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新書《範德比爾特家族的興衰》。作者Anderson Cooper是CNN電視台的台柱子,也是範德比爾特家族第六代,但從小他媽就反複告誡他,將來沒有任何遺產繼承。什麽秘密賬戶,連想甭想!家族的聲望仍家喻戶曉,但早已破落。他爸曾帶他去紐約中央車站去瞻仰太祖的雕像,但他那時年紀太小,懵懂無感。
範德比爾特,其實應拚為van der Bilts,是荷蘭裔紐約人,在紐約郊區Staten Island世代務農種地。那時還沒有跨海大橋,與曼哈頓交通不便,太祖Commodore靠擺渡掙點外快,11歲時用渡輪跑起了運輸,從此一路開掛。他精力無窮,野心勃勃,視財如命。為了壓低成本,船上甚至連救生設備都不配。娶表妹做老婆就是為了添一個任勞任怨的免費雇員;新婚次日,便回碼頭工作。那時美國正是工業革命,運輸業蓬勃發展。他精明強幹、獨斷專橫、貪得無厭。為了發戰爭財,敢鋌而走險;為了打垮競爭對手,會不擇手段。60年打拚,擁有了一個航運帝國,航線從美國東部一路覆蓋到尼加拉瓜。
但他性格不討喜,不修邊幅,缺乏社交禮儀。紐約的精英社交圈認為他是個大老粗、暴發戶;他卻自豪於自己的文盲與粗魯。盡管去世時積蓄了一億美元、全美國5%的財富,頂著“航運大王”和“鐵路大王”的雙重頭銜,他仍不屬於紐約貴圈。
那個時代的人,像牲口,他生了13個孩子,九女四男。他重男輕女,完全不顧女兒們;四個兒子中,兩個夭折,一個癲癇;隻有大兒子Billy正常,被他羞辱+棍棒式教育虐成狗。
死時是美國首富,他把95%的遺產給了Billy,其他40多個子女和孫輩,分了5%。他這個遺產分配方案,埋下了後來家族墜落的禍根。他生前唯一對後世有重要的捐贈,是捐了一百萬美元建立Vanderbilt大學,今天美國的名校之一。
父親陰影下的Billy,既沒有老爸賺錢的瘋狂和天分,也沒有老爸創業的動力和熾熱,對掌舵龐大的家族產業毫無信心,但還算節製、靈活、招喜,也足夠貪婪 、強勢、肯幹。經曆了內戰後的罷工潮,家族成員的遺產訴訟,哥哥的自殺身亡等狗血迭出的劇情與吃瓜群眾的盛宴,Billy仍繼續開拓鐵路事業,十年間讓家族資產翻番,保住了世界首富的位置。
Billy的兒子Willie,就紈絝了,但命運讓他遇到了神仙姐姐Alva。是她的聰明強勢、工於心計和女王性格,敲開了紐約貴圈的門,也把家族的未來帶到了溝裏。
為了闖入紐約貴圈,Alva在曼哈頓大興土木,廣修豪宅;一次宴會派對邀請上千人,揮金如土。為了化裝舞會逼真,讓人把馬皮剝了披在木馬身上。拿不到劇院門票,就另建一座更豪華的劇院。決定誰是Nob,誰是Swell,誰可以混圈的紐約貴婦們,顫抖了,不得不接受了他們。
Willie的哥哥小科,看到Alva以耀富的方式成為紐約的網紅,妒火中燒。妯娌間的競爭下,小科與妻子愛麗絲也開始廣修豪宅。他們在Newport建了聽濤山莊The Breakers,一座金碧輝煌、雕欄砌玉的望海豪宅。Alva與Willie不甘落後,也在旁邊修了雲石別墅Marble House。幾乎同時,他們的弟弟George在北卡修建了雄偉的Biltmore莊園,直到今天都是美國最大的私人莊園。兄弟仨建的這三座私人豪宅,不是美國曆史上最奢華的前三名,前十名肯定有了。
他們用財富去購買聲望和體麵,炫耀性消費,而不憫人間疾苦,不做對社會有益的持久的改變,是那個時代的特征。金碧輝煌的裝飾、眼花繚亂的藝術品、窮奢極欲的宴會,都是signaling,是為了一張門票,一句“You belong here”。
也許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背後的邏輯吧,範德比爾特家族在第三代登峰造極,如同美國皇室,被千萬人嫉妒羨慕恨。但他們富貴不知樂業,對孩子的教育流於表麵,熱衷於玩樂、藝術與情愛,驕奢的生活對真實的人生毫無體悟,更遑論家族生意。培訓女兒是為了嫁入豪門,通過聯姻來提升家族地位。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虛榮、雄心和籌碼,而不是兒女的幸福、意願和選擇。可悲的是,後麵幾代,開始流星般地墜落。
到了第四代,家族裏都是一幫腹內草莽、坐吃山空的混混,已無頂梁做事、光耀門楣的人物。繼承了最多遺產的Alfred在1915年去世,年僅37歲,遺產僅剩一千多萬美元。他的弟弟Reggie,一個狂熱的賭徒和花花公子,隻會尋歡作樂,惹是生非,一輩子從未工作過。第五代更加落魄。Corneil IV結了七次婚, 1931年時,他全部的財產隻剩120美元。
作者的母親Gloria也是第五代,爸爸是花花公子Reggie,她自己也是No zuo no die,結了四次婚。17歲時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經紀人。婚姻僅四年就因家暴結束。之後又嫁給了年長40歲的波蘭指揮家Stokowski,進入紐約藝術學校學習, 舉辦個人畫展,涉足演藝界,現身百老匯,還出版了詩集。與Stokowski 離婚後嫁給了一導演,婚姻維持了七年。隨後她又嫁給作家 Wyatt Cooper,後來Wyatt病逝。長子 Carter 23 歲那年,在她眼前,從14 層樓的公寓陽台上跳樓自殺。
Gloria看遍世界風景,嚐遍人間百味,看盡世間繁華。但另一方麵,她完全沒有金錢概念,視錢如糞土,花錢如流水,以為花光了還能再掙,對身邊俊男帥哥的甜言蜜語,毫無分辨力。Wyatt病逝前,對他們的兩個孩子的未來非常憂慮,認為Gloria隨意切換,隨性任為,喜新厭舊,在鎂光燈上長大的,無法安安靜靜地做個負責任的母親。
但作者是個好孩子,非常溫容含蓄,說他母親經曆了很多種人生,繁花似錦的背後是孤獨,母親一直渴望的東西,就是愛。她一直缺愛,一直尋找愛,也一直愛著。愛是她的信仰。
範德比爾特家族的興起、暴發、耀富的時代,就是馬克·吐溫說的美國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他們的家族發跡史,也是這個時代的縮影。範太祖掙錢的天分與揮霍的瘋狂,已近乎病態的邊緣,而這種病態又以不同方式傳染給了他的後代,不管是他們對帆船比賽的名次,對社會地位的認可,還是對愛的追求。這個家族,不僅是成功與財富的故事,也是悲傷與孤獨的故事。大理石牆後的人與事,既混亂、複雜、微妙、不可救藥,又引人入勝。
書的缺點,在我看來,是過分強調了家族成員的虛榮攀比和揮霍浪費,忽略了大的經濟環境對家族企業和財富的深遠影響。範太祖雖是文盲,但高瞻遠矚,居安思危,水路運輸剛式微時就明察秋毫,果斷轉型,開辟新型的鐵路運輸。後代們雖然文史哲樂兼修,在高速公路興起時,sleep at the switch;另外,麵對稅收政策的改變,雖不能像英國的查理三世那樣繼承幾百億美元不納稅,但沒有及早采取避稅和管理策略,才是從首富跌落神壇的主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