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青年時代(二)大學年代(3)

(2025-07-26 07:42:49) 下一個

         六 我的青年時代(二)大學年代(3)

 

         我們在交大法華鎮路基礎部分校隻讀了一年,讀大二的時候就來到了交大本部。許多專業基礎課程都在讀大二,大三的時候完成的,當然其餘的全部的學業也都在這裏完成的。因為那時的交大閔行區校區還沒有建立,甚至還沒有規劃出來。

交大本部位於徐家匯華山路1954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科學殿堂。那裏有我們非常向往的優美校園環境;有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教育設施;有一支最富有教育經驗和濃厚力量的師資隊伍;更有一套嚴謹的治學理念,有交大的學校校訓、使命和辦學宗旨。校訓是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使命是傳承文明,探求真理,振興中華;辦學宗旨是修一等品行,創一等事業,成一等人才。總之,學校的條件非常優越,但對我們的要求或期望值很高,一下子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在讀大一的時候利用種種機會都來過這裏,但都隻是走馬觀花似的在各處逛一下,隻是覺得本部的環境太優美了,那些建築太宏偉了,學習、生活在其中是何等的幸福啊!但在這一天終於來臨的時候,我們又像在與慕名已久的朋友見麵一樣,不願意隻是寒暄幾句而是駐足長談,我們更深層次的了解她們。

我們走到徐家匯華山路1954號時,采用朱門碧瓦設計,模仿京城宮殿門式樣,門楣懸掛著“交通大學”豎匾,配以獸頭銅環和拱券窗洞,門前還保留著石獅及石橋欄杆。這就是我們向往已久想跨入的上海交通大學大門。我們信步走進大門,便是一條通往交大體育館、總辦公廳去的寬闊的柏油馬路,馬路的右側是一塊很大的呈長方形的中央草坪,又在草坪的中間由縱橫交叉的兩旁由修剪整齊的冬青樹隔著的小徑把她劃分為四塊草坪。想著我們以後可以在夏天的傍晚,我們背著書包或腋下夾幾本教科書三五成群的坐在綠地上聊天,算是晚飯後的小憩,待到夜幕降臨時,我們又各自趕往周邊的圖書館或新上院、中院複習功課,直至晚上十一點鍾才離開那裏,這是學校規定的作息時間。

馬路的左側是烈士陵園,先烈史霄雯和穆漢祥的紀念碑樹立在這裏,其餘的都是花木、草叢和零散布置著的很勵誌的碑牌。在中央草坪旁邊的圖書館、中院、新上院、總辦公廳、體育館一道構成交大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群。我們對於這些建築不完全在於它們的曆史悠久和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而讚歎不已,而是我們將要與她們息息相關相處五年之久,從她們那裏獲取我們所需要的許多的知識、道理,甚至影響著我們的整個人生。

坐落在交大校門內測的右邊的是交大老圖書館,是一幢三層樓的洋房,既有代表著西方古典主義的羅馬科林斯柱式風格的表現,也有巴洛克建築的細部雕刻山花及對比色彩的運用。創建於1918年,1919年10月落成,有2687平方米的麵積;容納藏書10萬餘冊;內設中、西文圖書室、報刊閱覽室、標本、模型陳列室、讀經室和辦公室。當然讀經室已經改變為我們複習功課的地方。

中院始建於1899年,是一幢三層樓的采用磚木結構西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建築麵積4950平方米,外立麵采用維多利亞風格清水紅磚牆。建築布局為英式雙廊設計,首層設化學實驗和公共飯廳,二、三層分別為教室和師生宿舍。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功能也在改變。我們的一些課程設計將在這裏進行。

         新上院是1954年在原上院舊址重建而成。建築總平麵呈工字型布局,主體五層(局部四層),立麵運用傳統紋樣與線腳裝飾,山牆處保留民族風格山花造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融合蘇聯建築風格與中國古典裝飾元素。建築麵積達9746平方米,其中一、二層為實驗室,三層以上為教室,後部設階梯教室與活動室。這是我們後來上大課、小課和複習功課的主要地方。

         總辦公廳位於中央綠地西側,1933年竣工的赭紅色磚牆結構,東立麵呈現學院派設計特征,北立麵設置雙跑主樓梯。內部保留民國風格裝飾,特色格紋地磚保存完好,正門上方同時鐫刻“容閎堂”傳統命名以“總辦公廳”功能標識。屋頂設有功能性老虎窗以觀景綠地,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是校務會議和學術接待重要場所。我們一直把那裏看作很神秘而又肅穆的地方,一般都很少去那裏。

         體育館建成於1925年,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麵積有2957平方米,體育館內分三層,底層有小型遊泳池、乒乓球房、浴室、衛生設備;中層有健身房、室內籃球場、南麵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及集會用。;三層為室內跑道,亦可作觀賞球賽的看台。這是當時上海高校中唯一的。這對於我們一些愛玩的同學來說似乎是一大發現,想著以後我們可以來這裏打籃球、乒乓球和遊泳。後來才知道,這裏的室內籃球場、遊泳池是專門提供給學校籃球隊和其他運動隊訓練用的。不過我們後來看過他們的不少比賽,交大籃球隊一直是上海高校中的佼佼者。

         沿著體育館和總辦公廳前的柏油馬路往北走到盡頭,便是工程館的大門,它始建於1932年,正式落成時為二層建築,初建麵積達11007平方米,1960年擴建第三層後麵積增至12898平方米。是交大徐家匯校區現存文物建築中唯一由鄔達克設計的現代建築作品。主立麵采用密集豎向混凝土仿石束柱裝飾,平麵布局呈方形內院結構,內院采用工業建築風格的簡潔造型。原為當時國內設施最完善的工程教學實驗大樓。配備機械、電氣等先進實驗室。現在仍承擔震動、衝擊、噪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功能。我們二係的一些主要實驗室都在這裏,我們將在這裏參加一些動力裝置的試驗。

         大禮堂位於體育館後麵的四百米標準體育場的西邊,1949年落成,建築麵積2913平方米,設有1590多個座位。我們這一屆的開學典禮就是在這裏舉行的,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觀賞交響樂的演出也是在這裏。

         當然除此以外的建築還有很多,但都是後來建起了的,其餘的許多大樓,似乎與我們的專業關係不大,且都是些普通的建築。至於我們離開那裏以後,特別在改革開放前後,母校有很大的發展,有了閔行區新校區。正好在閔行區新校區啟用的那一年,我送我兒子去那裏報到的那一天,隻是在經過的各處看了一下,已經使我大為震驚,規模之大,各種建築式樣之新穎,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那時還僅僅是新校區建設的初期,至今我已經無法想象成何等規模、漂亮、完備的一所學校了。

         這是通過我們參觀,熟人的詳細介紹,使我們對母校有了個全麵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將在這些建築中穿梭,從中吸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我們二係教學大樓在一幢新建的大樓裏,那裏主要是二係各個專業老師辦公的地方,我們去時,大樓前麵的畫廊裏掛著十分醒目的“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動力裝置—總工程師的搖籃”等大幅標語,看了以後難免有些激動,仿佛我們明天就將成為工程師或總工程師。但作為當時風華正茂的我們,確實是一種激勵,並在心裏誓言要為之而奮鬥!

白天,我們穿梭於新上院與工程館之間,在那寬敞明亮的階梯式教室裏上大課,又在普通教室裏上小課;晚上又在教室或圖書館裏複習功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的專業基礎課程就在這些教室裏學完、考試,並獲得通過。

課餘時間裏,我們班經常在第四宿舍旁邊的籃球場上打籃球或圍成一個圈打排球,做一些體育鍛煉活動。晚飯以後,特別在夏天的傍晚,我們經常一起去新上院前的草坪,沿著草坪周圍的柏油馬路散步、聊天,有時也會走到草坪上,挑一個認為合適的地方坐下或躺著隨便聊天,這可能是一天中最自由愜意的時間。隨著夜幕的降臨,我們又一起去新上院或圖書閱覽室做作業或複習功課,直至晚上11點鍾。這是學校規定的作息時間。

說起學校的作息時間,我們二係男生常常引以為豪的是全校所有的男生都被安排在校外的各個宿舍裏,唯獨我們二係的男生和全校的所有女生,還有學校的運動隊、藝術團住在校內。我們二係的男生住在校內的第四宿舍裏。當時學校的作息製度非常的嚴格,到了晚上11點鍾,住在校外的學生必須提前離開學校,出去了就再也進不來校區。當時我們很納悶。後來,我們的政治指導員告訴我們,這是學校對二係男生的信任。因為我們學校經常有外賓或兄弟院校來參觀訪問,覺得我們二係的男生的整體素質比較好,才讓我們住在校內。使我們二係的男生普遍產生了一種優越感,當然也使全校的其他男生的羨慕或妒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