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讀過中學和大學的人,都在必修的‘政治課’或類似稱謂的課上被灌輸過‘辯證法’。
按說,辯證法主張用相對、流動的眼光看世界,而當我們對著繁複世界放眼望去,似乎的確如此。所以,表麵上看,將辯證法作為世界入門級基礎知識,似乎合乎情理。隻是,人們往往忘了,相較於整個世界運行的複雜和無限,人的經驗和所知所見受到包括時空在內的各種條件的限製,由此,任何人‘總結出人類社會曆史和自然界的辯證總規律‘的宣稱都大大值得懷疑,少不了是一廂情願和貌似的邏輯自洽的混和品,其中或有合理成分,但充其量應被視為一家之說。
理論上僅舉一例。與’世界按絕對理念辯證發展的必然法則‘迥然相反,美國現代哲學家羅蒂認為,“理性本身是‘私人的個體的偶然’,沒有永恒的真理,隻有暫時適用當前時代的‘版本’,—-這個觀點從現代社會人的角度,因為給予了人個體需要的自由、獨立、尊嚴的現實以肯定,可看作更具合理性。
然而,馬、恩,還有毛所發揮的黑格爾的辯證法規律被他們當作宇宙間唯一真理。也就是說,用辯證法的規律從總體上看向過去和未來所得出的結論本是‘估計’,卻被他們當作了永恒的宇宙之道。
辯證規律的主觀性致使我們在政治課上聽到的、花樣不翻新的辯證法的運用實例,永遠是它‘無所不能’、戰無不勝,而以預設的永恒真理指導實踐的危害,我們在二十世紀已親眼目睹,…。不過,這裏要提到的是與普通人相關的一更糟糕的辯證法落入日常應用的問題。
我們在國內政治課學過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運動’是普遍和永恒的,因此辯證法效用也就無所不在。而事實上,我們平時麵對和身處其中的具體事情,在正常的情況下,總是平衡的統一體。矛盾當然會有,但解決矛盾卻無需運用‘辯證法’,甚至不知道有‘矛盾辯證轉化’一說也無妨。這應該是因為,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有其背後規則所代表的恒常吧。這時候如果摻合進帶著主觀特征的辯證法,一定是要靠忽略事實,隨意擴大問題外延、歪曲和轉移矛盾焦點的。所以有人說,遇到問題時若有相關者用辯證的方法去和你辯論或評價,就是那位在開始‘耍流氓’了。我認為在找不出更恰切的書麵語形容時用上‘耍流氓’這個比較大眾化的詞匯並不過分。
耍‘辯證‘、’相對’大棒者,無論故意與否,大約兩種情況,一是有權者意欲以不講理的權威霸氣為所欲為,二是生存在權威椅下的無腦者,自以為也可以高人一等的不講理,為權威幫腔…。無論怎樣,在陷在或談論問題的時侯若遇到ta們,與你單槍匹馬遇到流氓時的應對方式是同樣的:避開。此時需要記住的是:你與‘流氓‘此時此地的表麵的矛盾統一體要即時結束。在構成人的一切實質方麵,你與對方本可徹底無關,所以,要讓事情向這方麵轉化應該是不難的。於這種表麵上的‘輸’的補償是它使你了解到的真相,絕對比人出訪做社會調查來的資料更真實因此珍貴。
有人會說,這種‘避開’難道不也屬於辯證方式?也許,但它肯定不是靠辯證理性,而僅僅是出於直覺。在此放上<道德經>裏的一句,‘弱者道之用’。
黑格爾在他的辯證法裏搬用了一係列道德經中的基本概念和過程,比如‘有’,‘無’,‘變’,相輔相成’等等,然後他否定掉老子,說這些概念在老子始終是抽象的。然而,如前所述,世界固然充滿矛盾且具相對性和流動性,但人從世界複雜關係中所見到的‘辯證規律’免不了帶著一廂情願的主觀性,因此哲學層次的辯證觀念的意義應該恰恰隻在所謂的‘抽象’層麵。很可能老子已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知道,<道德經>是寫給君王看的,首先是為君王修己用的,辯證的看事情是一種修為過的眼光。普及到大眾層後,<道德經> 仍然主要是修己用的。
而將辯證觀念具體化為‘絕對理念’的宇宙發展之法後的辯證法,欲意成為客觀知識,直接麵向他人,以致被後來者用來改造世界。它正體現和迎合了反自然的‘理性狂妄的天性’(康德語),給了不良的權利掌控者以’真理‘靠山。
回到中國的中、大學的政治課堂。我自己正是從當年老師嘴裏的那些辯證法所向披靡的例子開始懷疑那一套的,但於中國幾十年來的絕大部分學生,那種味如嚼蠟的政治課不過隻有背會考試的填分意義,此後的一生也未必會再想起。不過,也會有個別同學在外國遇到機會,用‘既黑又白’’既是又非‘’既願又否’這樣背負著對立統一深意的詞匯給自己弄點’高深‘塗層,或是為能在權威椅下的利益幫腔(不怪ta們,怪其教導者)。真誠相勸:請謹慎操起辯證的方法,盡管此功當地人(除了專門研究黑格爾、馬克思的學者)不甚了解,也許會被蒙住。但請記住,‘蒙得了一時蒙不了一世’這種諺語。你的辯證法盡管能讓你獲有無視事實、‘高高在上’的便捷,但它也能讓你與別人、與自己胡攪蠻纏起來。
上圖,兩年前我在法國南部的動物園抓拍到一隻水獺。這種動物此前我從未見過,但應該見過照片,所以當時一見就知道它是什麽。
若在信息極為有限的古代,從未見過也從未聽說過這種動物的民眾,某天在自家房前的村河裏突見遊過一隻水獺,他大概率的會以為自己親眼見到了鬼或魔…。從哲學層麵看,這是一種合理的人類認識的相對性。而如果你無知於'相對合理性'的所在高度,指著法國動物園裏的一隻水獺說,'說它是鬼也是對的',哈哈,您的腦袋在線嗎?
2025年4月5日
你混淆了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的辯證關係與人就此關係具體化出的辯證規律,即辯證法。
前者確是普遍的與客觀的,(這一點我在本文開始時就已談到,後又以道德經中的辯證觀做了對比),而後者,辯證法,在思考和運用時是受主觀控製的,如你所說的個人‘在現實中成本的選擇…’。。一種主觀性溫床的法則,雖然在學術上可以是響當當的一家之言,而於真實的人類生活實際,虛無化,應該是其比較適當的位置。
在誰也不可能是上帝的情況下,所謂‘上帝的視角’,以其‘大’,隻可在極抽象的層麵修己之用吧?(這或許正是道德經或德道經之名的由來?)
所謂辯證法,關注的是事物永遠存在兩個方麵,沒有絕對的壞或者好,這個概念表現了一種關係,是絕對的。
這與你的知識庫範疇並沒有關係,也與時間沒有關係。
你這裏的引用的論據其實也是與論點脫節的。
人們在現實中做選擇是基於成本,那麽就會對事物的某一個與自己的需求更有關聯的方麵重視,而忽視其對立麵。
但這種對立麵仍舊是存在的,對於上帝視角或者客觀角度是存在的。
你不能把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而有側重看作是另一個角度不存在,這是你虛無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