,傷心欲絕、撕心裂肺僅是一個描述心情的詞匯,還是真有其事?傷心至極真會令人“心碎”嗎?答案是肯定的。
2021的新年,我在醫院值班,遇到的第一個病人是五十歲的彼得,他半夜因胸痛醒來,於清晨來急診室就醫,一般情況下,胸痛的病人來急診,檢查生命體征如血壓,心跳、呼吸及體溫之後,必須在十分鍾內完成心電圖檢查,如果發現有急性心肌梗塞的心電圖改變,急診科醫生會立刻通知介入心髒科醫生進院會診。彼得的心電圖正常,急診室醫生立即給他服用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並靜脈注射嗎啡以緩解他的胸痛。十幾分鍾後,彼得的胸痛已完全消失,但之後的血液檢查結果顯示,彼得有心肌缺血和損傷的現象,臨床診斷為心肌梗塞。急診科醫生通知我去收病人入院。來到急診室時,彼得看上去有些焦慮,但已無胸痛。彼得身體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史,從未住過醫院,不吸煙,不酗酒,也沒有家族性心髒病病史。問完病史及給彼得做完體檢後,立即收他入院,開始給他靜脈注射血液稀釋劑肝素及其他藥物進行治療,並請心髒科醫生會診。心超技術員進行床邊心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彼得心髒有局部性的心髒活動異常及室壁功能下降。介入心髒科醫生於下午給他做了心髒冠狀動脈造影,並沒有發現血管堵塞,最終的診斷是“心碎綜合症”。
彼得從冠狀動脈造影室回到病房後,告訴我,受新冠疫情影響,他從去年三月中旬開始在家工作,感覺壓力比以前大,與同事的溝通不如從前好,又擔心公司前景不佳,會遭受裁員,加上母親兩個月前過世,給他打擊不小,過度的焦慮,導致了他的心碎綜合症。
心碎綜合症其實並不是真的心碎了,而是這種痛起來的感覺,就像心真的碎了一樣。
臨床上,心碎綜合症並不罕見,它也稱為章魚壼心肌症或應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or broken heart syndrome), 是人經曆重大事件打擊後,產生極度悲傷或情緒緊張時,所引發的疾病。該疾病最初由日本學者Sato 於1990年首次發現, 常見於女性。該病的特點是,當人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心理或生理創傷和壓力時,過度的情緒波動,引發交感應激反應,導致體內釋放出過多的兒茶酚胺,使心髒肌肉受到驚嚇,心髒發生一係列變化,表現出心絞痛、氣急等心肌梗塞的症狀,心髒功能減弱,導致心髒無法正常泵血,但卻沒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現象,衰弱的心髒會撐得像氣球一樣,外形酷似章魚被困在章魚壺裏麵一樣,所以該病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病(TakoTsubo綜合症,日文Tako 是章魚,Tsubo 是甁子的意思)。
引起心碎綜合症的情緒因素,包括憤怒、憂傷、哀思、激動、焦慮等。除了情緒因素外,生理因素如手術、外傷、感染等產生的身體應激反應也可以誘發心碎綜合症。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氣急,甚至心力衰竭等症狀,心電圖可正常,有時也會顯示心肌損傷和缺血表現,血液檢查常常出現肌鈣蛋白增高,這種心髒狀況具有高度的“模仿性”,因此有時可能會誤診為心肌梗塞、或者胸膜炎等。心碎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有心髒功能低下,則按心力衰竭指南處理,改善情緒和身體應激的誘因很重要,心碎綜合症的預後良好,絕大多數病人在幾周後都可以痊愈,但少數病人會複發,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治愈,大部分患有心碎綜合症的患者,都能返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中。我所有見過的心碎綜合症病人,回訪複查心髒功能都恢複了正常。
新冠疫情籠罩下,患有心碎綜合症的病人數量出現增加的趨勢。據美國醫學權威雜誌JAMA最近的一項報告,去年三月和四月, 也就是新冠在美國剛剛開始爆發時,美國克裏夫蘭醫學中心因心髒病就醫的患者中,有7.8%的人出現了心碎綜合征,而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這一比例僅為1.7%。如果把全美國的患病情況考慮在內,那些患有心碎綜合症的群體就非常龐大了。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帶來的心理、社交和經濟壓力,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經曆了生離死別,疫情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也將一些人的心髒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我去年也碰到好幾例心碎綜合症的病人,在2020年治療過的心碎綜合征的病例的確比往年多。對其中兩個病例印象深刻,一位是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兒子死於非命,傷心欲絕;另一位是五十歲的單親母親,新冠疫情下,因公司財務吃緊而遭到裁員,因此憂心忡忡。這兩位病人因心痛來就醫,最後都確診為心碎綜合症,傷心到一定程度真是會傷害到心髒的。
受到疫情的影響,失業率飆升,許多人被迫與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隔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達到了新高點,這樣的環境和背景,為心碎綜合症的發生提供了“完美的環境”,對許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盡管疫情仍然繼續,艱困時期,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和采取各種防疫措施外,亦須通過可行方式和途徑來降低心理壓力,減輕焦慮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