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旁的田陌

在這裏 我用自己的思索、
腳步和心情耕耘著一片田地…
原創文、圖(除注明外),
敬請尊重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化差異的屏障 -人與人之間的最遠距離

(2025-09-30 04:57:27) 下一個

我所在的小地方是發達的現代化國家。民主、平等、自由、人權,這些代表當今文明的標誌性理念,不僅是這個國家建構的基礎,也貫穿在法律與各種管理政策條規中。在這些大的方麵我讚賞、全麵認同,可毫不費力的融入。但具體的生活經常性的存在於‘結構’和大詞達不到之處,-在社會的毛細血管中存在著你先前無從知道的、從曆史中沉澱來的特性和原生的東西構成的文化,這裏突起的差異,有的可以用‘入鄉隨俗’調整自己去適應和接受,有的則不能。不能的部分即我以下要寫的‘屏障’。

 

從我們曾經的女鄰居說起。未與她見麵前我已得知她與我有共同的閱讀愛好,見麵時我就主動與她聊起自己喜愛和最近讀過的書。…其實我倆交流起來挺費勁的,因為她幾乎不會說英語,(而她是高校老師)-。或因有隨好奇而來的誠意- 她聽清我愛的作者名,-毛姆。我也很快明白了-她不讀毛姆,因為信仰不同-,那時我剛到此地,這話讓我吃驚不小,…,-這個不太好的開始其實已將我推到‘屏障’麵前。

幾年過去後,我基本已能用當地語言與人日常交流。比鄰而居的數年足以讓我與她之間至少算熟人,雖然她很少與我說話。

某個周日,離我們不遠的城市舉辦船節,當時我先生工作的公司就位於船演水域岸邊。那天,公司給雇員發家庭觀賞票,我先生得到他同事的贈卷,就請了女鄰一家同往,兩家各駕一車一起高高興興的去看船。

到了地方,我先生與鄰居先生去到看場後邊站著聊天。因為怕女鄰幹坐無趣,畢竟是我們邀請人家結伴而來我理應盡‘地主之誼’,我就自然的坐在她旁邊,想著不時相互會心一笑,時或評說幾句…。然而,接下來發生的竟完全超出了俺的理解力。

我在鄰居女士旁邊坐下時,她連頭也沒朝我這邊偏一下,眼睛始終直視前方,麵無表情。後來也始終保持著這個姿勢和這個表情,偶爾哄哄膝下小兒或與坐另一側十歲女兒聊兩句,她像是在表示她的另一側坐著一位與她’不認識‘、不相幹的人。

直到現在我都難以想象當時那種缺乏正常人性的怪異場麵:與你同來的熟人猶如陌生人一樣坐你旁邊,…。我於是與坐在不遠處常到我家來的我先生同事太太聊了幾句…,其間那位太太不時朝我的鄰居女士投去注意力,讓我突然想起,這對同事夫婦當然知道鄰女一家是隨我們來的,鄰居女士是要用對我無禮的方式給先生的同事們做個‘貴人’示範?

那時我居住此地已若幹年,已注意到有當地人很追求一種‘身份感’,但這種人全世界到處有,不是什麽‘特色文化’,而鄰居女士的這種追求到了極致以至赤裸裸的無禮,則是文化與習俗層麵的事情了。主要是,這位是學過教育學的師範教師,且當著年紀尚幼但已懂事的孩子的麵…。

對被我(們)視為淺薄、幼稚可笑,很掉體麵的行為,這位純當地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似乎有著完全相反的理解,做起來堅定且自然而然,-這是我當時的困惑。

多年後,我從媒體看到揭露本地當年亞洲殖民地時代的曆史文件片,和相關訪談節目…,方才明白,根源於殖民時代的殖民主意識習慣甚至綿延在不太久前的課堂裏。所以,不自覺地自視‘上人’對某類‘他種人’施以無禮,應該是在此地人難以消除的文化習慣。

 

鄰女那天的舉動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當地文化,首先就體現在鄰女的那一套在這邊兒,應該是大概率的,奏效的:

那事之後,目睹過女鄰無禮的那位太太和她的先生又一次來我家時,恰巧女鄰丈夫有事進來幾分鍾,同事夫婦將崇慕的眼光投向男鄰,感覺他倆的呼吸都屏住了。…。~

 

且,那位女鄰的‘高貴’式無禮,這些年來我從其他鄰裏那裏亦領教過。

 

原女鄰搬走後旁邊入住了新鄰一家,新女鄰(據說是心理醫生)初搬入的那段時間,時不時帶著孩子來我家敲門串門。有一次,她說丈夫二天出差外國,她一人下班後要接回孩子,做飯是個問題。我理解她在向我求助,就說會在明日提供主食‘炒麵’待晚餐時送去(她自買現成的配菜即可)。

那晚,我在約定的時間端著一大盆剛出鍋的西紅柿炒麵過去時,見餐桌後端坐一婦人。新鄰女說那是她的婆婆,我立刻微笑要與其打招呼,但是對方麵無表情(似乎眼皮也沒抬一下),她並沒有要答理我的意思。我不記得新女鄰說了受人之惠後應有的感謝之詞,…,隻記得,我幹幹的把麵盆放在了空無一物的餐桌上,又自顧自的幹說了幾聲‘謝謝’‘請吃好’之類,然後快步逃離了那場尷尬。

是不是因為我送去的‘主食晚餐’太簡單而過低於人家的期待?但是我之前就是這麽與新女鄰約的呀,況且我自己也很忙,接住她的暗示,適時為她們做出一鍋熱麵,從時間上說已在強己所難了。。。也許那位‘婆婆’有交往障礙症?果真如此倒是蠻可原諒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後來她過來照顧孫輩時,不僅偶爾街上見麵會與我互打招呼,假期來小住還和她老公一起來我家串門。如果事先約好的我必熱絡款待。

 

然而,新的問題來了。不認識不相幹的人坐在一起有啥好聊的?於是在有一次無趣的老話重談後,我先生說起我們回國時他眼見的中國的變化,這時那位‘婆婆’像是無法忍受了,說出帶著(我認為)種族偏見的關於China和Chinees的話。完全忽略聽話的人是誰。這倒也罷,更有,她每次無禮的說及完全輪不到她談的事情(具體內容在此略去)。

而這後一點的無禮似乎也是自視‘上人’的當地人對待‘我輩’相當普遍的態度。不止一次,有村人到我家故意造次(我的真實感受是受到侮辱)的說或‘問’我類似的話和問題,-侵入你的隱私權範圍無故施以騷擾,在我看來很過分的事那些人做起來毫無心理障礙。

最後一次就在不久前,斜對門老先生的後女伴,我與她比對其他村民更加不認識,她隨其先生預約來我家做客,我們如常拿出時間和預備好的東西款待,我施以所有的和善陪其閑聊,但當他們離開時,看到我家去年完工的院圍柵欄,老太太突然眼睛一翻對我說出了類似於鄰女婆婆及‘三兩村人’的無禮言語。

那是帶著極大的妒意才可能有的‘惡意’,好像有什麽讓這些人眼紅了。這是我從那些人的眼神看見的。雖然在此村居住多年,但我與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員在所有方麵沒有過半分交集,從無過節,嫉妒、'惡意'從何而來?

異邦文化的障礙+人品教養的隔膜,兩座大山橫亙在我與T們之間,我無法也不想費神去查證所有這一切的原因,我認為應該與村民們習慣於以己度人和不諳在全人類的範圍,包括尊嚴等等在內的所有各方麵,人人平等的道理嚴重相關。是對'身分感'的極致追求的、不自覺的'上人'意識,引出的嫉妒,然後是空虛鼓動出的參與欲,…。

 

前一段時間刷到過幾次‘箴言’式微信小視頻,說’認知低的人‘會把別人施來的好意理解成討好自己…’。後來,見‘魯豫與竇文濤對談’中將這類認知差距界定為‘人與人之間的最遠距離’。我的上述經曆告訴我,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你以潛意識裏平等的心態向對方出示好意或援手,而對方認為是你理應的討好行為,不僅如此,ta或許認為你因此還沾了ta的光。~

另有一次見一女士博主的視頻,說遇到別人拿捏時她會即地反擊,因為她不能容忍被當作‘二百五’。

’ 二百五‘一詞敲打到了我。顯然,上麵提及的先後女鄰,女鄰婆婆,和跑到我家對我語言‘造次‘的村鄰們,把我(們)都當‘二百五了’。

反擊?我的反擊是‘遠離’t們,所以不給t們再次的機會是我正在做的。

 

我以上敘述的事件是以避重就輕為原則從我的經曆中篩選出的,就是說我在此文濾掉了更‘…’的事。好在以上這些也足以為可供研究文化差異的素材做個初步小結。

 

寫此文有更大的希望。即,能為當地有識與有影響力之士在研究解決當下此地某類社會問題時,提供些許深層的線索。

 

上圖是2023年去法國Tours一帶小住後回程拍的路景。

照片上的景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角落,這讓我聯想到某位哲人的話(大意):我居住的任何地方都是我的故鄉。我想這句話應該加上這樣的前提:當且僅當我對人與人之間那段最遠的距離予以最充分的尊重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我認為,中國與歐洲曆史上雖都有等級製度,但兩者的實質是很不同的,甚至幾乎沒有可比性。這個問題我們或以後詳細探討。中國49年以後出現的新的等級觀念與傳統歐洲中世紀時的那種,應該是有相似性的。

‘地域歧視’在中國這種歧視最多表現在被’歧視者‘不在場的群聊中,當然這也很不好。而在正常交往的個體之間這種歧視並不存在,-我的經驗。

同類的地域歧視在這邊曾經也是有的。

問好。祝福中秋~~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身份等級在歐洲這種等級製度嚴格的社會裏可能比較常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簡愛》裏對女主心理的細膩描述。中國社會自從49年製度變革之後,把傳統社會的等級製度和生活模式攔腰切斷,舊的身份等級現象消失了但新身份等級又產生了,隻不過沒有那麽明顯。在中國更多地是反映地域歧視和語言歧視現象。讚同博主對這一歐洲大陸的身份等級現象進一步的研究,這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的鼓勵。也謝謝你細讀博文後的有思考的評語。你的‘“認知差距”導致的關係錯位’一句讓我笑出了聲~~,-聰明、犀利!
俺長著一副太憨厚的老實人模樣,所以有認知‘錯位”,和受新、老女鄰那樣的對待可能也不能全怪他們。~

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的更加,-天花板級的-,尊重我與‘主角們’之間的文化屏障,首先用‘遠離’讓t們知道這條屏障的存在。其次,我更願意把這道屏障看成是中性的,文化差異研究的材料。

謝謝你的博文鏈接,你的這篇博文我讀過的,也許當時沒顧上登陸留言。剛才又去讀了一遍,我認為文章對如何與人相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甫田好文,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人品問題”或“偶發事件”,而是深入反思其根源——從殖民文化遺存,到身份等級意識,再到“認知差距”導致的關係錯位,思考深刻。

不過“善意”被誤讀為“討好”,我會設立Boundaries, 遠離,因為不想讓自己以後再受到傷害。

這是我從我原來寫的《Boundaries》的書中得出的體會。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2503/9357.html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晃晃悠悠-Tidsoya' 的評論 : 前半句完全讚同,後半句:‘這個距離的理解歐洲人和我們不同’,我認為於此不可一概而論而將其概念化。而且,您很有可能在想象中誇大和扭曲了這個‘不同’。比如,在對我博文涉及事件的理解式重述中,您對誰願尊重此距離的解讀,完全是陰錯陽差的。

我很欣賞您能在我的博文後發出不同聲音。再次感謝。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晃晃悠悠-Tidsoya' 的評論 : 親愛的博友,仔細看了您的留言,感覺您是在自己想象力的導航下讀文的,-給文中您注意到的事例的所有關鍵詞設成了盲區,由此造成的錯位理解,有點兒讓我哭笑不得,也讓我這段回複寫起來挺難~。

有一點我認為多餘而在文中略去,在此專門為您補充:與原女鄰一家去看的船演,數年一次,是在當地挺有名的,我先生與鄰居先生商量好,知道他們想看才與他們同往的。其它,我不多囉嗦了,如果有時間和興趣,您重讀一遍博文相信即可釋然。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謝謝。立刻去看。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我理解,‘民’是那些大詞主導下的主流運作。‘融於一國的民’之所以容易,因為我們從根本上不以其為忤。我們可以在隱在‘民’的熙熙攘攘中做道德的自己。
而‘人’,應該就是社會的毛細血管中的那些由特定的曆史沉澱造成的國民性下的‘文化’了,這裏有我的博文談及的文化屏障。我認為,這個屏障不可能也無必要去尋求跨越,而是予以其最充分的尊重…。
真正所謂的文化在‘人’裏,它與我的背景文化教養相異的根源,是我感興趣的。

一二年應該能寫成一本書了。我會常去關注。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晃晃悠悠-Tidsoya' 的評論 : 完全沒問題,歡迎你的不同觀點。我現在正忙,晚上回複,請見諒。
晃晃悠悠-Tidsoya 回複 悄悄話 補充,就算是親密的好友或者親戚,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的理解歐洲人和我們不同
晃晃悠悠-Tidsoya 回複 悄悄話 看完你的文章,想分享一點我的感受,我也在歐洲,僅供參考,可以不接受我的觀點 !
你寫的這幾件事都是和鄰居間,我的看法是你行為上和鄰居走太近了,你的內心渴望和鄰居像熱絡的好朋友,你的內心受著我們中國文化裏的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的影響想和鄰居有親熱的關係,你的內心有遠在異鄉的孤寂而渴望一些熱絡的情感關係!而鄰居隻是因為房子買在了相鄰的位置而形成的關係,不是因為你們是合得來的朋友而形成的關係。你自己經常有錯位的行為和錯位的期待,比如你邀請鄰居去船會是因為他們是你的鄰居,而不是因為是聊得來的朋友,你自己之前已經清楚你們沒有共同話語,可是到達船會後卻又期待你的女鄰居像朋友一樣熱絡地和你聊天相處!其它事情也類似,超過了歐洲人鄰裏的度或者說人和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比如給鄰居你做的食物等等,鄰居遇見了開心地聊聊天,鄰裏之間也會有熱情相互幫助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你們就是非常好的親密的朋友或者親戚一樣來往!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這個https://daohuanblog.wordpress.com/2025/01/06/,應該能用。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這個問題很大——嗬嗬,希望我們的所指在同一頁。我以前的博文略談到了一些,但與這裡的問題角度不同:https://daohuanblog.wordpress.com/2025/01/06/%e3%80%8a%e8%80%81%e5%ad%90%e3%80%8b%e8%ab%87%ef%bc%9a%e5%8d%81%e4%b9%9d%ef%bc%8c%e3%80%8c%e6%ad%a4%e4%b8%89%e8%80%85%e4%bb%a5%e7%82%ba%e6%96%87%e4%b8%8d%e8%b6%b3%e3%80%8d2/。

落在你的博文這個具體情形裡,就是可以容易混同於一國的國民,卻不那麼容易混同於那一國的國人。其根本原因在於民與人的範疇不一致。那麼這兩個範疇的具體內容都有哪些?癥結何在?我正在寫一個係列,大概需要1-2年才能寫完,會涉及,但可能不會專對這個問題。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ary888' 的評論 : 謝謝marry博友的留評。你的留言中有一點我非常認同:就是人與人交往中的距離感。我認為起碼的禮貌就是用尊重對‘距離感’的保護,-這對任何人,無論任何信仰、或有無信仰是同一個道理。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歡迎dhyang博友的留言點評並問好。

“民與人的問題…”,說得好。期待你有相關博文。
到時我會去造訪、學習、討論。
Mary888 回複 悄悄話 即便是滿滿的善意,都有可能被誤解、被蔑視、被踐踏,我是從小就領受過的,不知出路在哪裏?後來信了耶穌,才知道人與人有距離的根源是人與神有距離,人人的罪性都隔絕了神的同在,人罪行大小的差別決定了神與人的距離長短,與神親密再無可能。不能與神與生命親密,當然就是與魔鬼與永死親密,人很可憐------

耶穌基督就是神成為人,為人解決神人隔絕問題的。神人同在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甚至消失。因為聖靈引領的人,就有真智慧、真理解、真包容,不僅能理解善意,甚至能包容明顯的惡意。

你的鄰居如此,但是他國家中應該有很良善的傳道人,甚至殉道士,你與這些人在一起,就是安居天堂的感覺:踏實平靜喜悅-----但前提是你能不猜疑、誤解他們。

耶穌信仰叫信徒多與外人交往,那些因為信耶穌而拒絕友誼的,是不讀的;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考量,因為非信徒沒有多少神的品性,太近了大概怕被傷到,然後把這種猜疑當現實,主動保持距離了。

傷人的從來不是遠距離的,都是近距離的,所以耶穌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但是要信徒愛仇敵,為逼迫自己的禱告,為咒詛自己的祝福。

罪人之間的關係,本質像刺蝟與刺蝟之間的關係,想親近但都有刺-----基督信仰叫人明白了還愛,其他的文化掩蓋這些事實,結果很多良善的受害很深,還不明就裏。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這篇觸及了民與人的問題。沒見有人深入討論過。我正在對這個問題抽絲剝繭中,很高興看到這個問題有人注意到。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lfie' 的評論 : 謝謝elfie網友留言和指教。
您說的很可能都是對的。不過你好像誤會了我的意思。本文內容完全與‘交友’‘和社交方式’等等的無關。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竹野' 的評論 : “樓主在德國?不是二百五,你的善意被他們認為是討好”。

是。原女鄰和新女鄰兩位應該主要是認為我在“討好”。後麵到我家來由妒意驅動的翻起大眼睛對我說‘造次’言語的幾位,估計就是二百五眼了~~。
謝謝竹野網友,給你的回複時我邊寫邊笑。

我不在德國。在一個比德國小得多的地方。~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lfie' 的評論 : 我在大學時與俄羅斯同學淺聊過,很友善的。不過從未進入過俄羅斯社會的毛細血管,恕不敢多言。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謝謝格利網友的鼓勵。 我寫的全部是我的親曆,而且,如文中所言,選材上是以避重就輕為原則的。很高興你感興趣於對文中所言問題的進一步探討。我一直認為這些材料是相當珍貴的社會學領域的文化比較的課題。因為隻有在做學術時人們能更直麵現實,按科學研究的原則說真話。
竹野 回複 悄悄話 樓主在德國?不是二百五,你的善意被他們認為是討好
elfie 回複 悄悄話 Another thing is about Russians. Russians are also very hard to befriend with, kinda of the people you described. I speak very good Russian but I found out they only are interested in knowing other Russians and/or people they already know well of. It's not easy to get into their social cycle. 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in Netherlands or Europe Jews are much easier to befriend with. Jewish people are more open to all kinds of people from outside.
elfie 回複 悄悄話 Dutch people are very direct and honest. Also compartmenized, meaning they are having close knit social circles. So it's not easy to befriend with them. Dutch people are nice but only practically friendly. One specific way to get to know Dutch people better is to ask for help and know some Dutch. They like to be helpful. So you should ask for help, but not offering help 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with Dutch people. They may seem blunt in the way they talk. It's just how they are. They are not hiding anything to be polite. So it's not that they are rude to you. You got to adapt to their ways of socializing.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細膩的心理分析和社會現象分析,如果真的存在這種情形,對於外來者或新人的態度以及高人一等的看法確實是一個問題。關注進一步的探討問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