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古典詩歌小史

(2015-11-20 17:49:32) 下一個

 

品詩勝品酒,

酒醇無詩醇。

詩詞小散曲,

能吟一曲無?

 

一、上古歌謠

    上古歌謠是指《詩經》以前人們口頭創作的民間歌謠,產生於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原始社會時期的歌謠由於年代久遠,流傳到後世並被記錄下來的寥寥無幾。現在能看到的上古歌謠,多數是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的產物。這些歌謠大多記載於《周易》,有些記載於《尚書》、《禮記》等古籍。上古歌謠在內容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現實生活,而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語句簡短、語言質樸和節奏明快。上古歌謠多采用二言形式,這是因為上古勞動動作簡單,因而伴隨勞動動作產生的詩歌節奏自然也不複雜;再者因為上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兩個單音節詞組合是最初的句子。堯舜時的《擊壤歌》、《卿雲歌》、《南風歌》,後人疑為偽作。

 二、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濫觴,收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最初稱《詩》,西漢時被奉為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些詩篇當初都是樂舞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隻剩下詩歌了。《詩經》以四言詩為其基本形式,其中少量四言詩雜有三、五、七、八、九言。

    《國風》(160篇)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各以其所在地方得名,這些地方大體包括當時中國的全部地域,主要在黃河流域,向南擴展至江漢流域。絕大部分的詩歌產生於春秋初期至中期,少部分產生於西周後期。《國風》中詩歌一部分原為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的歌謠,後經整理記錄和加工,一部分為貴族的作品,大部分是下層官吏及其家屬的作品。其內容廣泛地反映了周代的社會生活,被稱為“周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有的反映了先民的勞動生活,有的抒寫了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負擔下的痛苦怨憤,有的以男女戀愛婚姻的悲歡離合為題材,有的以諷刺諸侯貴族的荒淫無恥為主旨,也有的表現了士大夫對時勢的憂心。

    《雅》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兩部分。《大雅》全部產生於西周時期,主要是朝會樂歌,應用於諸侯朝聘、貴族宴請等朝會典禮,有的出自史官、樂官的手筆,有的為有作者署名的公卿的獻詩。其中一些政治諷諫詩,則產生於西周政治腐敗、社會危機嚴重的厲、幽兩代,屬《詩經》中的重要篇章。《小雅》基本上是西周後期的作品,應用範圍由朝會擴展到貴族社會的各種典禮和宴會,所以也有反映貴族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詩歌。《小雅》中的大部分詩歌是西周後期一些士大夫和下層貴族寫的諷諫之作。

    《頌》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三部分,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周頌》主要產生於西周前期社會興盛時期,多出自史官或樂官的手筆。內容主要為:歌頌周王朝先王的功業,讚美開國者的完美品格,膜拜上帝的仁德,祈求福佑國運長久、五穀豐登。現存《魯頌》四篇均為魯僖公時創作,比《周頌》晚幾個世紀。《商頌》是宋國的祭祖樂歌。宋國是殷商的後裔,現存五篇是記述殷商先祖的功業,可能是先世流傳或後世追述,也可能最後寫定於春秋時代。

 三、楚辭

    楚辭興起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優良傳統和學習楚地民歌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一種詩體。後人把屈原、宋玉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通稱為楚辭。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

    楚辭打破了《詩經》短促的四言定格,而代之以五言、六言、七言等參差錯落、靈活自由、散文化的長句。語言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幾乎每句中使用語氣助詞“兮”字。楚辭的創作手法是浪漫主義的,它感情奔放,想象豐富,文辭瑰麗,並且具有濃鬱的楚國地方特色和神話色彩,對後世詩、賦、駢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末劉向編定《楚辭》,更使此詩體在中國文學史上流傳廣遠。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詩經》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而《楚辭》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四、兩漢詩

    兩漢詩歌——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標誌是五言詩的產生和發展,七言詩也開始萌芽。兩漢詩歌,現存數量不多,包括民間歌謠文人詩兩部分,而以兩漢樂府民歌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秦末漢初,隨著楚人占據了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以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句式與楚辭相仿的楚歌最為盛行。從西漢前期到中期,楚歌成為帝王貴族及文士述誌抒懷、歌頌聖明的一種流行詩體。這一時期,也有不少四言詩的創作。

    漢武帝時期,設置了樂府官署,大規模地收集、整理民間歌謠,使漢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漢代文人重視辭賦而詩壇特別冷落的情況下放射出特有的光彩,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後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漢樂府民歌最傑出的作品是產生於東漢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漢樂府民歌最大貢獻是開創並完成了五言詩的形式,直接影響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

    最早的五言詩當數漢高祖的妃子戚夫人寫作的楚歌《舂歌》,除了開頭兩句,都是五言詩句。在漢武帝時代,李延年的《佳人歌》,除一句外,通篇都是五言。西漢前期的樂府民歌《江南》已經是首完整的五言詩。在社會上層,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怨歌行》也是首完整的五言詩。大概到了西漢後期,五言詩形式在民間已經非常流行。東漢時期,在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才開始出現。班固的《詠史》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它標誌著五言詩體正式登上了文人的詩壇,開始全麵取代楚歌的地位,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後文人五言詩如雨後春筍,其中代表了漢代文人詩歌最高水平的是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

    雖然在漢武帝時代已經存在“七言詩”這樣的概念,但七言詩在西漢中期才顯示出比較明顯的進步。在西漢後期和東漢前期,七言詩雖仍不興盛,但一直有若幹作者在寫作,其形式也正在消除楚辭、楚歌的痕跡,向整齊的七言詩體發展。作為東漢中期最傑出的詩人,張衡創作了中國詩歌史上現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四愁詩》。

五、魏晉、南北朝、隋詩

    這一時期,文人創作的重心已從辭賦轉移到詩歌,並從此奠定了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從漢樂府民歌中興起的五言詩形式是這一時期的最基本的形式。

    與過去作為詩歌主體的樂府民歌相比,這一時期的文人詩歌創作有著重大的不同:前者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創作,很少具有作者的個性特征,而後者卻是和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曆、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有著密切聯係,從而促使詩歌向風格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前者以敘事詩為主,而後者絕大多數是抒情詩;前者的語言樸實無華,而後者具有辭賦的某些特點,語言華麗。

    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曹魏、西晉時代;東晉、南北朝時代;隋朝時代。

    曹魏前期的建安文學主要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 “建安七子”為代表,其中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詩歌創作,在許多方麵影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詩歌的發展方向。曹魏後期的正始文學主要以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等“竹林七賢”為代表,其中阮籍、嵇康的成就最高。西晉前期的太康文學,著名詩人有陸機、潘嶽、張協、張華、左思等,其中左思的詩骨力遒勁,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為“玄言詩”,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東晉時代同時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最傑出的詩人是陶淵明。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

    南朝文學分為南宋文學、南齊文學、南梁文學、南陳文學四個時期。

    南宋詩人主要有謝靈運、顏延之、鮑照等。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但謝靈運包括顏延之的詩歌有堆砌辭藻、語言晦澀的弊病。鮑照是南朝最早有意識寫作邊塞題材的詩人,他的詩歌雄放,對齊梁文學造成很大影響。

    南齊永明年間,沈約、謝朓、周顒、王融等把四聲的學問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以五言詩的兩句為一基本單位,一句之內,平仄交錯,兩句之間,平仄對立。另外,篇幅通常在十句左右,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大都運用對仗。沈約、謝朓、王融、範雲等積極參與這種新詩體的創作。永明新體詩是中國格律詩(律詩和絕句)的萌芽。聲律的運用首先是在五言詩的範圍內。大致到陳代,五律已經基本成熟,而後唐代詩人作進一步的改進並加以定型化。七律主要是在唐代完成的。聲律的運用,直接的原因是詩歌大多已脫離歌唱,因而需要從語言本身追求音樂的美。它的意義還在於,因為講求了音樂性,這就矯正了晉、宋以來詩歌語言過於晦澀的弊病。另外,由於新體詩的篇幅有一定的限製,這也就杜絕了那種肆意鋪排、一味賣弄學問的做法。而且即使不是新體詩,明淨凝煉的作品開始多起來。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變化,對於梁、陳直到唐代詩歌的語言風格,造成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南梁時期,七言詩開始蓬勃發展,因為七言詩比五言詩更為舒展而富於音樂感。七言詩的作者達十餘人,作品超過百篇。其中一些篇幅較長,隔句押韻,數句一轉韻的七言歌行,以後成為陳、隋及唐代詩人常用的一種形式。個別七言詩八句一篇講究對仗,這就形成了七律的雛形。此外,梁代還出現了許多七言四句的短詩,與七絕具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南梁、南陳兩代,著名的詩人有梁武帝蕭衍、江淹、沈約、吳均、何遜、陰鏗等。這一時期,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和他周圍的一群文人所開創的宮體詩甚為流行,一直流行到初唐。

北朝的庾信、王褒都是從南方到北方的文人,其中庚信的詩歌最有建樹。溫子昇、邢邵、魏收,史稱“北地三才”,是土著詩人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樂府民歌主要是由南方的樂府機構收集保存下來,現存五百多首。南朝的吳歌、西曲柔婉華麗,以反映男女之情為主要內容;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質樸粗獷、豪邁雄壯。南北朝民歌開創了五、七言絕句體,後來成為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

    隋朝的詩人主要有盧思道、薛道衡、楊素等,基本上沿襲南朝的傳統。

六、唐詩

    唐代詩歌是中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

    初唐的詩壇仍舊盛行梁、陳的宮體詩,詩歌創作的中心幾乎完全在宮廷。初唐的宮廷詩人講究對偶的修辭技巧,最終把對偶技巧和聲韻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在形式上推進了律詩的完善和定型。當時已大量湧現出平仄協調、又合乎粘附規則的全篇合律的詩篇,標誌著五、七言律詩(包括律化了的絕句)的完全成熟。在律詩形式的完成過程中,宮廷詩人起到了規範化和統領風氣的作用,其中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三人的貢獻最大。

    當宮廷詩人仍把詩歌當作點綴升平的風雅玩物時,詩壇上逐漸崛起了一批銳意變革的新進詩人,唐代詩歌由此在內容上獲得了新的生機。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而陳子昂則是從漢魏風骨中汲取素養來開辟唐詩的疆域。

    盛唐通常指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這半個世紀,是唐代詩歌的最高峰。安史之亂前後,詩壇呈現出不同的麵貌。

    安史之亂以前,詩歌散發著強烈的浪漫氣息,歌頌自然,向往邊塞。孟浩然、王維、常建、綦毋潛等是以寫田園山水詩而聞名的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的繼承者。孟浩然不僅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而且將山水詩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而王維卻在描摹自然歌頌隱逸之外,詩筆還觸及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恰好是上述孟浩然等詩人和反映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精神的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岑參、李頎等邊塞詩人之間的一座橋梁。王維對於各種詩體無所不長,堪稱全才。當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卻不能不首推李白。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還有崔顥。

    安史之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雙峰對峙。李白繼承了楚辭的風格,杜甫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風格。李白的詩歌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的渴望與追求。而杜甫的詩歌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忠實而不遺餘力地反映現實生活,由此帶來了語言表現形式方麵的一係列的變化,不僅標誌了唐代詩歌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變,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中唐大曆、貞元年間是唐代詩歌的低潮期,主要詩人有韋應物、劉長卿、盧綸、戴叔倫、李益等。

    中唐德宗到穆宗近半個世紀,詩壇又逐漸重振旗鼓,其中憲宗元和年間最為興盛。元和新體主要指兩個詩派:一派以白居易為首,包括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詩人,詩歌語言平易流暢,他們並開創了新題樂府的形式,反映社會問題,針砭政治弊端;一派以韓愈為首,包括孟郊、賈島、李賀等詩人,詩歌內容險怪幽僻,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李賀。這風格截然不同的兩派都源出於杜甫。除了這兩大派之外,柳宗元、劉禹錫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

    晚唐時期是指文宗大和以後的約八十年時間。晚唐詩歌以李商隱為代表,在盛唐詩歌、中唐詩歌之後,開創了唐代詩歌的第三重境界。文宗到宣宗的三十餘年裏,是杜牧和李商隱活躍的時代。杜牧的詩歌源出杜甫、韓愈,在風格上將清新峻拔熔為一爐。李商隱則尤長於七律,在杜甫之後對這種樣式作了進一步的開拓,結構精致,語言瑰麗,風格沉鬱。另外,溫庭筠詩歌輕豔的作風對唐末詩人頗有影響。

    懿宗即位直至唐亡,詩人不少,成就不大。不少詩人追隨白居易、元稹,以通俗的語言反映社會問題,如杜荀鶴、羅隱、聶夷中等。還有一些詩人則以淒婉輕豔的風格傷悼亂離,如韋莊、司空圖等。另外,皮日休和陸龜蒙也是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詩人。

七、宋詩

    北宋初期,詩壇上有三大流派。第一派詩人效仿白居易的風格,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王禹偁和徐鉉和,而王禹偁在效仿白居易的同時能寫出自己的特色。第二派詩人繼承了唐代賈島、姚合一派的風格,偏重以苦吟的寫作方法在狹小的格局中描繪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魏野、寇準、潘閬以及所謂“九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而以林逋最為著名。第三派詩人效仿李商隱的風格,深婉綺麗,多用典故,楊億、劉筠、錢惟演等大量寫作此類詩歌,使這種詩風在當時甚為流行。

    在真宗時期和仁宗前期,詩壇形成了一股專事雕琢的風氣,對李商隱的機械模仿使當時的詩歌淪於文字遊戲,偏重於追求辭藻和形式之美。梅堯臣和蘇舜欽相互呼應,在吸取唐詩尤其是白居易、韓愈詩歌某些元素的同時,在詩歌的題材、語言形式和感情表達等各方麵進行新的嚐試,從而打開了宋詩的道路。

    北宋中期,經過以歐陽修為首的文人集團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了宋代詩歌的基本風格。詩歌的情感力度減弱,色彩比較疏淡,而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卻更趨細膩,注重說理。與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等人不同,王安石的詩歌受韓愈的影響很小,而是推崇杜甫,並廣泛吸收了中晚唐詩歌的特長。而蘇軾既能廣泛汲取前人之長,又能在多方麵開拓新路。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各體兼備,風格也多姿多彩。宋代詩歌偏向知性的一些顯著特點,如散文化、好議論、好顯示才學等,在蘇軾的詩歌中也有突出的表現。蘇軾的詩歌代表了北宋詩歌的最高成就。

    北宋後期,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四人由於蘇軾的推賞而被稱為“蘇門四學士”,其中黃庭堅的成就最高。黃庭堅是宋代詩壇上一位開宗立派、影響深遠的詩人,當時有很多詩人追隨他或受到他的影響,追隨者中以陳師道最為著名。

    南宋初期,最出色的詩人是陳與義。陳與義推重杜甫、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詩。

    南宋中期,陸遊、楊萬裏、範成大、尤袤被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中楊萬裏的詩歌影響比較大,而陸遊則代表了南宋詩歌的最高成就。陸遊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他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技巧老練,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南宋後期,寧宗、理宗年間,圍繞著杭州書商陳起,形成了一個組織雖然鬆散、詩風卻比較接近的影響廣泛的後人稱之為“江湖派”的詩歌流派。廣義的“江湖派”詩人還包括與“江湖派”詩風相近的被稱為“永嘉四靈”的趙師秀(字靈秀)、徐璣(字靈淵)、徐照(字靈暉)、翁卷(字靈舒)。薑夔的年輩早於一般的“江湖派”詩人,但因與“江湖派”詩風相近,他的詩集也被刻入“江湖派”的《江湖詩集》。在“永嘉四靈”之後,詩壇盟主是劉克莊,與劉克莊同時是戴複古。在劉克莊、戴複古的同時及稍後,是高翥、方嶽、葉紹翁等“江湖派”詩人。

    宋元之際,著名詩人是文天祥、汪元量,還有一大批遺民詩人抒寫興亡的感歎,如謝枋得、謝翱、鄭思肖、林景熙、蕭立之、文及翁等。

八、金、元、明詩

    金代初期的詩人很多都是由宋入金的,受宋代詩歌的影響很深,較著名的有宇文虛中、吳激、高士談、蔡鬆年等。中期形成了金代詩歌特有的雄渾奔放的風格,主要詩人有蔡王圭、王庭筠、黨懷英、周昂等。後期的詩歌不事雕琢,重在達意,重要詩人有趙秉文、李純甫。而元好問是金元之際成就最大的詩人。

    元代前期的詩人幾乎全都推崇唐代以及漢魏六朝的詩歌,主要有耶律楚材、方回、戴表元、郝經、劉因、仇遠、趙孟頫等。中期代表作家為“元四大家”——虞集、楊載、範梈、揭傒斯,這四家都以盛唐詩歌作為典範。後期是元代詩歌的高峰,重要詩人有薩都剌、楊維楨、高啟、顧阿瑛、王冕等。

    明代前期的文學包括明初到成化末年的一百多年間。高啟是元明兩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一起被後人稱為“明初四傑”,詩名僅次於高。與他們同時的享有詩名的還有貝瓊和劉基。

    大約永樂至成化年間形成的“台閣體”,以先後官至大學士的台閣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人物,加上同時期的許多高級官僚,其形式以詩歌為主,具有濃厚的道學氣息,內容多反映上層官僚的生活。“台閣體”後期的主要詩人有李東陽、徐有貞、王鏊。

    明代中期的文學包括弘治至隆慶的近百年間。弘治年間形成了“前七子”和“吳中四才子”兩個文學集團。“前七子”以富有詩名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包括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他們大多科舉及第,政治地位較高,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吳中四才子”以富有詩名的祝允明、唐寅為主,加上文征明和徐禎卿,政治地位都不高,影響範圍較小,是南方的一個地域性的文學集團,其中徐禎卿於弘治末進士及第後,在北京加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文學群體,成為“前七子”之一。這兩個文學集團基本方向是反宋代理學,追求個性自由,表達真情實感,他們的文學“複古”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明初以來的道統文學觀和虛偽空洞的“台閣體”。

    在嘉靖、隆慶年間,“後七子”重振“前七子”的複古運動,對峙從事散文創作為主的推崇宋代理學及道學觀的唐宋派。“後七子”以富有詩名的進士出身的李攀龍、王世貞為首,包括徐中行、梁有譽、宗臣中、吳國倫等進士和布衣謝榛,其中以王世貞的成就最大。

    “後七子“之後一個比較重要的詩人是徐渭,但因地位低下,在當時影響並不大。

    明代後期的文學包括萬曆到明末。晚明詩歌影響最大的是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代表人物的“公安派”。“公安派”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理論,強調性情之真,要求詩歌創作應時而變,因人而異。稍後竟陵人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在公安派“獨抒性靈”口號的基礎上進行了各方麵的修正。“竟陵派”詩風在明末和清初十分流行,其影響比公安派更為久遠。

    傑出的戲曲家湯顯祖也是明代後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明朝末年還有陳子龍和夏完淳這兩位比較重要的詩人。

九、清詩

    清代前期的文學包括清人入關至雍正末年。在明末清初詩壇上,錢謙益是影響最大的詩人,但吳偉業的成就最高。比較有影響的詩人還有施閏章和宋琬。另有一批堅持反清立場的遺民詩人,顧炎武、屈大均是其中的代表。

    康熙、雍正年間詩壇的領袖人物王士禛也是清代前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他提出“神韻說”,要求詩歌應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韻致以及清亮的音節。他的“神韻說”在詩壇風靡一時。和王士禛同時馳名詩壇的還有朱彝尊,當時有“南朱北王”之稱。另外,查慎行是清代前期公開舉起崇尚宋詩旗號的詩人,主張重學問而抑製激情。

    清代中期的文學包括乾隆初年至道光十九年。乾隆年間,王士禛的“神韻說”遭到沈德潛、袁枚、翁方綱等名家的反對。沈德潛提出了“格調說”。所謂“格調”,既指詩歌的格律、聲調,也指由此表現出的高華雄壯、富於變化的美感。翁方綱提出了“肌理說”。所謂肌理,兼指詩中的義理和作詩的條理。他主張宗法宋詩,因為宋詩的理路細膩為唐詩所不及。袁枚的詩論既同沈德潛、翁方綱的主張直接對立,又對王士禛的“神韻說”表示不滿。他提出了“性靈說”。所謂“性”,即性情、情感;所謂“靈”,即靈機、靈趣。人的性情乃是詩歌的本源,作詩必須講求自我個性,同時也需要才華和靈機。袁枚的性靈說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與袁枚並稱“江右三大家”的蔣士銓、趙翼以及鄭燮等明代中期的重要詩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

    和沈德潛同時的厲鶚,走的是查慎行所倡導的宋詩派的路線。比袁枚稍晚的詩人中,黃景仁和張問陶比較重要,其中黃景仁的成就更加顯著。乾隆後期至道光初期的詩人,還有黎簡、洪亮吉、彭兆蓀、舒位、王曇等。

    清代中期最出色的詩人要數龔自珍,他既是一個深刻的思想家,又是一個精於詩、詞、文富於激情和想象力的文學家。

    清代後期的文學包括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至宣統三年辛亥革命。鴉片戰爭前後,魏源和姚燮是兩位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在詩壇上占據正統地位的是嘉慶以來逐步興起的宋詩派,早期人物主要有程恩澤和祁寯藻,稍後以曾國藩的影響最大,其他比較著名的詩人還有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

    參與戊戌變法和反清革命的重要詩人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炳麟、秋瑾等。清末鼓吹君主立憲製的重要詩人是蔣智由。

    這一時期詩歌中重要的現象,是以黃遵憲為代表的“新派詩”的興起,和梁啟超對“詩界革命”的提倡。黃遵憲意識到古典詩歌傳統不足以充分表現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知識,要求詩與時為變,在題材、風格、語匯諸方麵打破一切忌諱。梁啟超提出比黃遵憲更進一步的變革主張,要求詩歌兼備三長,即“新意境”(主要指詩的題材、內容),“新語句”,“以古人之風格入之”。與“詩界革命”有關的重要人物還有台灣詩人丘逢甲。

    在當時的詩壇上,傳統派的實際影響要比新派詩人大得多。最有聲勢的是沿承宋詩派以陳衍、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等為代表的“同光體” ,其中以陳三立的成就最為突出。“同光”指“同治”、“光緒”兩個年號。“同光體”詩人宣稱“同、光以來不墨守盛唐者”,其主要特點是主體學宋,同時也學唐。其他還有以王闓運為代表的漢魏六朝詩派,以及以樊增祥、易順鼎為代表的中晚唐詩派。清末民初,革命文學團體“南社”陳去病、高旭、柳亞子、蘇曼殊等與政治上保守的“同光體”詩人處於對立地位,但他們的詩歌成就不高。

十、唐、五代詞 

    中國早期的詩歌,原本大都是歌辭,如先秦時代的《詩經》全部和《楚辭》的一部分以及漢樂府。由於音樂不斷在發生變化,舊的音樂被淘汰以後,原來的歌辭就成為純粹的文字作品。後代文人所寫的古題樂府詩,大都隻用於誦讀,而不是歌辭。

    產生於唐代的詞,最初的全稱是“曲子詞”,原本是一種配合隋唐以來燕樂而創作的歌辭,後來逐漸脫離音樂,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燕樂是西域的胡樂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音樂,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與以往樂府歌辭等不同的顯著特點,即其歌辭采用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

    燕樂盛行於盛唐的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這是詞的發展史上的雛形階段。這時的燕樂歌辭,在民間一般是按曲調而采用長短不齊的格式,但文人的創作原本就是文字的創作,基本上還是齊言的,主要是五七言絕句,而以七絕最為普遍,往往需要經過一定的變動處理才能和長短不齊的曲拍相合,比如破句、重疊等,以及加入和聲、泛聲等。近代在敦煌發現的鈔本曲子詞,其產生年代早晚不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唐玄宗時代的作品。敦煌曲子詞大多是民間創作,它們的作者包括樂工、歌女、普通百姓以及無名文人。它的歌辭內容十分龐雜,作為一種娛樂的藝術,抒情、傷感的成份較為濃厚而嚴肅的社會、政治內容相對薄弱。語言樸素生動但缺少韻味。文人詩入曲,改變了它的語言風格,重詞藻典雅,煉字琢句,排斥俚言俗語,韻味悠長,但未免有些做作。盛唐也有個別文人作長短句,比如唐玄宗和李白,但李白的詞是否屬偽作曆來有爭議。

    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真正開始按曲填詞,更從聲韻上進行考究,格律走向嚴格,形式逐漸固定,最終使這種新體歌辭成為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體裁。中唐除了韓翃、張誌和等,在元和年間,主要的詞人有王建、白居易、劉禹錫。到了晚唐,則出現了大量作詞的文人溫庭筠。溫庭筠的詞,可以說是文人詞成熟的一個標誌,對後世文人詞的語言、題材、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現存詞的曲調達十九種,但題材相當狹窄,幾乎都是有關男女思戀或離愁別恨。與溫庭筠同時代的不少詩人都填過詞,如杜牧、皇甫鬆等。

    五代十國時期,寫詞的文人越來越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以溫庭筠、韋莊等為代表的花間詞派和以馮延巳、李煜等為代表的南唐詞人。他們婉約的詞風對宋代詞人影響極大,成為宋詞發展的先導。

    後蜀趙崇祚編的詞集《花間集》收錄了唐代溫庭筠、皇甫鬆以及韋莊、薛昭蘊、牛嶠、毛文錫、孫光憲、顧敻、歐陽炯等十六位由唐入五代在蜀地作官或與蜀有關的詞人的五百首詞,這些詞人常被稱為“花間詞人”。作品的年代大概從唐開成元年至歐陽炯作序的後蜀廣政三年,大約有一個世紀。《花間集》裏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描寫男女間的悲歡離合。西蜀花間詞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韋莊。他的詞有別於花間派其他詞人的風格,別樹一格,與南唐詞人李煜一樣,為文人詞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南唐第二代國君李璟也很善於寫詞,在他周圍曾聚集了韓熙載、徐鉉、馮延巳等文人。馮延巳當過李璟的宰相,他的詞也多寫男女之間的戀情,但在語言的運用和表現方法上與花間詞人不同,語言清新,結構流暢,善於心理描寫,介於晚唐五代花間詞風與北宋詞風之間。李璟的兒子李煜,即李後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一流的詞作大家。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後期詞,多抒發亡國的愁苦、人生的迷惘,內涵深厚,表現出很高的語言藝術造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十一、宋詞

    北宋初期的詞沿襲唐末、五代婉約清麗的風格,仍然隻是文人在宴遊之中吟詠的娛樂性的創作,寫的多是男歡女愛、離情別恨、輕歌曼舞一類的題材,藝術上沒有什麽突破。詞作者大都是詩人,如王禹偁、潘閬、寇準、林逋、錢惟演等,詞數量較少,其中王禹偁詞的胸襟比較開闊。

    北宋中期的詞在內容、技巧、體製等各方麵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成就卓著的詞作者,其中代表了主流風格的以晏殊、張先、柳永、歐陽修、晏幾道最為出色。晏殊詞的題材仍比較狹窄,基本上沒有超出唐以來文人詞的範圍,但他的語言技巧很高,把宋詞語言進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張先詞的題材與晏殊相似,但較早、較多地創作長調詞,為宋詞的發展開啟了一條新路。柳永是宋代第一個專業詞人,不僅采用了許多新曲調,而且創作了為數眾多的長調詞,打破了文人詞以傳統的小令為主的習慣。柳永在題材方麵也有所開拓,並在藝術技巧方麵有所創新。歐陽修精通音樂也勇於翻新,所以他用過的曲調相當多。晏幾道為晏殊之子,父子均以詞聞名,合稱“二晏”,他的詞風與乃父等人相似。

    北宋中期文人寫詞的情況很普遍,範仲淹、王安石雖然詞作不多,卻各有一些名篇。而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蘇軾的詞以奔放開闊的氣勢,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人詞的麵目,影響了以後許多詞人的創作,最終提高了詞的地位,使它與詩並駕齊驅。

    北宋後期詞的創作極為繁榮,其主流風格仍是沿著歐陽修等人婉約清麗的路線,但蘇軾所開創的風格和技巧也有相當的影響。“蘇門四學士”中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都是著名的詞人,其中秦觀最為出色,其風格主要承襲李煜及歐陽修、晏殊一脈,而晁補之是最堅守蘇軾路線的一個。賀鑄也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詞人,主要走的是晚唐五代花間詞人的路線。

    北宋後期最重要的詞人是周邦彥和李清照。周邦彥詞的題材狹窄,他的成就主要在於使詞這一體裁發展得更加精致。他極端重視詞與音樂的配合,使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精密化,在藝術形式、技巧方麵有著重大建樹,對後世詞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清照處於南、北宋交際的時代,北宋滅亡後渡江移居南方。李清照也是婉約詞大家,特別強調詞在藝術上的獨特性,特別重視詞的聲律形式。其他兩位南渡詞人朱敦儒、葉夢得早年風格婉麗,後來主要走豪放路線。

    南宋初期的詞,與詩歌、散文一樣,已經成為文人慣用的文學體裁,它的社會影響甚至要比詩更大。時代改變了詞人的藝術風格,眾多詞人尊蘇,在南宋詞壇上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豪放派。張元幹、張孝祥被稱為南宋初期詞壇雙璧,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對後來的辛棄疾詞派產生了重要影響。抗金名將嶽飛也寫有膾炙人口的豪放派名篇。同時期的陳與義存詞不多,卻別具風格,兼有豪放和婉約詞作。

    南宋中期的陸遊作詞不多,追求豪放的風格,他的詞有些顯得比較粗糙,有些卻寫得相當出色。辛棄疾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他沿續蘇詞的方向,並且突破了蘇詞的範圍,內容更為擴大,題材更為拓寬。辛詞具有散文化的傾向,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複規矩存在,並且廣泛地引經據典,成語典故隨手拈來。與辛棄疾詞風相近的詞人有陳亮、劉過、韓元吉、楊炎正等,其中陳亮與劉過都有較好的創作。

    從南宋中後期開始,大批詞人的創作又回到婉約清麗的藝術風格。南宋後期的婉約派詞人,受周邦彥的影響很大,極其講究詞的格律,非常注重音律、章法、句法、錘煉字語,所以又被稱為格律派,其中最出色的是薑夔、吳文英、史達祖、周密、王沂孫、張炎,而尤以薑夔、吳文英、史達祖的成就最高。豪放派詞的餘波一直延續到宋亡之後,劉克莊、蔣捷、劉辰翁、文天祥、汪元量等是其中代表人物。

十二、金、元、明、清詞

    金詞在宋詞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造,對宋代豪放派和婉約派的詞風都有所繼承,而且出現了使之並流合一的趨勢,其中元好問的成就最大,其他較著名有趙秉文、段成己等。

    元詞上承宋詞餘風,但題材比較狹窄,因襲多於創造。元詞大致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包括蒙古時期至元成宗大德年間約一百年時間,主要詞人有耶律楚材、耶律鑄、劉秉忠、白樸、王惲、張弘範、劉因、張埜等。後期包括元武宗至大年間直至元亡的半個多世紀,著名詞人有薩都刺、許有壬、張翥、李齊賢、倪瓚、邵亨貞等,其中以薩都剌的成就最大。

    明代是詞的衰落期,詞人不少,但成就不高。明代前期的代表詞人有劉基、楊基、高啟等,比較著名的還有瞿佑、聶大年等。這一時期的詞作,沿襲宋元詞遺風,大都具有深廣的社會內涵,充實的思想感情,而且個性鮮明,風格多樣。

    明代中期的詞人對唐宋詞創造的文體規範形式進行了強烈衝擊,著名詞人有楊慎、王世貞等。楊慎的詞風清麗自然,但不遵循詞律,某些詞近似於曲。王世貞的詞也有佳作,但內容狹窄,題材單調。傑出的戲曲家湯顯祖也作詞,偶有佳作,但字麵往往混入曲子。

    明代晚期,陳子龍等為了挽救明詞,開創了“雲間詞派”,推崇南唐二主和北宋周邦彥、李清照。這一詞派在當時影響很大,並且影響一直持續到清康熙時期,為清詞中興開了風氣。陳子龍是明代傑出的婉約詞名家,但他的詞題材狹窄,後期的詞風有了變化,飽含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夏完淳、女詞人葉小鸞也是這個時期頗有成就的詞人。

    詞經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榮。清代前期的詞,除了吳偉業、王夫之、屈大均、曹貞吉、王士禎、顧貞觀、彭孫遹等詞人外,以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為三大家,其中以納蘭性德的成就最高。陳維崧創立了“陽羨詞派”,主要成員有任繩隗、曹亮武、萬樹、蔣景祁、陳維嶽等。他們的詞題材廣泛,繼承了蘇軾、辛棄疾以詩為詞的傳統。朱彝尊等創立了“浙西詞派”,主張崇尚南宋,師法薑夔、張炎,講求詞律工嚴、用字致密,但所作內容貧乏。這一詞派在當時影響很大,風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與朱彝尊同時的人,成就都不高。這一詞派中期的領袖人物厲鶚卻是一位重要的詞人。清初獨成一家的詞人是納蘭性德,他的詞崇尚南唐後主李煜。

    清代中期,“浙派詞派”的詞人一般隻注重聲調格律,詞作大都模擬堆砌。嘉慶年間,詞壇因此興起了以張惠言為首的“常州詞派”,用經學方式來解釋詞的性質,力圖提高詞的地位。這一詞派的理論後經過周濟的發揮,更為係統化,影響也更為廣泛深遠,對晚期以及現代詞壇都頗具影響。當時不依傍任何一派的詞人項廷紀也較有成就。

    清代後期的詞不僅較多地保持著純文藝性質,而且寫作技巧也相當高。比較重要的詞人有女詞人吳藻以及蔣春霖、張景祁、譚獻、文廷式、王鵬運、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等,後四人並稱為“清末四大家”。

十三、元散曲

    散曲產生於金元之際。那時詞已經完全脫離了音樂,成為單純的書麵文學創作。民間對娛樂歌曲的需要卻從來沒有停止,宋代時仍流傳著許多民歌俚謠。從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統一全國,異族音樂大量流入,並逐漸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同時產生了與之相配合的新的歌詞,這就是所謂“北曲”,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元曲”。金代的說唱藝術諸宮調在元曲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諸宮調是一種兼具說、唱而以唱為主采用多種宮調的曲子聯套演唱的曲藝。後來這種曲子一方麵用於雜劇,成為劇中的歌曲唱詞,另一方麵又作為獨立的抒情歌曲,也就是“散曲”。現存最早的文人散曲出自金末元好問之手。到了元代,大量文人參與散曲創作,造成了散曲的繁榮,最終使散曲成為一種堪與詩、詞並肩而稱的重要的文學體裁。

    以元仁宗延祐年間為界,元代散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創作中心在北方。前期的散曲作家,按照他們的身份地位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達官貴人,如楊果、劉秉忠、王惲、姚燧、盧摯等。他們的作品更多表現的是傳統的士大夫思想情趣。在藝術風格上比較接近詞,偏重於典雅,俚俗的語言用得較少,不能充分表現散曲的藝術特點。第二類是兼作雜劇的作家,如關漢卿、王和卿、白樸、馬致遠等人,其中馬致遠被譽為元代散曲的第一大家。元代中止了科舉,他們理想破滅,吟歎世道的不平和個人悲劇的命運。這一類作家大多具有放誕不羈的精神風貌、強烈的反傳統的叛逆精神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生命意識。他們的作品既有民間文藝的通俗平易、質樸自然的意趣,又經過錘煉開拓,從而提高了散曲的境界。第三類是教坊藝人,如珠簾秀等。他們的作品,一般來說題材較窄,藝術上也較為粗糙。

    元代後期,散曲創作的中心轉移到了南方。後期散曲作家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組成,出現了一批專攻散曲、主要成就在於散曲創作的作家。後期散曲創作在數量上比前期更多,創作風貌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首先,散曲的題材被不斷開拓,內容幾乎無所不涉。其次,在思想情調方麵,前期散曲創作中大量的那種對現實強烈不滿的作品大為減少,哀約蘊藉的感傷情調漸漸成為散曲創作的主流。第三,元代後期散曲創作的風格,從前期以豪放為主轉變為以清麗為主,出現了明顯的追求形式美的傾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後期重要的散曲作家主要有張養浩張可久、喬吉、貫雲石、查德卿、睢景臣、汪元亨、徐再思、楊朝英、劉時中、曾瑞等,其中以張可久、喬吉的成就最高。

    到了元末,南戲音樂融入散曲,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散曲發生了新變化,最終在明代形成散曲創作以南曲為主的局麵。

十四、明、清散曲

    散曲興起以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詞的功能,到了明代更是曲盛而詞衰,散曲作家和作品的數量遠遠超過元代。

    明代前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由於明皇朝加強封建專製和對思想文化的統治,散曲和其他文學類型一樣,處於衰退狀態。曲壇除由元入明的湯式等幾個作家外,主要隻有當時影響最大的散曲作家宗室貴族朱有燉的一些平庸之作。

    弘治、正德年間,明代散曲有了顯著的發展,並產生了不少具有社會意義的作品。當時北方的知名散曲作家有王九思、康海、常倫、李開先等,多歎世樂閑之作,在語言風格上接近元曲中豪放的一派。南方的知名散曲作家有祝允明、唐寅、王磐、陳鐸等,作品帶有更多的市井氣息,內容要顯得寬廣。

    嘉靖、隆慶年間,為明代散曲最為興盛的時期,出現了眾多的名家,內容題材突破了傳統的範疇,作品的風格也更為多樣化。從這個時期開始,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大盛,北曲迅速衰落。著名的散曲作家有楊慎、金鑾、黃峨、馮惟敏、梁辰魚、薛論道、劉效祖等,其中馮惟敏的成就最為卓著。楊慎的散曲格律不很嚴謹。金鑾的散曲以格律精嚴著稱。女散曲家黃峨多寫離情別緒、個人幽怨但不缺乏社會意義。馮惟敏的散曲語言不事雕飾,活潑自然。梁辰魚的散曲聲律精整而文辭工麗,接近詞的體格,由他引出的風氣導致了散曲本色的消失。北方散曲家薛論道是一位曾戍邊多年的武將,寫有一些邊塞風光和將士戍邊的作品。劉效祖善於用白話的俗曲寫民間生活景象。

    晚明時期,文人散曲呈衰退之勢。較著名的散曲作家有趙南星、施紹莘、沈自晉、夏完淳等。趙南星的散曲多用民間流行的小調,語氣生動。施紹莘愛好麗詞,但不過分追求形式,寫出真情實感。明清易代的巨變,深重的民族壓迫,使得沈自晉的散曲顯得沉痛蒼涼、夏完淳的散曲更是慷慨激憤,感人至深。

    清代,散曲缺少人們的重視,雖然仍有一定數量的作品,但逐漸成為詩詞的附庸,走向衰亡。創作散曲的文人主要有尤侗、吳綺、沈謙、朱彝尊、厲鶚、蔣士銓、吳錫麒、許光治等,大多數不是摹仿元代的喬吉、張可久,就是效法明代的梁辰魚,內容不離閑適、豔情。朱彝尊、厲鶚等人一味崇雅,把作詞的方法帶到散曲中來,使散曲逐漸喪失自己的風格。新興的民歌時調,也對散曲的消亡產生一定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白雲藍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明海藍天' 的評論 : 謝閣下賜讀!
明海藍天 回複 悄悄話 讀了一遍,總結的真好,以後還要再仔細讀。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