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望遠鏡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非野蹤1: 說祖尋根:出非洲的人類、進非洲的人

(2025-09-05 11:54:44) 下一個

2025-9-5

現在是星期五,2025年9月5日下午3點多鍾。我正坐在紐約的機場等待,去非洲!去東非的肯尼亞,我的"祖國",心潮澎湃!暫停,你大概心想:這位非洲兄弟中文不錯,莫不是AI寫的?我必須正重聲明:我是原裝的華人,生平第一次去肯尼亞,上溯幾代人從未去過非洲。可為何在此稱東非的肯尼亞為"祖國"?這中文詞通常英譯為motherland(母國)或fatherland(父國),不準確,應該譯為ancestorland。從英語再反譯回中文,直譯該是"祖地"?東非不僅是我的"祖國",也是所有現代人類的祖地。

小時候曾因聽宣講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心中充滿民族自豪感。不過後來才知道,那隻是遠古的猿人,從未進化成人,與北京人或中國人毫不相幹。後來又知道周口店除了"北京猿人",還發掘出幾萬年前在那裏的"山頂洞人",他們倒是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人類考古學家們多數認為,所有現代人類,均源自熱帶東非包括肯尼亞一帶幾乎無毛的智人。若是發源於較寒冷地區比如周口店山頂洞,人該有足夠時間進化到身上布滿長毛,不必穿衣服了吧。約十萬年前,智人開始走出非洲,走到全球。既然東非是人類的祖地,說是我的"祖國",不算錯吧?

今天這麽興奮,難道因為去肯尼亞憶祖尋根?時常聽國人說,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中,除中國之外的其它三大文明古國都中斷消亡。梁啟超發明的這"四大文明古國"之說,至今隻在華人圈內流行。而隻有中華文明從古至今延續不斷的說法,更有華人自嗨之嫌。不過有古代文明中斷,倒確有其事。這裏不談那些古文明,隻談文明出現之前從東非出走的智人。除智人,世上曾有其他古人類。原在歐洲棲息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得名於德國尼安德穀),膚色淡、體毛重、體粗壯。現代歐洲人中有其少量基因。另一古人類是亞洲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得名於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四肢短、麵頰寬。現在亞洲人,尤其東南亞人中,有其少量基因。這些古人類要麽被自然淘汰,要麽被遷移過去的智人同化消滅。隨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東非洲遷出的古代智人,隨環境變成高矮胖瘦各人種,棕人、白人、黃人、紅人,其它的黑人族裔。

既然人類出自東非,現在東非黑人是古代智人的嫡傳嗎?基本不是。大約兩千多年前,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現在喀麥隆一帶,有一支以農業為主說班圖語的黑人族群。也許受地中海各文明,經北非傳播的間接影響,具有較先進的文明社會。憑農業形成的緊密組織體係、畜牧業生產的大型牲畜助力、與先進技術(鐵器),開始在非洲大陸向東向南不斷開拓、遷移、征服。步步為營,到約一千年前,同化、征服了非洲東部和南部原來石器時代的狩獵與采集部族,史稱"班圖人大遷徙",形成現今黑非洲以班圖語係為主的各民族。班圖人是農耕民族,不去野獸出沒又缺水的東非高原大草原,基本上在沿海地區。殖民東非的班圖人先與阿拉伯人經商貿易,大航海時代又與葡萄牙和歐洲人打交道,逐漸融入現代文明。現在肯尼亞的人並非古智人"原裝"、正宗"傳人,而大多是遠古智人外遷至西非的班圖人後裔,當年沒有遷至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那麽遠罷了。

許多萬年前人類祖先的智人長什麽樣?沒人見過。但現在的肯尼亞人以什麽最出名?長腿長臂高瘦的世界級長跑運動員、超模、和一位美國總統的父親。他們都不是從西非洲後天遷來的體型矮壯的班圖族裔,而可能是來自尼羅河上遊高原的尼羅Nilotic部族。在1 6 -18世紀的"尼羅人大遷徙"中,尼羅人中以武士著名的馬賽部族,從南蘇丹一帶擴張南遷到南肯尼亞和北坦桑尼亞,也是這些自然保護區之所在。它們吞並趕走原來的狩獵與采集部族,"殖民"成為新的以畜牧為主的"原住民",隻比歐洲殖民者早到此處一個多世紀而已。不過同屬東非的馬賽人,可能比班圖人更接近古代東非智人。

東非智人有留在東非高原的嫡傳原住民嗎?原來在東非的哈紮Hadza部族和科伊桑 Khoisan部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至今的部落,遺傳基因可回溯到十萬年前。野生動物中,肉食動物狩獵,素食動物采集,雜食動物狩獵且采集。人類雜食,早期人類也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哈紮人和科伊桑人也以原始的狩獵與采集為生,是智人的直係嫡傳,仍然保持古人類的生活習性。他們象古人類那樣狩獵,在草原上中午最熱的時候,持續的長跑跟蹤獵物,讓厚皮長毛的動物又熱又累而力竭。人類長跑時,瘦長身材有優勢,身體毛發幾乎脫淨但汗腺發達便於散熱,黝黑的皮膚減少陽光UV射線危害。盡管走出非洲的人類,在僅僅幾萬年的短時間內,隨環境改變身材和膚色,但基本保持幾乎無毛的光滑皮膚,這正是源自非洲草原狩獵習性的進化特征。

當人類把狩獵的動物馴化畜牧,把采集的植物農耕種植,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後,牲畜、土地、工具、剩餘食品等,成為可以與他人交易的物品一一財產,這導致爭奪和戰爭。具有體格優勢的男人,可以集聚和保護更多的私有財產。最強最富的男人獲較多機會生殖並傳承後代,是生物遺傳和社會結構的優化進步,促進族群的發展。約一萬年前,為保證父親財產向後代傳承,人類社會便進入父係氏族社會,承認和保護私有財產,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

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無論動物或早期人類,除保存儲藏少量剩餘食物,沒有任何財產。全群合作獲取食物共享,為原始的共享社會。這種社會形態隻有全體貧窮,在生死邊緣掙紮的狀態下才有優勢。施行私有製的農耕民族班圖人和畜牧民族尼羅人的移入,把這些狩獵采集部落同化或趕走。其中仍在東非的哈紮部族和遷到南部非洲的桑部族,還保持狩獵與采集為生的原始古老傳統。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地國家公園和恩戈羅火山口的南邊,仍然住著少量哈紮人,真正的古老原住民,人類進化中的活鏈接點。留守原處的曆史悠舊的"傳人",多保守而至落伍,似乎是個普遍規律。我從那裏附近經過時,這次能有機會順訪嗎?

現代人以體型高瘦、皮膚光滑為美,古代東非智人就是這種體型。人類潛意識中的以此為美的觀念,傳承至今?哦,這是瞎猜。那些住在野外瘦長的原住民,會不會以曆史悠久的人類共同祖先的直係"正宗"傳人而自居自豪,並傲視各國各族?我去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當然不是去朝拜那些嫡傳正宗的老古董,但確想從那裏憶祖尋根。若能欣賞到細高超模身材的黑美人,更美了,但也許是奢望,一個找罵的理由。

那麽我去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幹什麽?顯而易見:去野生動物保護區看動物。可這與"憶祖尋根"有啥關係?當然有。除了也許最像古代智人的瘦長黑美人,有古代智人曾經生活過的原野、伴隨他們的各種野生動物、生活方式類似他們的部落,仍然在某種程度上留存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像時光停留在幾千年前。雖然有關保護區的各種視頻,萬維網上應有盡有,而實地走訪,費事費錢費力還冒染疾風險,可我就想親身體驗,我們的遠祖智人曾經的生活環境,究竟什麽樣。將要走近以前隻在電視和動物園才見過的各種野生動物。在那片土地上,野生動物中的一支進化成人類,才有我。人們熱衷於回老家、回故鄉、回未曾去過的祖籍地尋根,我要"回"去更久遠的祖地,尋根。

有關去非洲自然保護區的的遊記,網上不少,多流於吃住行的流水賬和攻略,和一堆照片(拍的好看倒也值得),寫的和讀的,倒是輕鬆,但能寫出好故事好體驗的遊記不多。對沒去過和不計劃去的讀者,過目即忘。逛一圈下來除了獵奇,不知道作者和讀者學到什麽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曆史、地理、文化、動物學知識。我的這次旅行由朋友、旅行社和當地向導安排,對吃住行的攻略,我省得操心。這係列遊記將盡量減少流水賬和重複別人己經寫過許多遍的內容,對當地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無關的,盡量飄過。否則平行時空的事,展開說起來沒完沒了。將從不一樣的視角呈現,著重"野"知識。

對這次旅行充滿興趣,以前從未花這麽多時間學習背景知識。爭取每天的遊記,至少科普分享一種東非的野獸、野鳥和野樹。重要的名詞中文後附英文,便於有興趣的查找。了解動物的進化和習性,再回看人類自己,感觸和啟發良多。此文先"說祖",後去實地"尋根"。

1985年獲奧斯卡獎的電影《出非洲》Out of Africa,描述20世紀早期幾位歐洲人在肯尼亞的熱帶野生草原,探險獵奇的故事。電影中最美麗動人的,是在莫紮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柔板中,遞次展現廣袤的肯尼亞草原和動物世界。現在我要進非洲,進肯尼亞,進野生草原,試圖重溫電影場景,體驗時光倒流數萬年。這樣的"說祖尋根",會不會讓人心潮澎湃?應該再配上首非洲音樂,比如這首在自然保護區會聽到的肯尼亞歌:Jumbo Bwana。

即將登飛機,去非洲Into Africa!!!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