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

多彩人生,豐裕安康
正文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說明了什麽?zt

(2015-10-12 06:54:55) 下一個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說明了什麽?                      ·方舟子·  屠呦呦因為“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即青蒿素)”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本土科學家終於獲得了國人盼望已久的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舉國轟動,微博、微信都因此被刷屏,刷來刷去,主要是刷兩點,有人把屠呦呦的獲獎當成了中醫藥獲得承認,感歎中醫藥終於走向世界,也有人因為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曆、無院士頭銜),借她的獲獎批評中國科研體製。這些感歎、批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一下青蒿素的發現過程。  瘧疾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它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瘧疾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常流行,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億人會得瘧疾,導致幾十萬人的死亡。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抗瘧疾的藥物因為使用的時間太長了,瘧原蟲普遍對這些藥物產生了抗藥性,那麽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就變成了一個很迫切的任務;而且那個時候爆發了越南戰爭,抗瘧疾的藥物就變成了一種戰備必須品。為此,1967年5月23日召開了一次全國大會,動員了全國60多家研究機構的500多名研究人員要同心協力尋找新的抗瘧疾的藥物,這項工作後來就取了一個代號,叫“523”項目。由於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老一輩的科學家都靠邊站了,挑大梁的是一些比較年輕的科研人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也參與了“523”項目,擔任一個研究小組的組長。  當時確立了幾個尋找抗瘧疾藥物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是從中草藥當中尋找。各地的研究人員搜集了一萬來個民間藥方,篩查了五千多種中草藥和四萬種化合物,結果沒有發現有哪一種是有效的。屠呦呦研究小組也收集到808個號稱能夠用來治療瘧疾的中藥藥方,對其中的200餘種中草藥、380種的提取物進行了篩查,通過動物試驗,看看這些藥物是不是真的能夠起到抗瘧疾的作用,結果發現都不能抗瘧疾。青蒿就是屠呦呦小組研究的眾多草藥中的一個。初步的研究發現青蒿的水煎劑不能抑製瘧原蟲,其乙醇提取物對瘧原蟲有一定抑製作用,但抑製率不高。屠呦呦就提出了用乙醚來提取青蒿裏的有效成分,1971年證明了青蒿的乙醚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製力居然達到了100%。緊接著屠呦呦小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離出了青蒿當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青蒿素。之後雲南藥物所的研究小組最先用臨床試驗證明了青蒿素對瘧疾患者有療效。  把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當成中醫藥獲得世界承認,是天大的誤會。這是因為很多人都誤把青蒿素當成了中藥。其實青蒿素是從植物提取的成分單一、結構明確的化學藥,也就是俗稱的西藥,中國藥監局給它的是化學藥準字號,國外也都認為它是西藥。有很多化學藥最初都是以植物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麻黃堿、達菲,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中藥。而且國外早就認可青蒿素,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已把青蒿素的衍生物列為基本藥物清單中。實際上天然的青蒿素本身的抗瘧效果並不是很好,現在用的都是半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比如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清單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非天然的化學藥。  在諾貝爾獎發布會上,諾貝爾獎委員會委員在回答中國記者提問時明確指出,諾貝爾獎不是在獎勵中藥,而是獎勵對一種藥物的醫學研究,最多隻能說該研究受到了中藥的“啟發”。因為青蒿素是在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查後發現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受到了中藥的“啟發”。而其實青蒿素的發現和中醫、中藥幾乎沒有關係。所謂中藥,應該是指中醫傳統上使用的、用來治療相同疾病的藥物。中醫雖然傳統上也用青蒿治瘧疾,但是中醫所用的那種青蒿(又名香蒿)並不含青蒿素,已被證明對治療瘧疾無效。青蒿素是從與青蒿同屬的黃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醫幾乎不用黃花蒿入藥,用的話也隻是用來“治小兒風寒驚熱”,從不用它治瘧疾。青蒿素一開始也稱為黃蒿素或黃花蒿素,後來為了表明其與中藥的關係,才統一叫做青蒿素,再後來幹脆在藥典裏把黃花蒿改叫青蒿,定為青蒿的正品,讓人誤以為青蒿素真的是從青蒿提取的。  中醫由於缺乏植物學知識,經常把相似的植物混用。黃花蒿有時也會被當成青蒿使用,即便如此,裏麵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為中醫是把藥物煎成湯藥來治瘧疾的,而一旦加熱到60攝氏度,青蒿素的結構就被破壞,失去了活性,殺不死瘧原蟲了。屠呦呦稱,她是在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一書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說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熱青蒿,才想到要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其實,我國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對生藥的提取有了“水-酒-醚”一整套標準程序,用乙醚提取是常規方法。在屠呦呦之前,其同事已經發現黃花蒿的水煎劑不能抗瘧原蟲,乙醇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製率不高,那麽接下來嚐試乙醚提取物就是順理成章的,這對學習、研究生藥製劑的屠呦呦應該是常識,和《肘後備急方》沒有什麽關係。  由於這個從《肘後備急方》獲得靈感的故事,人們會說青蒿素的發現至少受到了中醫的啟發,葛洪也因此成了“東晉名醫”。其實葛洪是個煉丹的術士,《肘後備急方》則是收集民間的偏方,並沒有用到陰陽五行、辨證配伍,與中醫中藥沒有關係。葛洪記載的這個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瘧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幾乎不溶於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兩杯水(東晉的“升”很小,當時一升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黃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達到藥理濃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隻記載了青蒿能治瘧疾,我們也許能認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書中搜集了43個治療瘧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藥,也有巫術。青蒿一條是其中很不起眼的,隻出現了一次(而草藥“常山”出現了13次),也沒有說其療效有多靈。  即使葛洪記載的青蒿偏方真的對治療瘧疾有效,它並沒有被葛洪特別關照,在隨後的一千多年間,也差不多被淹沒了。雖然某些中醫典籍中也會抄錄它,但是並不看重它,隻是作為文獻備考。中醫和民間仍然不停地在尋找治療瘧疾的方法,屠呦呦課題組搜集了808個可能抗瘧的中藥藥方,而同時的雲南小組搜集的中草藥單方、驗方竟多達4300餘個。這麽多的偏方正說明沒有哪個有突出的效果,否則就都用它了。而當時的實驗也證明它們無一有效。  的確,雖然偏方如此之多,在曆史上中國古人從來就沒能抗擊瘧疾,每次瘧疾流行都死人無數。事實是,沒有一種中藥能夠有效地治療瘧疾,這個史實很能證明這一點:1693年,康熙皇帝患瘧疾,所有宮廷禦醫和民間中醫都束手無策,最後是靠吃法國傳教士提供的金雞納樹皮粉末治好的。從金雞納提取的西藥奎寧進入中國後,成了最受熱捧的、最著名的藥物之一。當年毛委員在蘇區得了瘧疾,就是靠讓人專門去上海買了奎寧治好的。  所以,借屠呦呦的獲獎來力挺中醫藥,是站不住腳的。那麽能借此批評中國科研體製嗎?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曆、無院士頭銜,似乎在中國很不受重視,獲得國外大獎顯得牆內開花牆外香。其實前兩無是曆史造成的,她那個年齡段的中國大陸科學家都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曆,不該以此說事。她三次評院士評不上的原因很複雜,一個原因是青蒿素是個集體大項目,參與的人眾多,院士們對屠呦呦在青蒿素發現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爭議。另一個原因是參與青蒿素研究的很多人都對屠呦呦的學術和學風評價不高,特別是她存在拔高自己、貶低他人、忽略別人貢獻的缺點,例如在其發表的專著中,甚至會去篡改引用文獻的署名。她因此備受其同事、同行詬病,每次選院士都有很多人告狀。幾年前饒毅寫文章論證屠呦呦是青蒿素發現的最關鍵人物,並組織給她頒發了由葛蘭素史克讚助的一個獎,之後屠呦呦的國際榮譽接踵而來,所以饒毅對屠呦呦最終獲諾貝爾獎功不可沒。在以前,即使國外要獎勵青蒿素的發現,也不知道該獎勵誰。  青蒿素是文革期間舉全國之力用人海戰術搞出來的,屠呦呦在其中做出了關鍵發現,是主要功臣之一。青蒿素的發現得諾貝爾醫學獎沒有問題,是否由屠呦呦一人代表那麽多參與者獲獎會有爭議,但借她的獲獎批評中國現在的科研體製則大可不必。那隻是特定曆史時期一個不可複製的成就。我們總不能說那個時候的科研體製比現在還好吧?  沒人否認中草藥裏可能會有有用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用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才能獲得其有效成分,並得到世界公認。青蒿素的發現正是如此,它沒有用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克、辯證醫治等等中醫理論,而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用科學方法研究出來的。我把這種做法稱為“廢醫驗藥”,就是廢棄中醫理論,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用科學方法驗證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青蒿素的發現就是“廢醫驗藥”的一個例子。  動用了數十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用5年的時間篩選了4萬多種化合物和草藥,最後才發現了青蒿素。這說明中醫和中醫典籍提供的眾多藥方其實沒有派上用場,和拿著一本《中國植物誌》一個一個往下篩選的效率差不多。有人從青蒿素的發現認識到“中藥是尚未充分開發的寶庫”,中藥中當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還未被挖掘出來的化學藥,但是青蒿素的發現過程恰恰說明想從中醫典籍的記載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藥物極為困難。青蒿素發現之後的40年間,雖然有無數的科研人員試圖從草藥中再創奇跡,卻再也沒能找到第二種能被國際公認的新藥,也說明這種研究新藥的方法效率非常低,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人類已經告別了盲目尋找藥物的階段,現在研發新藥的主流是理性設計藥物,即通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的機理,在計算機的幫助下有針對性地設計出藥物,然後據此合成一係列化合物進行篩選。這也應該成為中國研發新藥的主流,而不是把財力、人力浪費在期盼奇跡的出現。諾貝爾獎表彰的是過去的成果,不是指導科研方向。千萬別因為屠呦呦的獲獎就又要像四十多年前那樣搞全國會戰想再從草藥裏挖掘重大成果。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以她為代表的中國科研人員在自力更生的年代在困難的條件下艱苦卓絕地做出科研成果的表彰,值得為此自豪,但不應做過多的聯想。  2015.10.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