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青年時代(十八)— 三線建設(四)

(2016-01-28 20:20:19) 下一個

我的青年時代(十八)— 三線建設(四)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墜機事件發生以後,我們預感到整個214工程的命運在風雨飄搖之中,因為這是林彪副統帥批示的三線建設項目。但總是希望著這種預感不要成為現實。就在大家迷茫了一段時間以後,終於六機部下達了214工程下馬的文件。廠領導馬上組織召開會議,傳達文件,並討論我廠何去何從?

   當時魏指揮及軍代表接到上級命令,要從我廠撤走,臨走前,看著這與全廠職工艱苦奮鬥共同建造起來的現代化的工廠,依依不舍地不無感慨對我們的周廠長說:“合作無緣,友誼長存!願後會有期。”周廠長緊緊的握住他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謝謝您及軍代表同誌們的支持!願後會有期。”

   當時按照國家的政策,所有的三線建設人員已經來到了山溝,即使項目下馬,要回原單位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有些留有準備的幹部,沒有將戶口遷來的,可以慢慢的設法回原單位,但恢複原來的職務或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基本上沒有任何退路,還不如麵對這個剛剛建設起來的嶄新的現代化工廠(當時來說是一個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工廠),與當時的現實搏一把。我們的周廠長原來就是個實幹家,他已厭倦了曆次政治運動,更厭惡這場文革,這個現代化工廠是他與全廠職工通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建造起來的,對這個廠有特殊的感情,國家花了那麽巨大的資金建成這樣一個現代化工廠,就此讓它封存或自生自滅是多麽的不忍啊!他與其他幾位領導商量,召開了一個全廠動員大會。在會上發出了“找米下鍋”的號召。在他的號召的鼓舞下,全廠職工都沸騰起來,各個職能部門都召開了會議,製定部門規劃……。

   原來的九江市214工程指揮部也進行了職能調整,改為九江市船舶公司,我們技術科的何師傅調到九江市船舶公司任技術部門負責人,又從老廠調來一位老工程師—孫忠正工程師擔任我們廠總工程師兼技術科科長。初次見麵就給人於印象:思路敏捷,工作嚴謹,雷厲風行,充滿個人魅力。他根據我廠的設備情況和市場的需求,早已擬定我廠產品開發發展規劃,然後,根據規劃把技術科分成:產品一組和產品二組;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四個小組。產品一組是以開發壓力容器,船用甲板機械係列產品為主;產品二組是以開發機械,結構係列產品為主;標準情報室主要負責收集標準和技術情報資料,兼翻譯工作;資料檔案室主要負責產品資料發放,匯總,存檔工作。老技術人員餘師傅負責產品一組;宋師傅負責產品二組;他們倆同時兼管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我被安排在產品一組。

   在我們技術科裏,如果除了科長和兩個組長,他們是62屆以前畢業的屬於老技術人員的話;那麽我和老劉應該屬於中年技術人員,但當時我們的年齡還不到三十;其餘都是69-70屆畢業的屬於年輕技術人員。我與這些同仁關係都很好,倒不是我會耍什麽手段,而是我一貫性格—從不傳嘴和搬弄是非,聽過則罷。但他們的心理,性格甚至他們心裏想要的,我都能知道個大概。

   餘師傅62年畢業於武漢水利工程學院,曾校任教兩年,不知什麽原因,後又赴大連造船廠工作,據他說搞結構設計為主。從與交談中知道他還是一個要求上進而懷才不遇的人,他的妻子在湖北的一個小城鎮擔任初中的數學老師,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來參加三線建設的目的,大家都不講大道理,很實在地認為,為了解決兩地生活問題;還有不能明說的是,老廠人才濟濟,在那裏熬了那麽多年還是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要獲得提升,即使按論資排輩也遙遙無期,而在這裏無論從學曆,資格,經曆都是無與倫比的,即使宋師傅,也隻是個胸無大誌的技術人員,他根本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弄個一官半職是在情理之中。

   當他聽說何師傅將調九江市船舶公司時,一度很興奮,甚至暗底裏開始全麵考慮技術科工作,哪裏知道,沒有多久,老廠又來了個孫忠正總工程師兼技術科長,使他的夢想一下子破滅。對於一個產品組長根本不屑一顧的,但他與孫總在老廠時認識並接觸過,知道孫總是一個極其要強的不易對付的人,於是隻能聽從孫總的安排,但心裏總是有些不服。他所以不服也有他的道理,他在私下裏向我們介紹孫總的過去時,表麵上是誇耀,實際上是在介紹孫總學曆的卑微,他有個習慣性眨眼的癖病,一連眨了好幾下才說:“孫總能幹到這個程度,真是不容易啊,他在老廠是描圖出身,後來上了夜大,轉為技術員,又參加了一些項目的設計,正好又遇上技術職稱評定,獲得了工程師職稱。”他看見我們聽了以後沒有什麽反應,甚至有人有點拎不清地還讚揚孫總說:“看來他經驗很豐富,組織能力很強。”他就眨著眼睛怏然不說下去了。

   宋師傅被餘師傅瞧不起不是沒有理由,首先他出身於山東偏僻的農村,很早在農村結了婚,他把全家從農村搬來山溝時,他的兒子,女兒和妻子都進了廠成為正式職工,還有一個小兒子也進了職工子弟學校讀書,原來的農村戶口一下子都變成了城鎮戶口,他占了天大的便宜,相比之下自己吃了虧似的。

   而宋師傅認為,能從偏僻農村考上大學,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在他們那裏可是一個佼佼者。給他增加了不少的優越感,所以在他身上集農村知識分子於一身的特質,比較心胸狹窄,自私,固步自封,但又有些好高騖遠。他不但沒有把餘師傅放在眼裏,對新來的孫總也有些不服,不服的理由倒與餘師傅不謀而合。他與餘師傅同樣知道孫總的性格而十分的無奈,隻能接受孫總的安排。

   他們倆出於這樣的心態和思想,肯定不能很好配合孫總工作的。孫總可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來山溝之前,肯定對一些老同誌經過一番了解,但他還是希望大家能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把這個廠的技術工作搞好,對領導的委托有一個完美的交待。所以他還是給他們機會,他兼的技術科長職務是暫時的,待技術科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後,他會讓出這科長職務的,但當時大家都不知道。

   對於這批年輕技術人員,不要小看了他們,雖然他們由於文革沒有把學業學完,但他們都來自哈軍工,哈工大,南京炮兵工程學院等名校學生,他們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有了這些再加上他們的勤奮,好學,聰明才智必將成為我廠的技術中堅力量。但他們也有一定的弱點,不太安心於山溝工作,特別有個別女朋友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總是在想方設法調出山溝,對工作不那麽熱情,但畢竟是少數。

   我們技術科在孫總直接領導下,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已經開發了多個產品。實際上我是一個比較任性的技術人員,所謂任性就是希望由我自己來選擇設計項目,因為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我喜歡幹的事一定能幹好,而且效率特別高。反之,我也能幹好,但工作效率將無法比擬的。所謂喜歡,就是幹新的技術難度比較高的產品。這不是我的狂妄,而是我一貫學習的方法。根據我的經驗,隻有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和困難多的時候,我的自尊心會迫使我去學習,而且學的比較深,學到的東西也越多。同時我喜歡多幹,隻有通過多幹,才能積累較多的經驗,經驗豐富了才能幹更多的事。我在這種性格驅使下,為我廠開發產品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一九七二年,鑒於我廠地處山溝,交通不便,醫療條件比較差,廠領導有改善職工醫療條件的意圖,正想與九江市內醫療條件比較好的醫院聯係,作為我廠職工定點醫療單位。這時全國高壓氧艙治療技術的應用才剛剛興起,大有發展之勢。正巧我廠有海軍航保部剩下的高壓空氣壓縮機,高壓空氣瓶,空調等設備,又我廠有製造壓力容器的設備優勢,使我們在開發三類壓力容器的同時,有了開發高壓氧艙的設想,並獲得了廠領導的積極支持。

   孫總安排他們準備三類壓力容器設計,製造取證工作,為此專門成立了壓力容器設計組,我也是該組成員之一。但孫總單獨把我抽出來主持高壓氧艙的開發設計工作,這是出乎意料的事,也許這個項目是我積極建議的緣故?我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項目,是一次學習和實踐的好機會,使我興奮了好幾天。當然,畢竟沒有幹過,一定有壓力,但壓力才是真正的動力。為此我做一個很具體的實施規劃,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調研。

   我獨自去上海,南京等地進行調研,那裏有多家高壓氧艙使用醫院,他們有很豐富的使用經驗,設計和製造單位也都在醫院附近,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那樣講究技術保密和知識產權,而是熱情接待,慷慨無償地提供我們所需資料。回到廠裏以後,我們充分熟悉資料,為我所用,根據我們設想的規模首先進行艙體設計計算,然後進行艙體結構設計,這是我第一次搞壓力容器結構設計,在設計前,我重新學習了材料力學和壓力容器設計與製造的有關章節和標準。設計計算後,又在出差上海的機會走訪請教了在上海分部的701所的這方麵的專家彭正雲等,請他們對我的計算書進行審核(我並不是無視我們的孫總和餘組,而是請教專家的時候,順便請他們看一下)。並同意以後為我們設計的艙體做一次應力應片測試(他們坦言沒有做過這種艙體結構的應力應片測試,他們為了得到這種結構艙的應力數據,主動提出的,我真是求之不得。)。

   我回廠以後,立即向餘組和孫總作了匯報,他們給了我充分的肯定,並鼓勵我按我設想的大膽的去做。雖然高壓氧艙的使用壓力不到1kg/cm2,但因為病人在這富氧的密封環境裏醫療,對艙體的安全尤為重要。請教過專家以後,心裏踏實了許多,其他各個係統完全可以參照調研的資料進行設計,設計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

   在我們設計進行的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去九江市171醫院進行了聯係,與他們合作在該醫院建造一台高壓氧艙,我廠無償提供一套高壓氧艙給九江市171醫院使用,171醫院將成為我廠職工定點醫療單位,馬上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他們派出牛副院長和蘭助理參與這個項目的建造,我陪同他們又一次去上海二軍大長海醫院考察,並落實培訓任務。

   在我們回來的時候,我們的艙體已經製造出來,並經水壓試驗通過。我立即與上海的701所他們聯係,他們馬上安排了測試人員來我廠,測試的結果與我們分析的情況很接近,這樣的結構是合理的。為我廠以後批量生產高壓氧艙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高壓氧艙及各係統(供氣,供氧,照明,通訊,空調等係統),控製台就緒後,171醫院的高壓氧艙房及設備基礎,電源線路已經完成,我帶著一個由各種專業組成的安裝小組進駐該醫院進行安裝。調試工作。我與另外一個電器技術人員小王第一次與工人師傅一起安裝我廠第一套高壓氧艙,第一次感受到工人師傅的淳樸和聰明才智,我對他們進行技術交底後,他們都分頭積極地去幹了,而且,幹的既認真又幹的快,個個都是能工巧匠。特別使我欽佩不已的是,當時,我們的空調采用海軍航保部留下的半導體製冷堆,氣源采用高壓氣源,空調係統中沒有風機(艙內不能直接用風機,因為艙內一直屬於富氧有爆炸危險),而是采用一個拉伐爾噴管,高壓空氣經過拉伐爾噴管進行膨脹變成低壓,同時高壓空氣在噴嘴處高速噴出時,側麵的艙內空氣被吸入與高壓空氣一起進入製冷堆,再通過通風管道進入艙內,達到空調效果。在空調調試的時候,由於氣流速度過高,噴管出口處噪音太大,我現場設計一個用白鐵皮做的消音器草圖,交給巧匠李師傅(他善於幹白鐵皮活),並告訴他吸音材料用無紡布。他很快就做好了,並且還改進了我的設計,改的那麽巧妙,合理,使用後大大降低了噪音,解決了一個難題。

   第一套高壓氧艙經安裝,調試,驗收合格後,於一九七三年秋天交貨使用。在第一套高壓氧艙使用的時候,我廠的三類壓力容器設計,製造許可證在廠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獲得批準,全國高壓氧艙定點生產單位的確定也指日可待。我廠的麵貌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詳實,細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