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時期的“優雅”

(2015-12-21 08:56:14) 下一個

文革時期要“武”,不要“文”,更別說“優雅”了。此處所說的“優雅”,僅是一個小孩感受到的“美好”,那個時候得悄悄地藏在心裏,不能說出來,否則會給別人製造不少尷尬。

第一個優雅來自於我的小學副校長。他來自於遙遠的城市,常年住在村上的學校裏。記憶中,他一直是學校的主心骨,卻不知因何從來都是副校長。比起其他的老師來,他年紀較長,高挑清瘦,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其他老師都走“群眾路線”,退守到與大眾無異的防線後——大概能比較安全。對於小孩,這就是死板。而那個副校長,卻一直保有一種空靈氣息,很有派頭;他一直穿的一塵不染,甚至常穿一條白色的褲子,麵料有些“墜”,不像卡其布那樣僵硬。

一次我們在學校裏踢毽子玩,他也要踢一下。寬寬的褲腳飄起來,手臂舒展開,他綰著各種花式跳,翩翩起舞 ......

第二個優雅來自於一個同學家裏。他家的院門不常打開,門洞裏還經常蹲著一條獅子狗。那條獅子狗個頭不大,卻凶猛異常,會不給警告就咬人。小孩子們都寧願躲開那個院子。我跟著同學進去過幾次。他家的院子裏擺滿了各種花盆,種著修剪齊整的草木。房簷下排著好幾個大水缸,養著魚和小烏龜。他家裏還有滴水的假山和泡在水裏的各色石頭。一進入那個院子,高高的竹子和頭頂上的花廊以及窄窄的濕濕的青磚甬道就讓人安靜下來。那種感覺很奇妙。

他家能有那樣的院子得益於他的爺爺。他的爺爺從城裏退休回到老家,爸爸去城裏接班了。爺孫住在老家,村上管不著,城裏管不到。

第三個優雅來自於老張的大女兒。我以前寫的短文中提到過老張的小兒子和大兒子,他還有另外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是老大。老張的女兒長得非常好看,到青春綻放的年齡依然沒有像樣的衣服穿,幹淨整潔是她唯一能裝扮自己的。她的衣服,用村上人的話說就是“都洗絛”了;她的發辮每天都梳理的很好。我這樣的小社員是要經常參加要集體勞動的:掰豆子,拾棉花等等。老張的大女兒常被派來監管我們這些小孩。她很會講故事,總能把我們弄得高高興興的,服服帖帖的跟在後麵。

有一天,村上傳言她要被“換”親。老張家非常困難,兒子又多,娶親的壓力顯而易見。不久就舉行了“換親”。老張的大女兒沒有像通常女孩出嫁離家那樣哭。她坐在自行車的後座上,換了一身新衣服,紅色的圍巾半遮住她的臉......那個影子至今抹不掉。

後來,在學校看到一個拖著兩行鼻涕的高年級學生,非常的恨,因為他是老張女兒的小叔子。他家裏也是五六個兒子,一個女兒。後來這個人留級到我們班,因營養不良外觀上有一點毛病,人其實非常的聰明,也很自尊,隻是家裏窮,上不起初中而已。我那個時候鬆了一口氣,覺得他的哥哥也許都還是挺自尊的好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譚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農333' 的評論 :
1986年我國才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真正實現免費教育更要遲一些。
就文中所說那個期間,小學連書本費要一塊錢左右,初中要兩三塊錢。
“那時候人窮......"。農民窮是因為國家“統購統銷”,農民沒東西賣——東西都是集體的嘛,農民很少有現金來源。
以自己為例:作業本先用鉛筆寫正反麵,再用鋼筆做演草紙。
因貧困小學就失學的是有的。那個小叔子能念完小學,還再蹲了一級,挺不錯啦。
小人動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農333' 的評論 :

那時候人窮。對某些赤貧家庭來說鉛筆,橡皮,筆記本都是負擔。更別提小學畢業後要掙錢養家。
老農333 回複 悄悄話 那時上學是免費的,為什麽那個聰明的小叔子上不起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