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些佛法的答疑

(2024-11-08 16:03:54) 下一個

問:自然災害是如何產生的?
答:人謂地震、海嘯、颶風、旱澇、瘟疫等為自然災害,與人無關,此話差矣。事實上,地上發生的一切災害都與人的行為密切相關,都是人類不善行為所招致的結果。佛教認為,共業成就了國土山河,別業成就了人身自己。同樣,是共業造就了各種各樣的災害。世界之災,由世人共業釀就;一國之災,由一國人共業釀就;地區之災,由地區人共業造就,直至個人之災,由個人別業成就,這是毫無疑問的。災難降臨,凡與共業有牽連者,大抵都要受到影響;無牽連者,則能免於災難。業力怎樣成就災難,說來與阿賴耶識業種現行有關。當人們長時間作一樣業行時,就會在識田上形成業種,以此集成共業,當因緣成熟時,即要感招災難。欲免災難,當從改善業行開始。果真如此,災難便無從發起。

問:釋迦和彌陀的教化關係如何?
答:欲明釋加和彌陀的教化關係,須明十方諸佛相待成就眾生的關係。十方諸佛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以是形成十方諸佛與毗盧遮那佛的教化關係。以毗盧遮那佛於穢土成就眾生為難,故有十方諸佛誓取淨土攝受眾生之方便大願。具體到釋迦、彌陀的教化關係,有這麽一句話,叫做“乘釋迦之船往見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釋迦教化穢土眾生,一方麵提倡行者修菩薩道;另一方麵傳授淨土法門,號召行人發願往生淨土。彌陀教化淨土往生聖眾,宣示釋迦悲願,提倡弟子乘願再來,以助釋迦教化。為利益眾生故,兩尊互為依托,遙相呼應。若說他們過去無量劫中之關係,經載則甚為過密,或為君臣,或為父子,或為兄弟,皆本願也。由此可知,一切諸佛原本一體,同以成就眾生為本。

問:什麽叫“不違安養入娑婆”?
答:極樂世界又名安養世界,“不違安養入娑婆”是指往生極樂世界成就諸法實相後再回娑婆世界行菩薩道的事。蓋在娑婆世界修行時,我們已發了往生後再回娑婆世界之願心。在極樂世界安養久了,我們不能因為承受安養之福就違背因地誓願久留久住,而是要乘願再回娑婆國土,教化處於惑業苦中的兄弟姐妹,這既是釋迦、彌陀的本願,也是行者因地發心使然。故而往生極樂世界之娑婆眾生,無一例外都要重歸娑婆,這是我們應當明確的。

問:彌陀來我們這個世界嗎?
答:非但彌陀要來,十方三世諸佛及菩薩聖眾都要來,都在助釋迦教化穢土眾生,這是由諸佛菩薩之共同本願決定的。他們來時,或以化身隨機應化,就像觀世音菩薩常常現身利益眾生一樣。或以方便受生而來,長成後或以居士身、或以出家身等施以教化。但須明了一點,他們來後,是不會以佛身份出現的,因本土乃釋迦教化之土,隻有釋迦及受記作佛者方能稱佛,來後也絕不暴露身份,隻是隨緣化度。即如《維摩詰經》中之維摩居士,乃東方歡喜佛土之菩薩應現。故而此土,實有無量諸佛菩薩在施行教化。正所謂:三千大千,諸聖無所不在;芸芸眾生,焉知無有聖者。

問:西方極樂世界有來源嗎?
答:佛在《悲華經》中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原有出處,是寶藏如來授得名,名為安樂。經雲,當昔日轉輪聖王(阿彌陀佛之因身)在寶藏如來麵前發出堅定誓願後,爾時寶藏如來言: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彼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有說小乘法者,純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生等一化生,悉如大王所願,今改汝字為無量清淨。彼尊音王佛,過一中劫當般涅槃,正法滅已過六十中劫,彼土轉名“彌樓光明”,當有如來出現於世,號“不可思議功德王”。其佛壽命六十中劫,佛滅度已正法住世六十中劫,複過千中劫,是時世界名“尊善無垢”,複有佛出,號“寶光明”。正法滅已,是時世界轉名“善堅”,複有佛出,號“寶尊音王”。正法滅已,複有無量諸佛次第出世。如是諸佛悉滅度已,複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這即是極樂世界之來路。於此,我們或知淨土名稱也要變化,淨土之佛也要示現滅度,淨土莊嚴也依諸佛願力發生轉換等事。

問:往生淨土修法都一樣嗎?念佛分為幾種?
答:淨土以行法至簡、得果至深著稱,其修法大體都一樣,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有四種:(1)實相念佛。謂念念不離自性,雖無稱名,實與佛合,這是最高境界的念佛。(2)持名念佛。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執持佛號,其基本要求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中猶有全稱和簡稱,例如我們稱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是全稱。若是隻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成簡稱。(3)憶想念佛。謂口不出聲,憶念淨土諸事,例如憶念佛之本願、功德相好、淨土莊嚴、往生情景等。(4)觀想念佛。近乎於憶念,是依教觀想。總之,念也好,觀也好,其理都是心不離淨土。

問:不修念佛法門能往生淨土嗎?
答:念佛是往生淨土的必要修法,但卻不是唯一的修法。淨土為方便攝受眾生而現,謂行者隻要達到必要的條件,都可以往生。念佛作為最基本的修法,是諸佛為方便普通大眾設立的,但卻不礙以它法行修往生。此處指得念佛,是就專一稱念佛號而言。若就廣義言,可謂無有修法不屬念佛。就持名而言,雖也有功夫深淺之分,然就本質而言,應屬權法。有一些行者,不專事稱名念佛,另行法理之修乃至行菩薩道等,直指究竟,修到了很高境地,這就是實相念佛。經中言明,於此行者,臨終但願往生淨土,自有十方淨土顯現,可隨意往生。應該說,這是比一般行者更高級的往生境地。這就說明,淨土非為念佛者獨設,而一樣是所有法門行者之通共地。於此,行者切莫執著。

問:念佛的原理是什麽?
答:念佛是所有行法中的一種,其原理實與佛法修行原理相一致。佛法修行的原理,就解脫法而言是逆世俗而行,謂世人不識本性,為自利故,把心用於外境,如此便有諸業造作、業果輪回之事。佛法判明真性,故有逆世俗而行之小乘解脫法,即把心轉向此真性上來,表現在念佛上就是回轉此心,以心念心,因為佛就是心,久之,就會朗然照見此心。但此修法容易與世脫節,故非為究竟。比解脫法更為高明的是大乘菩薩道,謂不離世務而修佛法,表現在念佛上就是把一切境界全看作佛,這是符合體相如一、事理不二法理的,故為究竟法門。常人念佛,一般表現為對阿彌陀佛的實念,雖難與理合,但猶能合彌陀本願,故亦為佛願所攝,功夫純熟,自能往生,隻是往生品位不會很高。

問:如何理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答:語出《觀無量壽佛經》,全句為: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於此,可從法義得解。蓋法性本然,周遍法界。諸佛既證法性,則能含融法界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憶佛念佛,於佛則能入於心中,於眾生當下則成如來相好光明。性體本覺,當下作佛,當下即佛。眾生之迷、諸佛正知皆從心生,端的萬法唯在一心。曆代大德以此研判,“心作心是”由此成為念佛成佛至理。

問:稱念諸佛菩薩名號有何講究?
答:淨土法門以稱念淨土本尊及菩薩名號為修行法要,但並不是說別的佛菩薩名號就不能或不用稱了。事實上,都是一樣可稱可念的,而且在某種情況下還應專稱別的佛菩薩名號。蓋諸佛菩薩本願不同,是從不同角度利益眾生的。當眾生遇到不同的變故時,猶需稱念有相應願力的佛菩薩名號,自會得到相應的加被。欲明此點,須先明了諸佛菩薩之本願。在大藏中,釋尊講了許多佛菩薩之本願功德,比如釋尊的本願是要於穢土教化眾生,若有眾生發願生生世世於穢土行菩薩道,當以釋尊為念。又如藥師佛的本願是專以解除眾生多災多病多難及行者犯戒等為本,若有行者遇此厄難,當念此佛名號。再如觀世音菩薩以解危救難為本願,眾生若遇急難,當下稱念觀世音名號,無不得解,等等。作為行人,修途中遇到的問題可謂多矣,若能多知曉一些此方麵的知識,自有不小的益處。

問:什麽叫觀想念佛?怎樣修觀?
答:觀想念佛就是係心一處,想於西方。為此,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為我們指出了十六種觀法:一者正坐西向,觀於日沒;二者於西方起水、冰想;三者於西方起琉璃地想;四者起寶池、寶樹想;五者起八功德水想;六者起寶地、寶樓、寶樂、寶樹、寶池等總觀想;七者於無量壽佛起妙華座想;八者於佛起寶像想;九者於佛起相好光明想;十者於觀世音菩薩起相好光明想;十一者於大勢至菩薩起相好光明想;十二者作自生於極樂世界於蓮華坐開想;十三者作佛菩薩相好光明想;十四者作上品往生想;十五者作中品往生想;十六者作下品往生想。於此,佛特別言明: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並言:行此三昧,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菩薩。於行人,則應次第成就此觀,標誌是於一一境了了分明。若感困難,也可專觀一境,力求成就。

問:何謂“十念門”?
答:語出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十念門者,謂每日清晨服飾已,麵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作十念已,發願回向雲: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亦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台,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於此十念,應知是大德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之方便開解。

問:何謂“十念記數”念佛?
答:語出《印光法師文鈔》。言十念記數者,謂念佛時,當從一句念至十句,中間氣不斷,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從一句再至十句念。隨念隨記,不憑掐珠,唯以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謂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如此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則無處落腳,久當自得一心不亂。

問:何謂“追頂”念佛?
答:追頂念佛是古大德發明的一種持名念佛方法,就是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句接一句念下去,不厭其快,中間除了換氣,一刻也不要停頓,聲音可大可小,直到無力再念而自然停頓。這種念佛的好處,是藉著自力和佛力,極易把身中不健康的東西逼出來,有一些人還能感覺到在念中間眉間好像聚集著什麽東西將要出來,等到自然停頓,性光就要出現,行人自能看見光中有黑色東西一湧而出並四下飄浮,之後舉體輕快。這樣經過數次,大約就沒有反應了,說明身中業氣已被逼出,行者不妨一試。

問:如何理解念佛的一心不亂?
答:《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其人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處提出個“一心不亂”標準,謂達此必得往生。曆代大德據此研究,認為一心不亂即是心無雜念,全心念佛,同於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同時認為這是念佛的高級境界,並得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即是說隻在念相上做到了一心不亂,而不一定通達理性;理一心不亂則是在深了理性的基礎上做到了一心不亂,自是進了一層。問題來了,是不是行人一定要達此標準才能往生呢?曆代大德對此也作了說明,認為平時如能做到一心不亂,臨終必定往生無疑。若是平時未能做到,但猶需臨終時刹那間的至心稱念,這是不是一心不亂,留作大家思考。蓋唯有一心,方能與佛相應,這是含糊不得的。

問:念往生咒有何功用?
答:往生咒全稱“拔一切業彰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是釋尊於《阿彌陀經》末後說出的。顧名思義,這個咒是專為拔除眾生業彰往生淨土而設的。蓋眾生多有業彰纏繞,如果說平時尚不足以顯明的話,那麽於臨終神識不能自主時則要通盤顯現。業彰現前,必定障礙往生。如果行者平時多誦,則能有助於化解冤親。臨終時自誦,必能有益於往生。若自不能誦,而由他人為誦,行人配合,也自有益。另外,此咒也可用作與眾生結緣,謂於冥界罪苦眾生至心誦此,多能饒益於彼。

問:念佛能消業嗎?
答:一切罪業,皆從心起,若心向覺,業自無地。念佛就是念覺,是在令自性背迷合覺。作為諸佛,本自覺悟,佛之名號,就是眾生本具性德,例如阿彌陀佛,義為無量光、無量壽等,光表空間,壽表時間,是說我們的性德本具時空上的無量。念佛一定要知此義,從心上念起,念念覺悟。罪本無依,唯從心起,咎在不覺。現在念念回向覺悟,惡心不起,現業即無從造作。過去所作惡業,因現前念念覺悟,也失去了依存,久之即成消亡,故而念佛實是消業除彰的良方。

問:修淨土還有別的條件嗎?
答:淨土作為諸佛度生之大方便,其本義是以凡夫身往生淨土,換個環境清修,在蓮華裏曆時雖長了些,但卻可以決定成佛,故而不需要太多的條件,一心念佛就是了。但需要明確的是,在淨土蒙佛菩薩法化後,不是要住在淨土,而是要乘願再來擔當教化大任,這就需要願力作保障。一般行人,若能在因地上成就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願,即是與諸佛本願相合,如此便會自我加壓,除念佛外,還要行修別法,比如修淨業三福乃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縮短了在蓮胎中的時間,提升了往生品位,再來也會加快。要說別的條件,也就是這些。於此,行者自當加勉。

問:何謂淨業正因?
答:淨業正因是指修淨土者應當行修的三項基業,亦名三福。於此,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指出:欲生西方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於此三事,曆代善知識指出,此正是三輩九品往生之因,也是人天乘、解脫乘(小乘)、菩薩乘三乘佛法之基。於行人言,則是必待要培的三項基業。

問:什麽叫回向?
答:修淨土人一般在行完某一佛事後“回向”,較為常見的是在佛像前誦念“回向偈”。回向偈很多,義理大多都指向“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義,這是對的,但還不算究竟。有關回向的真正義理,不在外麵,而全在自性,是說要使我們現前不覺之心回向到自性本覺,即回迷惘之心,向本覺之性。若一切行持不離自性,則行持自是回向。行人若能深了此義,可謂念念都在回歸自性。有一些人不了此義,把回向作為了一種固定法式,謂不從心上回向,僅是念念而已,這就失去了回向之義,是無有利益的。有一些人明了義理,然猶行專門回向,意在提醒自己,這是可以的。

問:何謂三輩九品往生?
答: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也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此處所言“九品”,實指《大乘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中提到的三輩九品。所謂三輩,是說依往生者修因不同分為三種:一為大修功德,二為中修,三為小修。因修因不同,往生情況也分為上輩、中輩、下輩三種。《觀無量壽佛經》更於第十四至十六觀中提出九品往生之說,謂往生者依修因不同可分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品往生。於行人言,則是平時應力求向高品位往生努力,至於最後往生到何品,則不必計較。因為品位越高,成就越快,乘願再來也越快。

問:何謂隨意往生?何謂克期往生?何謂臨終往生?何謂中陰往生?
答:所謂隨意往生,就是行人想什麽時候往生,就什麽時候往生;想以何種方式往生,就以何種方式往生,總之是在往生事情上做到了隨心所欲,屬最高往生境地。這種行持非一般人所能,必修有成就、現下體證者所屬。
所謂克期往生,就是克定一個期限,在此期限內精進用功,屆時如願往生。這相當於發了一個大願,通過踐行實現了所願,屬難能可貴之往生方式,也非常人所能。
所謂臨終往生,就是等壽命終結,在臨終時一心正念,蒙佛接引,神識不入中陰,於刹那間往生西方,屬多見之往生方式。於此往生,猶有多種方式,有站著的,有坐著的,有躺著的,有無病無痛苦的,有有病有痛苦的,有的還伴隨著瑞相顯現等,共同之處都是親見佛來接引。
所謂中陰往生,是說臨終遇到障礙不能正念往生,神識進入中陰,中陰在各種善緣幫助下,自起正念。以有正念,自能感現佛光,從而投向佛光而得往生。這一類往生,不但包括當人,而且包括所謂幽冥界無形眾生,即死後一時無著落處之孤靈,他們往往因各種恩緣跟從在學佛人周圍,起初是伺機報複,後來便隨從主人一起學佛,接受法化。因中陰身無有身體障礙,領悟力自比人高出許多,所以沒等主人覺悟,他們便先行覺悟了,以此使恩緣化解,最後在特定法式下往生。

問:何謂帶業往生?何謂邊地往生?
答:所謂帶業往生,即是行人不必等業消盡,而是帶著餘業即可往生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弘誓大願加被的特別便利。以法理言,欲成就聖業,必要業盡情空,故而修道實為一件極其艱難的事。為此,諸佛在因地上建立弘誓大願,以曆劫之苦行成就淨土基業,方便攝受罪業眾生,謂眾生不待業盡,但依諸佛本願行修,即可往生淨土決定成佛,如此便為眾生廣開了方便之門。
所謂邊地往生,是說行人沒有往生在極樂正土,而是往生到了正土邊緣地帶,就像今日國界邊際地帶一樣。若問原由,隻在行人帶著狐疑心念佛,就是對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疑惑不定。心雖狐疑,然也在行諸功德。以有功德,而成往生;以有疑惑,而生邊地。生到邊地,也一樣成佛,隻是所曆時間大大延後了。這也是阿彌陀佛大願所在。

問:往生者有瑞應嗎?
答:往生乃超凡入聖之事,凡往生者,必有瑞應。考古來聖賢往生遺跡,計有如下瑞應:(1)心不顛倒(此正應彌陀經上之語);(2)預知時至(提早告知家人);(3)淨念不失(此也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語);(4)洗漱更衣(因預知時而有淨身之舉);(5)自能念佛(不待助念而念);(6)端坐合掌而去(更有立著走的);(7)異香滿室(此香或由自性而出,或為諸佛菩薩、天人之香);(8)光明照身(此光或由自性而出,或為佛菩薩、天人之光);(9)天樂鳴空(此為天神祝音);(10)說偈勵眾(此菩提心所致)等。以上瑞應,全具者,生品固高;但得其一、三、五條者,也可往生。另,往生之決定瑞應,唯在見佛來接,此或為往生者而見,見而告之於家人。

問:修行人都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裏能容下那麽多人嗎?
答:地域、容量等觀念都是凡夫分上的事,是一種有為性的妄自計度,但有其說,都無實義。於成就極果的諸佛而言,則無時空之限。何以故?自性離一切相,即一切相,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不能用世間法求證的。同樣,證得自性的諸佛也不能用世法計度,其從大願中流現的淨土自然也不能用所謂大小、多寡、高下等計度分別,一切隨心而現。西方極樂淨土以阿彌陀佛大願所成,進一人不顯其廣,進無量人不顯其狹。作為行者,但求往生,不要妄自計度。

問:修淨土有什麽基本要領?
答:有關修淨土的基本要領,主要是信、願、行三資糧。信就是真信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願就是發願往生極樂;行就是斷惡修善,平時精進至心念佛。有關此,《覺海慈航》一書為我們指出如下要領:(1)佛教法門很多,最方便最容易的算淨土法門;(2)行人應該相信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隻要我們一心念佛,到了臨終,佛就會來接引;(3)念佛人必須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而且要勸化眾生同生極樂;(4)念佛人應遵守五戒,而且要隨時隨地多行善事;(5)念佛人隨著功夫的加深,今生就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利益;(6)應該把念佛行善等一切功德,完全回向往生淨土,不可但求消災免難,或求人天福報;(7)念佛人應該隨時隨地勸人念佛,對自己的親戚朋友更為要緊,以便臨終能得到他們的幫助;(8)念佛人不可聽信外道邪說。以上條款,隻要踏踏實實去實行,往生西方淨土是有把握的。

問:修到什麽份上,才能往生淨土?
答:往生淨土一般有三種方式,一者克期往生,就是限定一個往生時日,中間刻苦用功,以成到時往生。當中的原理,是願力在起著作用,一如我們起了誓言到時就要應驗一樣。二者臨終往生,就是一如淨土經所言,臨終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往生,這是較為普遍的往生方式。三者中陰往生,就是臨終沒能往生而進入中陰,蒙謄屬薦拔在中陰境裏念佛往生。克期往生,必待修到業盡智朗,然後克期取證,應屬大德所為。臨終之時,若能預知時至,必然往生。雖不知時,但能正念分明,或能往生。中陰往生,必待家屬薦拔,跟從念佛方能往生。至於修到什麽份上才能往生,以經上給出的標準,則是一念相應,即得往生。如何才能一念相應,則全仗平時用功。故而往生之事,貴在當下,功夫卻在平時。

問:為什麽說化娑婆為極樂是佛陀教育的根本所在?
答:娑婆就是穢土的表征,極樂則是淨土的表征,宇宙有無量穢土,也有無量淨土,故而化娑婆為極樂就是化穢土為淨土,這與現實世界之追求基本上是一樣的。穢土和淨土都是一心所成,故而轉化的根本處也隻在心上。我們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不從心地改變做起,而隻是希圖通過世俗意義的努力去改變,故而總是難以如願。諸佛徹了這一真相,而從改變心地做起,乃至成就無量功德,所以從本性中流現出廣大莊嚴之淨土,以此攝受眾生,成就眾生覺悟。佛陀既明了真相,就要把他們所覺了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告訴?這就是建立佛陀教育。佛教從根本上說,隻在倡導我們從心上做起,背迷合覺,我們但依佛所教化,從自身做起,於己則是成就了自身淨土。以此影響大眾,大眾都這麽做,娑婆即時便化為淨土。延伸開來,十方眾生都這麽做,那麽十方穢土即成淨土。

問:世人在特定場所討藥,所討之藥為誰人投放?
答:世人每行在野外討藥,或山洞,或樹下,或某一特定場所,謂那裏有神靈居住並在為世人施藥治病。說也奇異,人們跪在那裏,麵前放上一張疊紙,心裏虔誠祈禱,還就有一些人紙裏有了東西。回去後,畢恭畢敬就水而服。人們不禁要問,此藥究為何人所放?未識佛法之人,大都以為是神靈所施。深研佛法之士,卻能明白此中之妙,原來非從他施,乃自性所為也。蓋自性能生一切法,連山河大地都從自性生。自性如何生法?原本要藉著因緣。因緣是什麽?就是能持之心與所持之法。比如討藥,能持之心即為求藥之心,所持之法即為道場條件,自性就籍著這些因緣生起諸法,表現在討藥時便是真得其物。以此推論,我們猶可知了求雨得雨等理,用法話說就是:自性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生起諸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