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孩子從小積福培福

(2017-10-29 18:12:59) 下一個

對孩子的教育,西方人覺得小孩子就讓他玩個夠,想要什麽就給什麽,這樣教養出來的下一代絕對很會花錢。真正養成會花錢的習慣了,容不容易改?不容易改。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十多歲還沒入社會,信用卡都不知道刷爆幾張了,社會信用也已經嚴重破壞掉了。為什麽明明知道自己的社會信用會被破壞,但還是要去刷?欲望打開了,控製不了。所以中國聖賢很清楚欲望一定要節製,“欲是深淵”。

很多西方人一生都欠債,假如下個月的錢還不上怎麽辦?房子就被收了,車子就被收了,所以要拚命賺錢,一天也不能休息。這樣的日子好不好過?很難受。中國有一句話叫“無債一身輕”,每天都想著要還債,縱使躺的沙發、睡的床都很高級,也沒什麽味道。

中國人的生涯是怎麽規劃的?童年積福,成年造福,晚年享福。有一句俗話說“少年得誌大不幸”,年輕的時候一大堆福分來了,人一享福,就容易墮落。很多年輕人一有福分,就覺得都是自己應該得的,自尊自大,瞧不起人。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福來的時候,禍也來了;禍來的時候,福也跟在後麵。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吃苦、多付出,看起來是禍,事實上福已經慢慢逼近了,中晚年之後,福報就會現前,這樣的人生經營才是對的。

那如何讓孩子從小積福、培福?“福田靠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培植的就是一種善願善念的時候,他時時起心動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有很多人說,一個人對社會有貢獻,應該是二十歲左右到退休以前,這幾十年才能真正對社會有貢獻。其實不然。一個孩子真正接受聖賢教誨,他可能從小就在利益這個社會。有一個兩歲的孩子,他上完第一節《弟子規》的課回到家裏,爸爸、媽媽問他學了什麽,孩子不假思索馬上回答“孝順父母”,父母聽了也很高興。第二次回家,他馬上就去倒熱水給他的爸爸、媽媽喝,這是他第二節課學到的東西。孩子能這樣做,是很多小朋友、家庭、社會的典範,同時也在積自己的福分。當孩子有這樣為人處世的態度,進入社會就不是隻為自己想,而是心係社會。量大福就大,對社會有付出了,進入晚年了,福自然就會來了。

所以把人生價值卡在二十歲左右到退休之間的說法是片麵的。一個接受聖賢教誨、有智慧的人,不隻從小可以對社會有貢獻,而且愈活愈值錢。為什麽?他有聖賢的存心,他的人生智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升。

來自:佛弟子文庫   作者:蔡禮旭老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