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高歌

加西——居加拿大落基山腳,關注家庭成員身心靈建設。歡迎關注微信號: 家庭心理健康(tianwmx)
正文

怎麽忍心去評判別人?

(2015-12-30 07:28:47) 下一個

2015-3-18

每個傷痛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傷痛的故事。所有人的內核,都是一個渴望鏈接的孩子。——加西

 

題記:從來都不覺得那些上癮的人離我們這些看似“正常”的人有多遠。因為對於每個生活者來說,誰不是一手爛牌,那些能愉快打完的人,我是敬仰;而更多掙紮著的,隻有同情和理解,那裏還忍心去評判。

 

作者:Gabor Maté

 

譯者:加西

 

溫東——加拿大毒品之都,大概有3,0005,000人在此吸食毒品。我是來自於波特蘭的一名醫生,在一家非盈利機構工作,這個機構旨在幫助那些對可卡因、酒精、鴉片(如海洛因)或是鎮靜劑上癮的人以減少這些物質帶來的傷害。在這些上癮的人群中,有很多也經受著精神疾病的折磨。像這個32歲的詩人安娜一樣,很多人都是HIV陽性或者有艾滋病症狀的病人。我開出的美沙酮(一種類似於嗎啡的合成鎮靜劑,長效藥,用於治療嗎啡和海洛因上癮)對於那些極度痛苦壓抑且對鴉片上癮的靈魂幾乎沒什麽幫助。

 

美沙酮可以緩解一些戒食鴉片帶來的折磨,但它不像海洛因,無法給予使用者“high”的感覺。關於“high”,一個27歲的性工作者給出了最好的解釋:“我第一次用海洛因,感覺就像溫暖的、柔軟的擁抱。”一句話,海洛因給人強烈且溫暖的感覺以至於很容易讓有些人就上癮了。

 

毒品或者酒精本身是不能讓人上癮的。隻有8%15%的嚐試過酒精或者大麻的人會上癮。什麽因素導致他們如此脆弱?無論是先天生理特征或是個人道德問題都無法解釋上癮。據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和發展心理學理論,容易上癮的人或是容易出現情緒健康問題的人都是由過往的生活經曆引起的。

 

大多數人一出生,大腦就開始發展。身體的和情感的互動決定了我們的大腦發展。每個人的大腦電路和化學物質的發展都反應了我們的個體生活經曆,而且個體生活經曆和遺傳對大腦起的作用大致相當。對於任何作用於大腦的藥物,神經細胞都有接收器——這些接收器通常會和這些進入大腦的藥物分子結合。因為我們的大腦本身自帶類似於鴉片的天然物質——內啡肽(一種有管理疼痛或者情緒的化學物質),所以我們天然的就有鴉片類藥物的接收器。同樣的,像安定這樣的鎮靜劑,也可以和大腦中天然的鎮靜劑接收器結合而起作用。

 

如果老鼠媽媽很少梳理老鼠寶寶的毛,老鼠寶寶的大腦裏控製焦慮的天然鎮靜劑就非常少。隻是跟猴子媽媽分離幾天的猴子寶寶,大腦裏的天然神經化學遞質——多巴胺,就非常非常少。

 

人類也大致如此。如果照料小嬰兒的人能給ta以溫暖、沒有壓力、平靜的互動,這個小嬰兒的大腦就會分泌內啡肽(鎮痛或者調解情緒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反過來會促進各種接收器及神經細胞的發展,或是促進各種重要的大腦化學物質的發展。在嬰兒和童年早期,促進內啡肽分泌的經曆越少,成年後對外在刺激的需求就越高。因此,就更易於感染各種上癮。

 

幾乎是所有居住在加拿大毒品之都的女性都在童年遭受過性騷擾,有很多男性也有同樣的經曆。他們也大多在童年時遭受過拋棄、心理或生理上的虐待。我在波特蘭的病人的經曆都是痛上加痛。

 

卡爾,一個36歲的本地男性,之前被多個撫養人拋棄,在5歲的時候曾因說髒話被灌過洗碗水,還因多動被綁在椅子上。他最近開始服用可卡因,但他對自己的上癮行為非常生氣,於是用刀割傷自己的腳來懲罰自己。當我看到他的時候,他的表情就像一個即將受到嚴酷懲罰的受到驚嚇的頑童,我安撫他、告訴他,我不是他的養父母,他也不用怕我。

 

但是那些充滿了愛、沒有發生過任何虐待,父母盡其全力給予他們所能給予的最好的愛和關照的家庭,又是什麽樣的故事呢?其實,在這樣的家庭也是會有上癮的產生的。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是一些父母都無法覺察到的壓力。這種壓力有可能是來自於家庭內部的關係問題,或是來自於外在的如經濟壓力。最常見的壓力來源就是父母本身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所帶出來的童年問題,而且從來都沒有意識到的。當我們意識不到我們的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會把它傳遞給孩子。(譯者:有次有讀者問“如何自救”,我想隻要能意識到問題,都已經自救了一大半了。)

 

那些充滿了壓力、抑鬱或是焦慮的父母很難給予促進孩子內啡肽分泌的互動。在孩子長大以後,也許會經曆如我的病人描述的由海洛因給予的“溫暖的,柔然的擁抱”——因為他們小時候得到的不夠多,長大後就自己注射。

 

深深的孤獨感、或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無人可以分享是所有上癮者的共同的痛楚。正如我的一個病人詩人安娜在她牆上寫的詩句“所到之處,我感覺不到接納。而這些又加劇了我的傷痛。”無論一個父母看起來多愛孩子,如果孩子不敢在父母麵前盡情地表達不開心、生氣、甚至是憎恨,孩子感受到的還是父母的不接納。無條件的愛或是在極度調皮的時候也能被父母充分接納——上癮的人沒有一個在童年時感受到過——通常不是因為父母不想給與,而是父母根本不懂得怎麽給與。

 

上癮者一般都不會把自己童年遭受的傷害和成年後的自我傷害聯係在一起。他們通常會自責——這種自責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因為他們更需要的是自我的同情和認可。“你知道嗎?我小時候經常被打,那都是我自找的。之後我又做了很多很傻的決定。”40歲的維尼說。我問他:如果一個孩子“找”打,你會“打”他嗎?你會指責那個孩子做的“很傻的決定”嗎?

 

維尼把目光挪開,“我才不想聊那些破事”,眼前這個曾經在油井和建築工地工作過、因盜竊入獄15年的硬漢子,挪開目光的時候在擦拭眼淚。。。。。。

 

 

 

我的微信公眾號: 家庭心理健康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