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望遠鏡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非野蹤13: 納瓦沙湖、非洲魚鷹、鵜鶘,藍蛋猴

(2025-09-21 13:28:46) 下一個

 

2025-9-17

上午,到經典電影《Out of Africa 》裏粉紅雲飄浮的納庫魯湖,觀看水鳥。曾經上百萬的火烈鳥群,果然所剩無幾,惆悵。從納庫魯湖返回首都內羅比途中,經過一片奇特的湖,納瓦沙湖Lake Naivasha。它在東非大裂穀的穀地中,海拔近1900米,是最高的湖。周邊不少湖泊是鹽堿湖,全球變暖引起它們變小,但納瓦沙湖卻是淡水湖,而且逐漸增大。它周圍山地下雨後,水隨河流進湖裏,卻無出水口。湖裏有魚,為各種水鳥,包括象美國白頭鷹的近親非洲魚鷹African fish eagle,和人,提供美食。多年前岸邊的人工設施,現在都泡在湖中,綠葉樹林變成水中的無葉死樹林。

我們先在同係統的Lake Naivasha Sopa Lodge吃飽午飯,意外見到黑白疣猴Colobus monkey。黑麵白色落腮胡子,身體兩側長白毛,毛尾巴尖白色,它們在餐廳旁樹枝上竄下跳,非常活躍,仿佛是店裏專門請它們來做表演節目。

在納瓦沙湖,我們的最後一場game drive,乘船水上行。長滿水葫蘆的土岸邊,幾隻不知裏麵裝什麽東西的大編織袋,壘成極簡的碼頭,旁邊靠著一葉單馬達的小舟,正好容6位乘客。

船開進湖中死樹林旁,枯樹枝頂上站著一些鳥:禿鸛、鵜鶘、非洲魚鷹。船夫撈出一條小魚抓在手上,一邊吹響口哨,搞擊船板,一邊在空中擺出投擲動作,引起附近一隻魚鷹的注意。小魚經一道高拋物線落進水裏,魚鷹展翅飛下,從水中抓起小魚,又振翅飛上枝頭。隔幾分鍾,如此重複。我隊友們無攝影發燒友都怕負重,整個旅程用手機拍,近距離拍大動物湊合,拍飛鳥沒有打鳥炮筒,就隻能拍個遠影。這裏從網上盜兩圖。

 

小船開到另一棵死樹下,船夫招呼樹上的鵜鶘飛下樹,浮在離船一米遠等著。近觀這隻超大黃咀、頭頂豎毛(公鳥)、灰白羽的水鳥,細節清晰,船夫每次做出拋出動作,大鵜鶘急忙張開大嘴,上當啦。船夫如此假動作十多次,我們都替大鳥求情,船夫才真拋出小魚,掉落水裏。鵜鶘翻身低頭用其大嘴從水中撈起,一仰頭,吞進肚子。

 

湖邊有大片水葫蘆,幾匹大個頭的水羚,半身沒在水中吃水葫蘆。難怪叫水羚water buck。

湖中沒鱷魚,有河馬。岸邊見到一大一小兩頭河馬在水中,隻露出耳朵眼睛,時起時伏。幾葉小艇湊近到二十多米,誰也不敢再往前。據說河馬如果不爽,潛下水隻用幾秒就能衝過這點距離,頂翻小船。非洲殺人最多的哺乳動物是河馬。見到它們沉入水中,大家都緊張,船夫趕緊後撤,見到它浮出眼睛,又往前湊一下。

因時間安排,我們未去附近大裂穀狹窄處的地獄門Hell’s Gate國家公園。如果多花兩、三小時,就能逛一下,體驗東非大裂穀裏麵懸崖峭壁的壯觀景象。公園裏也有許多野生動物,包括斑馬、長頸鹿、野牛、瞪鈴、高角羚等等,以及小型野獸。動畫電影《獅子王》,便以此環境為背景,雖然現在那裏已經沒有獅和豹,也無角馬大軍。在此可以棄車登山,騎山地車、徒步,探索石崖狹穀。

《Out of Africa 》裏的師哥男主角羅伯特·瑞福Robert Redford,昨天去世,Out of the World,紀念。

同名小說中的第一句話:"我曾在非洲有座農場,..."("I had a farm in Africa, . . .”),表明作者Karen Blixen,曾經在非洲的殖民經曆。她,一位丹麥女男爵,住在非洲咖啡種植園裏的豪華大宅,客廳裏白人殖民者們高談闊論,有黒人仆人和工人小心服侍。他們經常出外game drives(狩獵野生動物),過幾年高人一等的好日子。現在Karen Blixen House仍在內羅畢西郊,稱Karen Blixen Museum。已經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我,一位美國中產人士,住在非洲五星級酒店裏,餐廳裏白人和亞裔旅遊者們輕聲細語,有黑人侍者熱心招待。我們每天出外game drives(追望野生動物),過幾天高人一等的好日子。我們這倒是過得開心,但我總覺得哪裏奇怪。以後談到這段經曆,我大概會開頭第一句:"我曾在非洲有趟旅行,..."( "I had a trip in Africa, . ..")。

今天晚上乘飛機,Out of Africa,back to America。

 

 

今天一鳥: 非洲魚鷹African fish eagle

 

這鳥名字起的太村姑漁夫了,真的見到非洲魚鷹,才發現樣貌與威震四方的美國白頭鷹幾無差別。美國佬在非洲的表兄弟,就那麽"水"嗎?

非洲魚鷹與白頭鷹在動物分類上同屬但不同種的猛禽,體型類似,都是白頭頸、黃勾咀、深羽毛。非洲鷹略個高,美國鷹卻體重多了。美國佬就是肥胖,國鳥也不能免,絕了。早期歐洲人覺得太像了,有人叫它為非洲白頭鷹,不過以免混淆,正式名仍按其習性而不是相貌命名。不像美國鷹吃魚也有時吃小動物,非洲鷹幾乎隻捕魚吃,偶爾吃水禽和幼鱷魚,稱魚鷹倒實至名歸,常見於湖河邊的大樹上。

中國也有叫魚鷹(或"漁"鷹?)的捕魚能手。有漁夫馴養魚鷹捕魚,但用繩係緊脖子讓它吞咽不下去,隻能把捕食吐岀來。幸虧那是不同屬的水禽,沒有敗壞非洲鷹和美國鷹家族的英名,它們是不可被馴服的。

美國鷹叫聲低暗破碎,非洲鷹卻吼聲嘹亮悠長,譽為"非洲之聲"。它是非洲讚比亞,津巴布韋、南蘇丹三國的國鳥,象征繁榮與自由。

 

 

 

 

 

今天一獸:長尾青???? vervet monkeys

 

全世界溫暖地區到處都有????子,去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見到????子太尋常。許多保護區介紹信息裏提到,東非多長尾青猴,長尾巴,青灰毛、黑麵、黑爪、白肚皮,聽起一點不吸睛。我關心的清單上有五大野生動物,還有許多其它隻有非洲野外才見得到的,????子不在上麵。

進保護區不久果然見到,原來並不太留心,順便看看就是。突然發現,那種在住宿地周圍經常出現的????子,有樣東西亮瞎遊客眼睛,全世猴子中獨一無二。居然介紹都不提?嗯,也許確實難以啟齒。該猜到了?不是紅屁股。青????下腹大腿之間一團霓虹耀眼的光色,兩粒鬆石綠藍色的猴蛋蛋,中間一大點鮮紅的????根。這太吸睛了,遊客誰會不注意到呢?但園區不提,遊客不提,我也不提罷了。可...為什麽不提呢?上網一搜,這是公青猴的ID Card標誌卡。

以後數天,隻要見到猴子,我的目光自動往那位置掃描,似乎有磁場,想不看也止不住。咱一大老爺們,怎麽對那感興趣?不會有隱性同性戀傾向,而且是獸戀?一定要搞清楚,不寫下這一篇,若憋成變態,就慘了。

先聊其它。青????不怕人,常在旅店周圍出現,乘人不注意,偷吃偷喝。甚至能開窗子、開帳蓬拉練,進屋找吃的,特別水果、甜品。遊客坐在開窗的車裏吃東西,青猴見到敢爬進來搶。據說青猴好喝酒,一喝就醉,走得搖搖晃晃。青猴話多,一群潑猴在一起,各種尖叫聲此起彼伏。科學家發現,青猴發現有獅子、豹、蛇、鷹等天上地下的動物接近時,能夠根據不同危險,發出不同聲音的警告聲和做相應回避動作,表達能力杠杠滴。

猴群在英語中用詞troop,軍隊的意思,等級分明、統一行動。青猴群是家族等級製的母係社會。成年母猴有等級高低,女憑母貴,年長階高的母猴有話語權,她的女兒們和小猴都跟著世襲享特權,吃喝優先。常見一隻猴子在替一猴梳毛抓蚤子,那是典型的低階????巴結奉承高階猴的行為。抱幼猴替它梳毛的母猴不一定是它媽,可能也為了巴結高階母猴。雄性小猴長成熟前離開猴群,另謀生路。????群中有幾隻成年公????,都是外來的,憑本事打出等級,隻有最強健的才能成猴王,享特權。公猴們的等級權利是吃喝玩樂性優先,但權利必須伴隨著義務職責,要為保衛猴群和搶地盤與外敵而戰。猴王寶座不穩,隨時會被外來公????挑戰或內敵反叛。青猴社會中的等級,公猴憑個體實力,母猴憑家族血統。猴群裏的公猴來來去去呆不了幾年,母猴才是猴群社會的穩定中堅。在人類社會,尤其落後的社會中,血統和實力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否則不得不替人順毛、吃蚤子、做苦力。畜生都知道權利必須伴隨著義務職責,但現在有人隻知道享受權利,卻拒絕義務職責,是什麽理呢。

生物醫學實驗室喜歡用青猴,因為它們的許多遺傳基因和習性像人類。但人與青????不同,如果身上還剩最後寸縷,一定是遮羞布。青????比獅子文明高級,雄性競爭不必生死博鬥,靠比美雄器。人類似乎比????又上流多了,男人競爭不靠炫耀下體,靠炫耀大金鏈子和金表,靠xx長的帽子。不過不少女人競爭不比猴子強,仍靠炫熣身體性特征。想成聖、成佛、成仙的人,確實難呀。

現在回來說公青????的身份標識。東非有些狒狒群,公狒打招呼時相互摸下體,以示完全互信不設防。公青????們為求偶互相競爭比武,直接比雄器。那像夥形式簡潔明快,色彩鮮豔奪目,含義直接雄壯。色彩越鮮亮,表達越強烈,太畜生啦。對,它們本來就是畜生。長尾青猴的稱呼太無特色,我的同伴幹脆叫它們藍蛋猴,標誌清楚易記,我支持此命名為藍蛋猴。這麽漂亮又強視覺衝擊力的畫麵,不能浪費了。我從來不說也不寫國罵,或者F詞,太粗俗,罵也要罵得漂亮。藍蛋猴的身份標識,給我靈感,繪製這幅emoji 表情包,夠"野"又"色"。以後想罵人,送上一帖,再把青猴的名詞做動詞,來一句"Vervet you "(不知道如何中譯),如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