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雜注及雜說

個人學易筆記的整理,以及個人關於易經的胡言亂語。
正文

繘井

(2015-09-29 22:04:25) 下一個

繘井

出自:
水風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此卦辭大致的意思還算明白。對我個人而言,隻有一個問題沒有滿意的答案,那就是“繘”,做何解?

做功課查字典如下:

說文解字:    
《糸部》繘:綆也。從糸矞聲。
宋本廣韻:    
《廣韻·入聲·術·橘》繘:汲綆。又餘律切。
《廣韻·入聲·術·聿》繘:汲綆。又音橘。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糸部·十二》繘:〔古文〕????????《廣韻》餘律切《集韻》《韻會》允律切《正韻》以律切,????音聿。《說文》綆也。從糸,矞聲。《玉篇》用以汲水也。《急就篇註》汲索也。《揚子·方言》關東謂之綆,關西謂之繘。《易·井卦》汔至亦未繘井。《儀禮·士喪禮》管人汲不說繘屈之。又《廣韻》居律切《集韻》訣律切,????音橘。義同。又《集韻》厥律切,音茁。食律切,音術。其律切,音????。義????同。又《集韻》古穴切,音玦。?或作繘。縷也。

從我收集的資料來看,對於“繘”,隻有一個解釋:
繘,綆也,用以汲水也。索也。也就是汲水用的繩索。

按道理是隻能這樣,不應該有什麽異議了,隻是把它放在整個句子裏該怎樣解釋呢?

再做功課,試試拆字來解釋:
先查一下“矞”的解釋:
說文解字:    
《?部》矞:以錐有所穿也。從矛從?。一曰滿有所出也。
宋本廣韻:    
《廣韻·入聲·術·聿》矞:《說文》曰:以錐有所穿也,一曰滿也。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矛部·七》矞:《唐韻》餘律切《集韻》允律切《韻會》《正韻》以律切,????音聿。《說文》以錐有所穿也。從矛從?。一曰滿有所出也。又《揚子·太????經》物登明堂,矞矞皇皇。《註》矞矞,物長春風之聲貌也。又矞似,人名。《左傳·文十年》楚範巫矞似。《註》範邑之巫也。又矞雲,瑞雲也。《前漢·董仲舒雨雹對》雲五色爲慶,三色成矞。《埤雅》或曰二色爲矞,外赤內靑謂之矞雲。矞同霱。又矞皇,神名。《前漢·司馬相如·大人賦》前長離而後矞皇。《史記》作潏湟。又《五音集韻》況必切,熏入聲。《玉篇》飛貌。《類篇》驚遽貌。《禮·禮運》鳳以爲畜,故鳥不矞。《註》矞又作獝,驚飛也。《左思·吳都賦》驫駥飍矞。《註》衆馬走貌。矞同獝。《集韻》或作?????。又《集韻》古穴切,音玦。權詐也。《荀子·非十二子篇》矞宇嵬瑣。《註》矞同譎。

這樣似乎就有一些線索了。試解釋如下:
繘,左為糸,解釋為繩索;右為矞,解釋為以錐有所穿或是滿有所出。這樣,繘是否就可以解釋為繩索的過度使用?繘井是否就可以解釋為:過度用繩索取水(以至於使井幹涸,破壞了水脈)?

整句卦辭試解釋如下:
改邑不改井,(可以)更改封邑,但沒有(辦法)更改井(的位置,或是功能,或是重要性)。
無喪無得,無失也無得(若井水不被取走,那也就不會有地下水過來補充)。
往來井井。來來往往都是來井邊打水獲取水源。
汔至亦未繘井,幹旱來臨也請不要過度取水(以至於破壞了井的水脈)。
羸其瓶,凶。損害井的盛水功能,凶。

個人看來,這樣整句卦辭就可以解釋得比較合理了。隻是這樣拆字是否合理?有否在古籍中有見過繘有類似的用法?尚請對古文字有研究的學者指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