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什麽?

(2024-11-14 01:25:03) 下一個

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什麽?
答:佛言: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為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境轉,名有壽者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但修大乘,名無我相;等觀眾生,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境轉,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注:於四相,較難理解的是眾生相、壽者相,原來都是指得心相)。

問:如何修證得六波羅密?
答:佛言:若有眾生,能舍酒肉不食,財物不貪,恩愛不戀,諸惡不作,人我不爭,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複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複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反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複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複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禪定波羅密;複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得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具此六者,名出生死,名登十地,成佛之屬也(注:六波羅密即六度,為大乘菩薩法)

問:修何福業,得生天堂?
答:佛言:若有眾生,信佛因果,受三歸依,持五戒,修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像,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舍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神通,快樂自在(注:於世間大修善業,大做佛事,心存福報,為生天因,為大乘菩薩道行者所兼修)。

問:造何等業,受餓鬼報?
答:佛言:一切眾生,慳吝財物,貪戀衣食,偷瞞公眾,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濟一文,反加嗔罵,隻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壽終決墮餓鬼道中,長饑欷噓,咽細如針,吞食不下,肚大如鼓,頭大如山,尚逢飲食,自然化作熔銅熱鐵,口吐猛火,鼻出青煙,軀形黑瘦,業滿力消(注:餓鬼什麽樣,世尊於此為我們勾勒了其樣)。

問:什麽叫“五陰”盡?五陰盡了算不算成就?
答: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色指眾生色身,受想行識構成心識,追溯其本,同屬妄想。五陰盡即是諸妄想盡,身心整個呈現虛靈,五濁隨之超越,可謂是修行路上的第一個成就台階。(1)色陰。構成眾生身體部分,來源於眾生粗重之堅固妄想。色陰若盡,“劫濁”則超,即不再感受世劫之苦。(2)受陰。其本為虛明妄想,其表現是觸景生情,感受連連。受陰若盡,得意生身,則能超越“見濁”,即不再有世俗的苦樂感見。(3)想陰。其本為融通妄想,就是眾生的意識活動。想陰若盡,超“煩惱濁”,即不再有心理上的煩惱。(4)行陰。其本為幽隱妄想,就是潛意識活動。行陰若盡,超“眾生濁”,即煩惱徹底斷除,也斷生滅根元。(5)識陰。其本為無始顛倒妄想,實為眾生流轉之本。識陰若盡,則超“命濁”,即不再生死流轉。由上可見,五重妄想一層比一層細,隻有斷除了識陰,才算妄想斷盡,也才算有了修道的基礎。

問:什麽是“六根互用”?
答:六根互用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再有固定的功能,而成一根六用,是五陰盡了顯現的功用。這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已為眾多行人實證。事實上,真實的自性大我本沒有六根,就靠此性,我們完全可以見聞知覺,而且功能更加強大。那為什麽又生出此多餘的六根呢?說來說去,都是一念不覺所導致的妄想、分別、執著引起的。根身對著器界,就發生了一根對一塵的對待關係,例如眼根對著色塵,耳根對著聲塵,如此就把全能的自性分成六個功用了。六用彼此互通,形成了眾生意義上的見聞知覺。一心既能散為六用,當然也能歸六成一。當我們解開此六結時,就又恢複了原本的一心。這時候,六根並未消失,隻是成為虛根。全能的自性用往哪一根,哪一根就有全能性,比如用於眼根,可看、可聞、可嗅、可嚐、可觸、可想等,如此則成互用,也可以說是有了神通力用。

問:小乘、大乘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答:就凡聖而言,眾生是住於分段生死,受輪回之苦;二乘以深感生死大苦而住於涅磐,分段生死雖斷,然還有變異生死,是謂小乘;菩薩則既不取生死,也不住涅磐,而是於生死中修證涅磐,以此自利利他,然猶有無明未盡,是謂大乘;一佛乘則不但自利利他,還要修覺行上的圓滿,其境界不可思議。有關為什麼會有此種差別,說來全在知見發心。為求福而修有為善法,是人天乘的本質;以厭惡輪回而修解脫道,是二乘的發心,都屬知見上的不圓滿。隻有以既不厭輪回、也不欣解脫的大乘菩薩道方為正見發心。有的人雖然開始發了大心,但中途得到小果就不想再往前走了,這就是所謂的得少為足,同屬不究竟。大乘行人則自始至終行修大乘,直至圓成佛道,為佛教所提倡。

 

悲珍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