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寫的。)
因為愛而順從,因為理解而能夠順從。
孩子有很多時候會很“聽話”、很樂意“順從”,這大概有兩種可能:
大人的指令恰好與孩子心中的訴求一致。比如:孩子在2歲到3歲的時候,要鍛煉他的舌頭控製能力,所以你讓他刷牙,他可能會欣然接受,因為漱口並吐出來是這個階段他最感興趣的口的動作,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內驅在起作用。
大人的表情、神態、語氣讓孩子感受到了壓力或恐懼,孩子“不得不”順從。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聽話”則會逐漸轉變為一種常態,而尋求社會尤其是同齡夥伴的認同是他們存在感及成就感的重要源泉。
有人說,做父母的極限,最多也就18年,如果碰到一個青春期極其叛逆的孩子,那麽這個時間至少還可以再減少6年,所以這種基於差異基礎上的理解就決定了12年時間親子關係的質量。
所以在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的前提下,使孩子的自由最大化,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建造“我”,這其中父母所起的品格表率就是“順從”。
而這種“順從”總會在孩子的心中點燃一盞暖爐,溫暖他的人生。
每次給孩子念《麗塔和鱷魚去釣魚》,我的心中都有所投射——鱷魚對麗塔的順從,最終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讓這個任性的小丫頭幸福的睡去。
我的微信公眾號: 家庭心理健康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原創轉載請注明。
謝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