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喬瓦那是一對住在那不勒斯上城知識分子夫婦的獨生女。從出生到14歲,喬的父母讓她知道,她是他倆所鍾愛的從裏到外完美的女兒。喬崇敬父親,父母之間恩愛默契。不過,情況突然有了變化。
那陣,喬的學習成績不好,她偶然聽到父母親談話,父親說喬“越來越像她的姑姑維多利亞”。從父母那裏喬早就知道維多利亞是醜陋、惡毒的女人。父親的話讓喬惶惑痛苦。
幾經爭取,她去見了那位幾乎未曾謀麵過的住在那城貧民區的姑姑,…。
喬在一次友家聚會時偶然撞見媽媽與朋友的爸爸在牌桌下調情,受到震驚。那以後,以姑姑為導線,父親與朋友的母親已暗中持續了十幾年的戀情浮出水麵。……喬的父母離婚,喬父住進了朋友與母親處的闊人區的海景大宅,成了喬倆個朋友的繼父。
家庭的巨大變故、喬原本全心信任的神聖大廈的轟然坍塌,讓正處青春期的喬遭遇精神淪陷。喬學校成績糟到留級,那時她“有墮落的渴望”,她急於“要做一個下流女人…”。
幸好,喬在15歲認識了青年才俊羅伯特。羅是維多利亞姑姑美且優雅的繼女朱莉安娜的未婚夫,與朱莉同出自那城貧民區,在米蘭大學做研究。他有著因才學與智慧而來的可信、親善及超脫凡人的魅力。
羅回那城看朱莉時經常與喬三人坐酒吧聊天。朱莉沒讀過什麽書,每次都是羅與喬的討論。喬在羅的牽引下又開始努力學習。喬對羅的崇敬中逐漸加進了愛慕。
在喬16歲生日那天,她應邀與朱莉一起從那城去米蘭看了趟羅。回來,喬再次去米蘭為朱莉去取忘在羅家的手鐲,她本打算趁此機會與羅睡一夜以完成她少女的“第一次”:讓“ 男神”一般的羅將自己領入成人的門檻。然而接下來的情況讓她的心情有了變化。在她與羅從她進屋始的幾小時的交談中,在羅那裏已幹淨的抹去了就在昨夜還與之同床恩愛的未婚妻。夜幕降臨,羅冷冷的邀喬與他共寢,喬突然在羅身上看到了自己謊言父親的身影…。…她控製住了自己身體的欲望,第二天全身回到那城,那次行程讓喬在精神上成人。
•
現代社會絕大部分家庭有不生活在謊言中的全部條件,再做不到開誠布公也不必禍及家中的未成年人。那麽何來小說中幾乎毀掉喬最終又促她一蹴成人的那些年長者的謊言?作者的意圖是什麽?
喬的父親與卷入他家庭分合故事的其他人,一方麵,作為脫離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們主張做人誠實正直,社會公平自由等等這些宏大理念,竭盡精力去研究它們,也以這些教育下一代,而另一方麵,又無法將自己的生活主旨安放在這些理念中。過於宏大的概念無法教會隱在複雜人性中的真誠與良知如何作為。喬親眼目睹,應該主張以尊重個體平等的方式對待女性的父親,在為喬解決問題時,在喬的女校長那裏賣弄知識才男魅力,將其擺平,事後洋洋得意的嘲笑校長;作為左派父親與他的朋友們是維護窮人利益的,而那隻是他們筆下的文章及在喝香檳品佳肴時的談資,他們的階層觀念刻入骨髓。喬的父母讓剛進入少年的喬知道,要好好學習才能保住他們目前的地位,要往上結交。
相較喬的父母,仍在社會底層的維多利亞姑姑則沒有能力隱藏自己的矛盾人格。她一方麵信仰上帝,一方麵破壞他人家庭,沉迷於與情人的熱烈性愛;一方麵過著殉情的生活,另一方麵告訴喬“愛情就像公共廁所裏的肮髒玻璃”不可信。她做了自己傷害過的家庭的孩子們的繼母,以這種方式,她讓自己和世人相信,她確實經曆過一場值得交付一生的無以倫比的愛情,而這至少大半是自知的謊言。雖然假,但那是姑姑生命的支撐。對她愛的喬,姑姑就不能不以她眼界內的實情相告,--忘了對喬說過“我不像你父親,隻愛財,我看的是人”--,她拍著喬的雙腿之間對她說:“你要好好珍惜這裏,在給出去之前要衡量利弊,不然就很難有啥出息了”,…她告訴喬,利用好自己的美貌與聰明“青雲直上”才是人生正途。
羅伯特研究“內疚”,作者告訴我們,做這種關於心靈體驗課題的人不需要自己有“心”的,與喬父一樣,羅也研究宏大觀念,不同在於,他研究的是來自更宏大至無限的、高不可知的上帝。上帝創造了有惡的人和世界,於是就會有一個可能:我們懂惡方可懂善,方可接近他(上帝),而沒有經曆過的又如何懂得?我想起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應該是說人在蒙昧中被所做的“惡”反噬而觸醒良知,因此才有悔過自新。有意識的去做負心之事後能體驗到“懊悔”嗎?將自己的人生做成一場感知上帝的實驗那豈不是對實驗中另一方人格的踐踏?
對於喬,米蘭與羅單處的幾個小時讓這個人從她心中的神壇跌下,且親曆了人背叛朋友、墮入謊言、自欺的惡圈有多容易。
•
被父母謊言的洪水吞沒的,除了喬,還有另一個家庭的,喬的好友安吉拉、伊達姐妹。兩人輕重不同,都讓“惡心的經曆”參與進長大成人的過程。博覽群書,寫詩寫小說的妹妹伊達也留了級。她對喬說,我才不在乎,我就是要配不上他們,…。
伊達告訴喬,她已解決了自己少女的第一次,與一個有家室的園丁。“惡心死了”她說,“他流出的口水是下水道的味道…”。
可憐的伊達,她是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在毀滅的體驗中去感覺真,去清除父母注在自己體內的先天的謊言?
而在喬,兩次米蘭之行所見所知的觸動已讓她最終完成了重生,她不再需要去尋求“毀滅”的刺激去體會“真實”。
喬約了一直在追求她、不令她討厭的單身青年某x,冷靜、幹淨且兩不相幹的尊嚴方式體驗了少女第一次的痛,從而最後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成人禮”。
*
《成年人的謊言生活》已改編拍攝成電視連續劇。(在Netflix和其它網站可看,有中文字幕)。我在寫完這篇文後把電視劇也全看了。劇中加進維多利亞姑姑的謊言背後的令人心碎的情節。據此,維多利亞作為單身女人處於一個極端醜陋的讓人不忍麵對的魍魎世界,所以才有她後來對喬那樣的“教誨”?這會是作者的原意嗎?果真如此,在那樣的“世界”有必要去編織那個至美的愛情謊言嗎?
《成》劇以表情坦然堅定的喬和伊拉一起乘長途客車離開N城結束,意境發人深醒,令人淚目。
喬在第二次去米蘭返回N城的火車上。一夜之間,她似乎突然長大成人。(《成》劇的截圖)
上圖,喬與伊達去趕離開N城的長途車。
催人淚下的一幕。我隻能把心寄於喬的姑姑說過的一句話,“人不經曆痛苦怎能長大?”(《成》劇的截圖)。
**
這部小說是2019年完成的,是埃.弗朗特的寫作人生中到目前為止的最後一部作品,(她時年76歲)。故事應該是作家在人生中所見所感所思的很大程度上的集結,這決定了小說在人性與社會營造上的深刻。本書主題也是她之前幾部小說涉及的,隻是側麵不同,所以,在這部小說中會看到對之前作品中情節的“注解”。比如喬瓦娜在羅伯特的論文中看到一行字:“懊悔是刺向良心的針”。這讓我想起據弗朗特另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失去的女兒》裏那根刺向陷在內疚中的女主角身體的帽針。顯然,這些年來作者一直在嚐試更深入的探究和闡釋這個題目。
我的另外兩篇有關埃萊娜.佛蘭特作品的博文:
也祝沈香春安吉祥!
一部深刻的有著廣泛社會意義的小說。也在教育子女方麵引入思考。
據此改變的電視連續劇在深刻方麵不如小說,但是也相當值得一看。
祝福新春!
弗蘭特的作品自有其深刻性(至少從我讀過的最後兩部看),不奇怪你喜歡。我是從去年寫影評和後來看見陳丹青的訪談才知道這位意大利作家的。
祝福兔年,新春快樂~~
非常喜歡埃琳娜·費朗特的小說,要去找來讀讀。
今年奧斯卡提名電影的影評一定會寫的。謝謝~~。也期待你的影評!
人“心”中確有先天道德律的,即是良知。隻是良知被喚醒的途徑應該大有不同。作者的意思,與喬不同,‘那些左派知識分子”要靠最終認識到命運弄人或時過境遷後由空虛引發的懊悔刺痛而萌醒。
謝謝博友新林院讀文和有深度的點評。
這似乎揭示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深刻的矛盾:
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道德”對整個社會有利,每個人都不拿別人的財產,每個男人都隻安心於自己的一個女人,犯罪少,私有財產繼承簡單利索。
可是從每一個人的角度出發,“道德”又有悖於人的本能。很多人都想要得到別人的財產(如 Bernie Madoff),很多男人都不安心於自己的一個女人(如克林頓)。
於是,一個人如果比較看重社會,會壓抑自己“不道德”的本能,而遵守“道德”。
一個人如果比較看重自己,會任由自己“不道德”的本能指揮行動,而無視“道德”。
《成年人的謊言生活》裏的左翼學者,正是集兩麵於一身:既討論“道德”對整個社會的好處,又不甘心用“道德”約束自己作為一個個人的本能。
今年奧斯卡的影片我準備過兩天開始看,有感的話肯定會寫。你號召感興趣的城友一起玩吧?會更有意思。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2301/32874.html
請甫田寫奧斯卡電影的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