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犍連是從何悟道的?

(2024-11-27 16:26:25) 下一個

問:目犍連是從何悟道的?
答: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遊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惟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注:在佛弟子中,目犍連神通第一,有關他的悟道,是以旋元為本)。

問:烏芻瑟摩是從何悟道的?
答: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注:淫心為火,化則成智。此例告訴我們,改變習氣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轉化。正所謂煩惱越重,菩提越大)。

問:持地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惟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陷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持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花,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注:持地菩薩於因地多為修橋補路、負重擎物等善事,一聞如來心地妙法,即悟身界二塵等無差別,同是妄想所成,以是圓成菩薩道果,表明善舉雖難得,然猶非道,唯從心地,方為根本)。

問:月光童子是從何悟道的?
答: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精,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洑,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屋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複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注:此是佛法修證史上一著名公案,表明心於高度專注之下,即有望化作所專注之物。中國曆史上曾有葉公專注於龍而感來真龍、畫家畫馬變為馬的典故,說明是實有其事。若問原理,蓋此身本為自性妄想所化,原無常態,一旦專注上了另樣,即依因緣化為另樣。我們修道,專注於一法,自有成辦的可能)。

問:琉璃光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注:妄無所依,以妄成風,妄除風滅,此是由風大證入自性的例證)。

問:虛空藏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刹,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注:四大同為妄想所成,觀空入空,成就無邊空身)。

問:彌勒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曆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注:地、水、風、火、空、根、識,總稱七大,一一皆可入三摩地,一一皆能為佛事,彌勒作為當來佛和唯識宗祖師,正是由轉識成智證入的)。

問:大勢至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這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心得之談,訴說人為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故而有著相當的權威。文中字字都有深意,需要我們認真體察。首先,十二如來名號,不是它佛,卻原來正是《無量壽經》中宣說的彌陀如來十二別號,說明此法門由彌陀親授,也說明彌陀與我們這個世界有著甚深的因緣;第二,文中標指“念”之義為“憶”,表明念佛不僅指口念,更有憶想在內,我們憶念如來,即是念佛;第三,二者共憶,方成感通。作為諸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自不必疑,要緊的在眾生是否能憶;第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等於給我們吃了定心丸;第五,念佛有香光莊嚴之妙,這是許多念佛人都體會到的情況;第六,大勢至菩薩言明他在此界攝念佛人,故而可作念佛人的依止;最後,狀明念佛方法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可入念佛三昧。法門何其簡潔,效果何其速捷,這一切都源於彌陀的方便大願。以是,十方如來共讚彌陀淨土,這是尤其需要我們知曉的。另,在二十五聖自陳中,念佛法門放於第二十四位,是有深意的)。

問:觀世音菩薩是從何悟道的?
答: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修行之初,一任聲塵入耳,而不分別其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既不分別所聞,能聞之心也不再生起)。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如此漸漸增進,能聞之心和所聞之聲都消失了)。盡聞不住(連不分別的心也化盡了),覺所覺空(進而能覺和所覺也空了)。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覺圓滿,能空和所空也沒有了)。生滅既滅(行陰之生滅根元既滅),空寂現前(識陰之寂滅就要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本性現前,即得超越),十方圓明(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頓現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三十二應為觀音入國土身,屬慈力體現)。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福備眾生(十四無畏為觀音菩薩悲仰體現)。世尊:我以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注:觀音做完陳述後,佛對文殊菩薩先說了這樣一番話: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以大智著稱的文殊菩薩一一俱陳各法,指出於如來滅後,有兩大法門可獲圓通:一是觀色成解,二是觀音耳根修法。原句為: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需要指出的是,對於眾所仰戴的念佛法門,文殊也做了如下評述: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將佛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有關文殊為什麽沒有提倡念佛,請各位共參)。

問:持咒有什麽特別功用?
答:一切修持,不外三力:一者自力,二者佛力,三者咒力。有關咒力功用,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言明,咒雖出自三世諸佛,然非是佛力助成,乃咒法所成。咒能咒惡成善,咒迷成覺,咒罪成福,咒凡成聖,咒障成淨,咒難成易。於咒力,一切諸佛力所不及。意念圓月中坐五方佛,各放寶光,右手結印,口誦神咒,咒自咒他,即成法身,即得直生佛前。是咒往生一切,不擇善人惡人、智人愚人,佛力不及,但咒力成。唯有一障,於過去世,不結緣者,不植因者,不遇咒者。或雖遇咒,不發信心,為失大利。若有惡人,聞此咒力,信心持咒,依三密力,自然忘惡,自然去罪,身心清淨,作善人也。以咒有如是之功,諸佛秘之,不妄授人。於此我們知,持咒實是一特別修法。

問:如何看待楞嚴咒?
答:楞嚴咒出自《楞嚴經》,是佛為正修三摩提者所說,也為末法行人所說。在全部真言中,此咒最長,被譽為咒中之王。此咒之緣起,大約是佛為正修三摩提者說了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四律儀後繼說。蓋持四律儀能斷魔事,但宿習猶不能滅除,故需咒力,以是為說楞嚴咒心。經中言明,欲持此咒,須先按規則建立道場,乞求十方如來來灌其頂。行者於道場中,發菩提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恒於六時,圍壇誦咒,至心行道。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提願,心無間斷。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令其開悟。關於此咒之功德,總說則是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分說則有無量無邊功德。以是故,有無量金剛、天王、藥叉、羅刹、鬼王、天子、風師、雨師、雷師、年歲巡官、諸星眷屬、山神、海神、風神、萬物精祗等發心擁護持咒人,所作如願。

問:什麽叫感應?
答:感應有兩層意思:一為感,二為應。感是就心識而言,應是就心性而言。所謂眾生有感,諸佛菩薩有應,即是指得此義。就心性而言,本不存在感應,原因是本體本自靈明,無需感應。隻因無明妄動,而有世界眾生,從此失去全知全能而變為有限的可知可覺。返本者佛,迷本者眾生。於佛,則是恢複了全知全能,故而能應。或有眾生,迷途知返,呼求諸佛菩薩,此謂眾生之感。在此情況下,諸佛菩薩即予滿足。能感者,必待至誠;有應者,全是正應。對於非分之想,諸佛菩薩雖知而不予正應。另,佛門謂“釋氏門中、有求必應”,一方麵是說凡事從自性中求,必能成應,蓋自性隨緣能生萬法,一切都來自自性。另一方麵是說眾生凡有正求,諸佛必予正應,蓋諸佛就是我人自性。

問:什麽叫“開悟”?
答:《法華經》雲: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四個知見,首先是示佛知見,這是指得佛陀言教。接下來是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則是眾生份上的事。所謂“開悟”,大致就是指得開佛知見、悟佛知見,是智慧方麵的事。開、悟佛之知見,表明具有了智慧,但還不是證果。隻有最後一個入佛知見,怕是已登聖位。那麽,佛之知見是什麽呢?說白了就是指出人人都有個自性本體,人人都可以成佛。悟了這個,名之開悟。開悟以後做什麽?在事上起修,把無始以來的不良習氣統統轉盡,轉成智慧、慈悲等本具性德。故而開悟以後不是沒事,而是有大量的事做,真正的功夫也在開悟以後。

問:於行持,我們總得應該把握什麽?
答:於行持,最重要的是在了知自性的基礎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法門縱然多,隻能修其一。當中之理,唯在諸法從因緣生。每一個行門,都是一種因緣:能持之心,謂之因;所持之法,謂之緣。因緣成熟,法便生。法是什麽,就是成就自性覺悟。蓋覺悟之法,不可能無因自生,須憑藉因緣,而且需要因緣成熟。何謂因緣成熟,大體指能持之心、所持之法俱要與自性相應,而相應是需要時間的,一門深入便是最大的保障。試想,如果朝三暮四,何日能得成熟呢?這種情形,宛如進城,城門縱然多,但隻能從一個進得。
  悲珍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