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青年(四)

(2016-01-23 06:53:38) 下一個

我的青年時代(四)

   在我們讀高二的時候,我們班級排練過一個話劇“夜闖莞達山”,故事的情節已經想不太起來了,反正是一個剿匪的故事。一個女匪徒頭子帶著一幫匪徒盤踞在莞達山上,無惡不作,解放軍在某天夜裏,突然夜闖莞達山剿匪,將匪徒一網打盡。記得當時石誌剛,徐安美飾一對良民夫婦,從寶雞轉學來的普通話講的比較標準的崔公煜和崔美昭分別飾解放軍小分隊隊長和女匪徒頭子,我飾女匪首的副官,還有非常熱情友好的丁彬同學負責音響效果。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演話劇,記得在演出時我還出了個洋相,當我被解放軍的槍擊中倒下時,把布景搞壞了,幸好布景沒有倒下,否則真的大出洋相了,結果演出還獲得了好評。崔公煜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個,他不但普通話講的標準,語音和表情動作也十分到位,獲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後來他又參加了學校排練的話劇“第一個浪花”,他扮演了該劇裏的主角。

   我們高中畢業時,用現在的成人標準來說都已經是成人了,即使班級裏年齡最小的同學。當時有個別同學已開始對異性感興趣,並喜歡在異性麵前好表現自己,那怕表現的那麽笨拙。其實,從科學客觀來說,這是很正常的,隻是在我們農村的中學裏,大家思想比較守舊,常常會遭來許多非議。在我看來,隻是感覺他們的一些行為舉止有點粗俗,缺乏應有涵養和情操。

   我的要好同學王興國,他的年齡在班級裏不算大,年齡與我相仿,但由於受許多言情小說的影響,使他在情感方麵成熟的比較早,但在我看來他很有品位和涵養,甚至使我有些欣賞。他在異性麵前從不張揚,顯得十分穩重大方,很紳士。在我們與崔公煜成為好朋友以後,當然也認識了崔美昭。在以後我們四人相處的時間裏,他的神情,談吐舉止慢慢地告訴我,他已經愛上了她,至少對她很好感。崔美昭雖然年齡比我們稍小些,但她畢竟是從城市裏長大的,履曆比我們豐富,長的亭亭玉立,為人機靈而落落大方,沒有多久我們發現他倆在夏天的徬晚,在長江岸邊散步了,這在當時可能算是一個很大緋聞,但我們一直為他們保守著這個秘密,並且,在以後的時間裏,我與崔公煜已不再當”電燈泡”了,但遺憾的是未能終成眷屬。

   我們讀高三畢業時,正值一九六一年我國經濟最困時期(連續三年自然災害),高考形勢顯得特十分嚴峻,全國大專院校招生數從六零年的三十萬減少至十五萬,而由於五八年的大躍進,高中畢業生人數驟增,是建國以來高考最難的兩年之一(還有六二年全國隻招生十二萬),所以高三畢業時,大家都在作最後拚搏,為了自己的前程。

   學校老師們也很正視這樣的嚴峻形勢,特別的關心我們的複習迎考,他們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為我們編製了各科目的許多複習資料及試題。同學們紛紛開始三五成群地自動組成複習小組,也有三三兩兩地開始結夥複習迎考,當然也有始終堅持獨立複習迎考的。一般對自己考試不太自信的同學很想找個成績優異的同學結伴複習,對高考有所幫助,對於成績比較優秀的同學對此倒是無所謂,一旦有同學有求於他,一般都樂於接受他們。唯獨我們少數幾個比較自信而又喜歡自由,獨來獨往的,又沒有他們那麽“拚”的人,很少有人願意與我們結伴複習,害怕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複習。如崔美昭同學屬於比較典型的一個,其實她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但不太自信,又自己的家庭成分不好,而求學的願望又非常強烈,而王興國在班級裏不屬於成績最優異的,又不是一個很“拚”的人,於是她物色了班級裏最“拚”的又成績優異的顧寶昌同學,而且,他的媽媽正好在城裏一家托兒所工作(吃,住都在那裏),為他們複習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高考證明,他們的結伴複習是成功的,他們分別錄取於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當然經過一年來結伴複習,人非草木他們也慢慢地成了戀人。遺憾的是,大家都認為的班級裏唯一的一對同學之戀,未能終成眷屬。大學畢業的時候,由於家庭成分的原因,考慮未來的前程,活生生的把他們分開了。

   我們幾個同學一般都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複習,有時采取時分時合的複習方法,旨在交流更廣泛複習內容。當時報考理工科的同學幾乎做遍了曆屆高考的所有數理化的試題,並還在想方設法搜索更多的試題。複習在緊張而又計劃地進行著,信心滿懷地等待著高考日期的到來。可是在高考日期來臨時,上海市高教局突然下達通知,因高考試題泄密,高考日期從原來的七月十五日延至七月三十一日舉行。這個通知使我們喜憂參半,對於高考準備尚未充分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反之,對於高考準備已經很充分的同學來說卻產生憂慮,因為他們已經覺得沒有什麽可以複習的了,隻盼著高考早日舉行,早日從複習迎考中解放出來,反而擔憂延遲考試會影響他們的成績。但誰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盡管那年的高考形勢是那麽的嚴峻,但在老師們的艱辛的指導和幫助下,同學們的刻苦努力下,我們學校的高考錄取率達85%。大部分同學都步入了向往已久的科學殿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