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是我的母語,可惜沒有學好,至少我已經有點搞不清‘的地’的用法了。但是不影響我對於美好語言的喜愛。尤其是正式的、書麵的中文,有它迷人的一麵。不過這裏想談的是口語。
往遠了說,大家都知道四川方言中有句口頭禪,‘老子’。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說的人在占人便宜。不知以前是否有其他省份的人因此和川人幹過架?不過,知道了也就了然了,也就是一種比較另類的自稱,沒有除了我以外更多的內涵。
往近了說,有一個詞是‘基友’。如果略有些網絡用語的曆史觀的人應該知道,原意是指男同性戀。如今已經引申到‘朋友’的意思。在國內,聽到一群名校的大學生,女孩子居多的,一口一個好基友的,最開始真的覺得刺耳。可是聽多了,會習慣。如果不有意的控製,不定啥時候自己也會冒出這個詞來代指‘朋友’。Sign。說到男同性戀,英語是Gay。記得以前有個朋友告訴我,這個詞以前在蘇格蘭英語中常用,指高興。當然成為專有詞了以後,估計沒人會用這個詞來表示高興了。
還有個網絡詞,也是一個非常口語的詞,‘X你妹’,‘X’不一定是個很髒的字。雖然我不知其出處,但是本能的覺得這個詞的本意應該是不好的。隻是如今也是個口頭禪了,有些人在說話時會脫口而出,對著朋友來一句,也沒見朋友就惱的。
還有一些單音節詞,其實就是把後麵的那個髒字省略了。如今也成了‘文明’的口頭禪、網絡語。比如‘去’,或者‘裝’。當然還有更難聽些的。
其實這種例子有很多。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有些詞,他們認為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會很快的拾起來。即使是年長的人會看不慣,會抵觸,但是終究不是主流,無法阻止此類詞匯的蔓延。看看成語大會裏,那麽多的成語也在曆史中改變了原意,這本身就是個語言的進化過程。
所以,網絡上有些用詞,你可以不喜歡,不理睬就是。但是不要妄自揣測為別人多大的惡意,多一些寬容是否也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裏少些戾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