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上天才唯母親10. 娘媽

(2016-05-01 16:35:08) 下一個

1962年清明節前夕,母親給我們生下了小妹妹。爸爸愛若掌上明珠,我們兄妹幾個都把她當成寶貝。可是,不論是爸爸的寵愛,還是哥哥姐姐們的珍惜,都解決不了母親沒有奶水的難題。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舉國上下都要勒緊褲腰帶,人們都在忍饑挨餓。雖然爸爸把我們母子接到了鄉下,一家人勉強可以吃飽肚子,但也隻是苞米麵、高粱米,外加少得可憐的土豆、蘿卜、凍白菜而已。母親雖然懷著妹妹,卻和我們吃著同樣粗糙的飯食,沒有任何額外的營養補充。

母親的身體本來就瘦弱,知道不會有奶水哺育孩子,買不起、也買不到奶粉、煉乳和代乳品,自己早早地做好了準備。母親用飼養房的石磨把苞米麵、小米麵磨得細細地,按著三分之一的比例兌上白麵,再用最細的麵籮篩下精細的三合粉,裝滿了一隻大口瓶子。

生下一天的小妹開始哭著找奶吃,哥哥按照母親的指點,在小奶鍋裏添上半碗水,舀進一羹匙三合粉攪勻,坐在火盆上燒得滾開。用過濾湯藥的小篩子濾出乳白色的湯汁,加一小撮綿白糖,灌進奶瓶裏搖到溫度適宜,遞到母親的手上。母親用麵頰試了試奶瓶的溫度,把奶咀湊近小妹的嘴邊,她竟然晃著頭嘟著小嘴去尋找。兩個妹妹勸母親,小妹已經餓急了,趕緊給她吃奶吧,快別逗她啦!

小妹沒有嚐到過母親奶水的滋味,既不懂得鑒別,也不知道挑剔,把奶咀含進口中,如饑似渴地吮吸起來。看著小妹吃得香甜,母親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這傻丫頭還真不挑食,有這三合粉熬成的麵乳就一定能夠喂活她。

爸爸三天後從下鄉蹲點的生產隊趕回來,進了屋子就急著問,小姑娘有奶吃嗎?母親嗔怪他,等著你這當爸爸的回來給孩子找奶吃,這丫頭早就餓死啦!哥哥為著緩解這緊張的氣氛,立即把剛灌好的奶瓶遞給爸爸。爸爸手握溫熱的奶瓶,樂得露出了那顆大金牙,挑順耳的話恭維著母親,說我就知道你一定會想出好辦法。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既沒有嬰兒的斷奶食品,又沒有營養豐富的幼兒食品。奶水不夠的孩子大多喂麵糊糊,剛斷奶的孩子就跟著大人吃粗糙的飯食,經常見那些媽媽、奶奶、姥姥把粗米飯、玉米餅子爵細了喂孩子。所以,那個年代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嬰幼兒隨處可見。這茬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大肚子、大腦瓜、小細脖。

1988年夏天,我隨團到鄰國的一個邊境郡去訪問。東道主安排我們參觀他們的一個幼兒園,見油紙糊得光滑的地麵上坐著的一兩歲的孩子,一個個都是大腦瓜、小細脖,都是患有佝僂病的症狀,都還軟弱得站不起來,不會走路。我的腦海裏一下子浮現出小妹她們1960年代那幾年出生的孩子的模樣,心情格外沉重。

母親有一個偏方,幾味小中藥研成粉末,與雞蛋、白糖、奶粉、蘇打一起和麵,烙成鬆軟的小餅,給患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孩子當零食。母親經常幫助左鄰右舍的抓藥、烙餅,一個月就能夠吃出一個健康的孩子。

小妹三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喂她小米麵熬成的麵糊糊,母親說小米營養全麵,而且不傷嬰兒的胃口。小妹六個月大以後,母親把大米、小米、苞米、高粱米磨成細粉混合麵,用牛油炒成炒麵,加一羹白糖,用開水衝出香噴噴的一碗,小妹百吃不厭。小妹長到一歲大,開始和我們搶飯吃啦,母親讓大家看著她,不準逮著什麽吃的都往嘴裏填,隔三差五地給她烙那中藥小餅。

鄰居三姨比母親小兩歲,一直沒有生育。我家添了個小妹妹,是請她給接的生,把她眼饞得不行,整天借著學縫紉機的由頭,千方百計地找借口賴在母親身邊,不願意回家。母親見她喜歡孩子都想得快瘋了的樣子,勸她實在生不出來就抱養一個吧。三姨正伏在炕沿上親吻著小妹的臉蛋兒,說要抱就抱一個小女孩。

母親以為三姨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沒想到半個月之後,她真地從20裏地之外的小山村裏抱回個三個月大的小女孩,孩子是清明節之後出生,小妹比她大十天。孩子的媽媽已經生下七個孩子,多出這麽個小女孩,又沒有奶水喂養她,覺得是個額外負擔,就輾轉著送給了三姨。三姨給她取名叫‘萍’,隱喻著母女萍水相逢之意。

如何哺育孩子,三姨一竅不通,但她一點兒也不著急,因為有母親給她做榜樣。母親給小妹喂什麽,三姨就給她的小萍喂什麽。農村裏沒有好白麵,母親就勻出一盆標準粉送給她。我們吃供應糧的領不到好小米,三姨就把他家的小米端過來。母親不論給小妹做什麽好吃的,都要多帶出小萍的那一份。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歲月裏出生的小妹和小萍,不但沒有患上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病症,反倒發育得都很健壯,靠的是母親千方百計的精心喂養,得益於母親烙的開胃健脾的小麵餅。

過小年的時候,小妹已經十個月大啦,吃膩了麵糊、炒麵,聞著大人們飯菜的香味,急著往飯桌子上爬,不管抓著什麽都往嘴裏填。母親怕小妹吃傷了脾胃,就和上半碗麵,擀出如今的龍須麵那樣精細的麵條,再臥兩個荷包蛋,摻些青菜末,淋兩滴香油,撒一點細鹽。麵條剛煮好,三姨抱著小萍也進了屋。兩個小女孩香噴噴的麵條吃得高興,開始咿呀學語地冒話,小妹學會了叫‘媽’,小萍學會了叫‘娘’,到一周歲的時候,竟然把母親這個大娘叫成了‘娘媽’。以後的30年,小萍每次見到母親,都娘媽、娘媽地叫得親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