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旁的田陌

在這裏 我用自己的思索、
腳步和心情耕耘著一片田地…
原創文、圖(除注明外),
敬請尊重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2024-10-16 06:02:59) 下一個

《人生的智慧》單以書名,不熟悉作者的人很可能會望文生義,以為此書是在傳授應對生活中各種艱難的手段與技能,而事實上,叔本華這裏所言'智慧'是指某種能獲得豐厚的精神生活的、源於先天條件的稟賦。擁有這種稟賦的人能超脫出由於人本能的意誌欲導致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之外,享有精神上永久和最深刻的快樂'。本自具足。

這些先天稟賦包括:聰慧、健康、精力、豐富的好奇心、審美才能、道德品性等等。

 

叔本華認為,心靈貧乏的人為達到目的也會使用智力作拚搏,但那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快樂,因為,若他達不到目的,人便跌入失敗的痛苦,而若目標實現則人會被無聊纏絞。就如同打牌,即便贏得牌局,快感也隻是一時的,曲終人散後留下的是無盡的無法填補的空虛。

叔本華認為,一個人獲有上述智慧不是由他的社會階層、錢財、職位高低所決定的。不過,盡管階層與物質不是衡量一個人具有智慧天賦的標準,在叔本華看來,有此天賦能力者,最好是有一筆合法獲得的錢財讓他無需為生存去巴結關係於任何人,  能有充分的閑暇去獨立不移的發展和從事自己的興趣、才能。這樣的人,每天早晨都可以由衷的說:‘我的一天又開始了’。由於他們不被利欲和目的所控,其所為會是對整個人類福祉的真正貢獻。(以上的表述很可能是出於叔本華自己的親身體驗)。

叔本華無論對快樂還是對痛苦的分析,不能不說確有其是,直到今日仍能被廣為認同絕非偶然。

 

然而,有豐富天賦潛質的幸運者畢竟是普羅眾生中的極少數,總體上,叔本華的哲學是以悲觀主義著稱的。在他看來,因為人生是由欲望與生存本能下的意誌所驅使的、為自己的存在和生長在社會上與其他意誌的一場場絞殺,這之中痛苦和不幸是大概率的,因為‘邪惡總能勝利’,‘愚昧是普遍的’, —-‘人生難免是殘酷的,人類是可憐的’。在《人生的智慧》的最後一章,叔本華以近於控訴的方式羅列了世人本質上的種種不堪。

 

也許是因為《人生的智慧》是普及讀本(或說通俗讀物),在書中叔本華對前述少數傑出者從善的智慧生活與普羅眾生中的貧乏低劣及其附屬品痛苦的闡述,兩者顯得界線分明且後者又偏於極端。

試想,如果社會從上到下是由品行惡劣,不擇手段,戴著君子麵具的小人充斥著,那所言的一小部分具有智慧的人,盡管可以潔身自好、可以不去參與爭奪,在那樣餓狼環伺的環境中哪裏又會有平安生存空間的保障呢?除非,這樣的人所具有的品質在社會上是潛在受到廣泛尊重的,而有此尊重之心,是因為至少大多數人心理上有類似的潛質,隻是,在大部分人或是潛質過於稀薄或是勇氣不夠,‘智慧的生活‘不可能、也不足以成為他們生命的主導。以上道理我認為托爾斯泰用他的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中的主人公做過很經典的詮釋:那個人不得不在人生的賽場上蠅營狗苟、向上拚搏,雖或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目的,但最後精疲力竭、在身體的劇烈疼痛中,在麵臨死亡時終獲了悟。這位伊裏奇的可憐之處,在於他心中能導致他幸福的‘智慧’不是沒有,而是在麵對生命盡頭時才被激活。

事實上,如叔本華在書中也說,他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由意誌所決定所賦予人的低級陰暗的一麵,我們往往要靠禁欲、讀書思考、禪定…等等,方可從意誌的管控中超脫出來。應該是從另一麵道出了真相。

還有,生存意誌真的可以被徹底否定掉嗎?想想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中的莫爾索,一個對一切都無所謂,甚至麵對死刑判決沒有求生的欲望、完全喪失了意誌的人。木然的被荒謬的現實推著走。如果他能夠在受到判決後在法律程序中據理抗爭一下,在那個充斥著偶然性的係統裏,扭轉局麵不是沒可能的。如是,不就是一次對尊重生命的伸張嗎?以這樣憑著生存意誌本能的抗爭,世界或許能一點點變好。

另外,我認為,至少在組織相對好的社會,意誌的欲望向超極端奔赴並非大多數人的情況,因為’知足常樂‘也是人類生存意誌的一部分。

 

叔本華的思想帶著很明顯的佛學的影響,(也許是考慮到受眾的緣故,書中他不止一次引用亞裏士多德和其他西方古人的言詞,卻沒有一次提到佛經或類似的)。比如他對人性惡劣的評估,讓人聯想到佛教所言人的貪嗔癡;他指出禪定是有助於人從中解脫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而他建立在同情心之上的道德觀又似乎站在儒家思想的影子裏,在這本書中他談到了中國人的道德核心‘仁義禮智信’,說明他對此有所研究。他對於人生的智慧的闡述很像是出於仁義禮智信中的’智‘的理解。不同在於,在儒家看來‘惻隱之心…’等等的先天稟賦是人皆有之的,(盡管需要後天的教育啟發),這注定了儒家對世界和人性的樂觀態度,叔本華則是把這種樂觀隻給予了少數有天分的人,剩下的整個世界被他留在了黑暗裏,這讓世界在整體上像是一麵有著寥寥星辰的夜幕。

 

這次讀這本書,特別注意到叔本華的一處犀利,即是他指出的'精神貧乏的人在人生沒了目標後的為無聊所苦‘。依我所見,這種無聊之人如果加之心靈閉塞或貪婪、無道德天資和教養,會以給他人造成麻煩和痛苦的方式來填充自己的空虛,順便撈取利益。或是反之,以撈取利益的目的損害他人順便填充自己的內在空虛。這樣看來,相較古典儒家,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是更貼近現實的,給人很切實的提醒,而非旨在教化。 

 

叔本華的思想影響、啟迪了他身後直至現代的一幹哲學家,尤其是藝術、文學家的創作。以西方文化背景,汲取、融進東方思想,叔本華應該是在通俗化方麵的拓荒者。那片開拓地經過後來者的辛勤耕耘,在現、當代早已成就了一片廣闊、豐沃的天然土壤,果實累累。

 

 

上圖,是去年我們出遊法國圖盧茲回程時我的隨手'車拍'。在接近法、比邊界的地方。

---

 

不久前見到菲兒'讀書寫感'的建議,很讚。但因一直很忙隻能在沒登錄的情況下瀏覽文城諸位的佳作。現在以讀叔本華一文將對菲兒建議的讚付諸於行動。

剛剛讀完今年文學諾獎獲主韓江的代表作《素食者》,這是一本少有的內容深刻、表達洗煉,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作品…。應菲兒的建議推薦書的話我推薦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說莊子是‘悲觀主義走向絕對和純粹…’是說他對於世事的認識和他的拒絕參與,有與叔本華相近,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是相對於他所在的基督教背景文化,或說從那個視角。就莊子本身來說,他的思想關注點,在個人的‘逍遙’、自由,(而非批判社會與人性的不可救藥),就此說來莊子無疑是積極的。

實際上當叔本華談到‘智慧者的不為世間煩惱所羈的人生’時也是積極的,也不屬於悲觀主義者。

老子的道‘無為而無不為’,確實如你所說,本質上是積極樂觀的。我想,關於老、莊我們之間在看法上應該是一致的。

謝謝朋友的討論,對我很有啟發。一旦有空我定會去造訪你鏈接給的博文。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well, 大陸教育一般認為老莊和佛教都是消極悲觀的。但他們是積極樂觀的,要把握(master)而且能夠把握那個終極、不能改變、最終不可知的人的存在的問題。老子講「無不為」之道,「逍遙遊」則本質上是人能達到的屬於人的終極自由的描述,而他們不講絕對自由——完全無意義的自相矛盾。所以蘇軾給莊子祠堂寫序,說莊子有助於孔子之道。錢穆寫莊子說,表麵冷淡、卻以熱心為之。又講莊子的卮言如水,永流不盡,使後人解渴。

老子講,「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即便貪嗔癡,也不是棄物,那就非常積極樂觀了,可參見拙文《貪嗔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9209/202311/8338.html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沈香好。謝謝你的謬讚。我這就去讀你的《素食者》書評,很好奇你的看法。

祝秋安!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謝謝朋友有思維深度的留評。‘悲觀主義者走向絕對和純粹,就成了旁觀主義者’一句引人思考:如此說來,莊子也即是走向絕對和純粹的悲觀主義式的旁觀主義者啦。不用去深山,—-大隱隱於市,~~哈哈,相信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可以的(當然戰爭狀態除外)。心死則神活呀。

‘道可道,半道出家,—-出叔本華這樣的哲學家’,說的好。

唔,我在文中說的‘知足常樂’是說出於生命意誌生存需要時的狀態(確實與‘旁觀主義者’暫時無關),與無情的意誌間廝殺比,我認為絕大多數人會更傾向於平穩而有希望的生活,這應該是大自然為維護自身平衡注入在人性中的節製意誌欲望的天然素質,
而極端欲望者在現實中是少數病態。我認為叔本華在這方麵的人性分析上雖也不無道理,但終究是走得有點兒遠。但也許正因如此才更具現實的告誡意義。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評論 : 是。相信這樣的事肯定有不少人有過親身體驗,蒙圈至痛切。所以說叔本華的此書是對人有著相當實際的告誡意義的。好久不見碧螺春,謝謝留評參與討論。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謝謝你的美評。 茶已備好~~

加繆‘局外人’中莫爾索的無意誌,也是我這次讀‘人生的智慧’時突然悟到的。我也曾寫過一篇對《局外人》的評論博文,那時也僅注意到了莫爾索身處環境的荒謬,不自覺的以‘正常’人的視角為莫本人的荒謬開脫。謝謝你提起真凡博友寫過《局外人》,一旦有空就會去造訪。

‘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對別人的看法也就不太會在乎‘ 沒錯,這也是叔本華的思想打動我的地方。不僅如此,他還說過’優質有稟賦者不社交‘,應該是給了所有讀過他的書的,不喜歡社交且享受孤獨者以莫大鼓舞。哈哈。

覺得是我應該抱歉發文這樣遲。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甫田好,好久不見!讚甫田好書評和對叔本華這本書有智慧的解析!有機會找來讀。我剛剛也發了讀《素食者》的心得。祝甫田秋安!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悲觀主義者之所以悲觀,是看到了盲目樂觀的樂觀主義者的盲點。但悲觀主義者走向絕對和純粹,就成了旁觀主義者。旁觀主義者是個不穩定的點,即便在深山,生活總會找上你:退縮就回到悲觀,向前就又成樂觀——如「心死則神活」所講,跟「知足常樂」沒半點兒關係。

絕對和純粹的東西,必定會變——道可道,非常道。半道出家——出叔本華這樣的哲學家。:)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複 悄悄話 這本書有一句話大意是人品好的人往往從自己出發 高看別人品質 低估人心之惡,因而在社交生活中顯得不聰明不世故而遭遇挫折。和中國古語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意思有相似之處。是一本常讀常新引人深思的書。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沙發!甫田真是用心讀書的人,感覺叔本華的書有點深奧,不太好讀呢,你洋洋灑灑就寫了這麽一篇深刻的評。“事實上,如叔本華在書中也說,他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由意誌所決定所賦予人的低級陰暗的一麵,我們往往要靠禁欲、讀書思考、禪定…等等,方可從意誌的管控中超脫出來。”,非常認同。

“想想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中的莫爾索,一個對一切都無所謂,甚至麵對死刑判決沒有求生的欲望、完全喪失了意誌的人。木然的被荒謬的現實推著走。如果他能夠在受到判決後在法律程序中據理抗爭一下,在那個充斥著偶然性的係統裏,扭轉局麵不是沒可能的。如是,不就是一次對尊重生命的伸張嗎?以這樣憑著生存意誌本能的抗爭,世界或許能一點點變好。”,博友真凡也提到了《局外人》的書,甫田的詮釋和理解很獨到。

叔本華書中關於”人的自身“ “身外之物” “ 別人的看法” 這三者自己緊密關聯的。有人說: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對別人的看法也就不太會在乎。有時候也想成為這樣的人,哈哈哈。

《素食者》聽說了,還沒來得及仔細讀呢,謝謝推薦!也謝謝甫田對活動的支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