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萬小時成功定律”真的成立嗎?

(2019-11-11 09:42:12) 下一個

1. 一萬小時定律真的成立嗎?

 

 
2008年,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超級暢銷書《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天才之所以光彩奪目,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久的努力。
 

?

 
多久呢?一萬小時。在任何領域,想從平凡素人變成頂尖專家,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不懈地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
 
比如說,一名學生從五歲開始學小提琴,起初每周練兩小時,九歲起每周練六小時,十二歲起每周練八小時,十四歲起每周練十六小時,二十歲起每周練三十多小時,二十來歲嶄露頭角時必然已經積累了一萬小時的訓練。
 
又比如比爾·蓋茨。他十三歲接觸電腦學習編程,七年後創建微軟時,已經進行了超過一萬小時的程序設計。
 
一般來說,如果每周花二十小時練習某種技藝,每年練習一千小時,堅持十年,而且假定這一萬個小時不是隨隨便便、潦潦草草,也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刻意訓練,你便可以成為專家。
 
一萬小時定律一出爐,便廣為流傳,因為它對渴望成功和渴望孩子們成功的普通人極有吸引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達到頂級水平,無他,隻要心無旁騖地砸一萬小時進去!
 
可惜的是,世界上的事情從來不是這麽簡單。一萬小時定律墨跡未幹,就有人提出質疑,戴維·伊普斯坦(David Epstein)的暢銷書《廣度:為什麽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伊普斯坦在《廣度》中指出,學習環境分“善意”(kind)和“惡意”(wicked)兩種。“善意”的環境裏規則清晰,反饋準確及時,比如下國際象棋,打高爾夫球,學樂器,“惡意”的環境則規則不清晰,信息不完全,學習者不能及時得到準確反饋,比如賭博、投資、創業、選擇職業。
 
在善意的學習環境中,一萬小時定律基本成立,因為每小時的練習都能帶來準確的反饋,讓你改進和打磨技藝。但在惡意的環境中,一小時一小時的練習和積累並沒有多大意義。
 
在我們一生遇到的學習環境中,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一門技藝等少數場景外,絕大部分是惡意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要解決什麽問題都不清楚,問題有極大的複雜性,埋頭花一萬小時不是關鍵。這時知識的深度固然重要,但光有深度是不夠的,還需要另一個維度:廣度。
 
2. 世界上唯一的一把錘子
 
《廣度》是一本比較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可以說是專才和通才——利弊的書。深度和廣度,專才和通才,並不是什麽驚世駭俗、驚天動地的課題,但《廣度》提出了好些以前沒聽過的見解,很有新意。
 
 
比如說,專家們經常對選舉結果、股市走向、國際形勢發展等複雜問題做出錯得離譜的預測,對此我們見怪不怪。預測本就是技術活,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早就說過,“預測是很難的,尤其是關於未來的那一種。”但奇怪的是,非專家在對類似複雜問題進行預測時,往往有比專家更好的表現。
 
2005年,某情報研究機構組織了一場預測比賽,參賽團隊要對“某歐盟成員國會在某個日期前退出歐盟嗎”、“日經指數能否在9500以上收盤”等棘手問題做出預測,結果由一群興趣廣泛但沒有特定背景的聰明的自願者組成的團隊,在長達四年的比賽中經常比專家組成的團隊預測得更準確。
 
伊普斯坦分析說,專家的弱點並不僅僅在於他們對專業外的領域缺乏了解;有時恰恰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投入太深,看問題才有了盲點。他們為了著書立說,愛建立整潔漂亮的理論體係,即使該體係跟複雜的現實略有出入也在所不惜;有一句諺語說,如果你手裏拿著一把錘子,眼前的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一輩子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專家,也有把自己的專業當成世界上唯一一把錘子的傾向。
 
比如說,心髒病學家習慣用支架治療胸痛,即使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也會條件反射地進行這項手術。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心髒病專家年會期間,心髒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有所降低。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心髒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進行那些效果可疑的手術。
 
當然伊普斯坦也不是要否認專家的專業技能。社會顯然需要專家,他們對自己領域的深入了解是寶貴的財富。但他在書中舉了大量例子,論證了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麵對異常複雜的問題時,因為思路開闊,因為擁有看似不相幹的知識來刺激自己的頭腦,通才往往比專才更有優勢。
 
3. 毅力有可能太多嗎?
 
《廣度》這本書內容駁雜,從商業、創新、教育等不同方麵論述了廣度與深度相比具有的優勢。但其中最有意思的可能還是跟教育和成長相關的那一部分。
 
 
前麵提到的對一萬小時定律的重新審視就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則涉及教育者們這些年裏眾口一詞地吹捧的“毅力”。
 
我們的教育強調毅力在成長中的巨大作用。201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暢銷書《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一書,更是把對毅力的崇拜推向了新的高度。
 

 
但伊普斯坦說,毅力雖是好東西,卻不能太多。永不言退,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並不總是一種美德。道理很簡單:世界上的技藝成千上萬,可以走的人生道路數也數不清,你怎麽知道自己選的這條路是對的呢?
 
《廣度》講了好幾個三番五次改變人生道路的名人故事,其中一個是梵高。梵高當畫家前做過牧師、書店職員、藝術品交易員、傳教士。他對每一份工作都很投入,卻總覺得這份工作不對勁。直到年近三十,他開始認真學習繪畫,才找到真愛。在短暫生命剩下的七年裏,他創作了那些我們熟悉的膾炙人口的不朽畫作。
 
如果梵高從事其他職業時更有毅力,堅持不懈,絕不改行,他便不會找到畫畫這項他真正熱愛、也真正拿手的事業。
 
而且這種彎彎曲曲的人生道路,這些放棄和退讓,並不一定是浪費時間,而是無意中拓寬了人生的廣度。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正如《廣度》一書從各方麵論證的,在麵對異常複雜的問題時,廣度可能比深度更有用。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將這種人生道路的走法稱為“將點連起來”。十多年前,他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時就說,很多以前以為不相幹的經曆,後來都顯示了它們的價值。比如大學退學後在校園閑逛時,他旁聽了一門書法課。這門課中學到的知識,在他多年後推出麥肯塔西電腦的用戶界麵時發揮了作用。
 
4. 適合自己,比搶先起跑更重要
 
對世界上99.99%的人來說,人生目的不是當小提琴家,也不是成為一名國際象棋大師,而是有一個健康快樂成功的人生。要實現這個目的,最要緊的不是通過一萬小時的練習獲取某種技能,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並不容易。開放的頭腦,寬廣的知識,隨時願意調整人生方向的心態,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比如伊普斯坦在書中提到的網球明星費德勒,少年時代就廣泛涉獵各種運動。從這些運動中得到的經驗,幫助他們找到了自己最愛的運動,而且使他們在從事該運動時達到了驚人的高度。
 
很多優秀的音樂家在自己擅長的樂器之外,也在早期接觸過大量其他樂器。這一方麵加深了他們對音樂和樂器的理解,另一方麵也讓他們在不斷的比較中最終確定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樂器。
 
對我們這些幼時並未在任何領域顯示驚人才華、人生道路完全開放的普通人來說,要探索的方向更多。即使我們因僥幸或無奈而確定了某個大致方向,在這個方向內也有很多空間,讓我們不斷探索和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就是不斷尋找跟自己的個性和才華更匹配的方向。
 
但這種探索直接挑戰了如今流行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比同齡人搶先一步的教育理念。
 
一個父母可能在孩子四歲時打算把他培養成一名鋼琴家,但在孩子十歲時發現他更愛小提琴;又或者你在20歲時想成為一名醫生,25歲時卻發現自己隻對研究人類學感興趣。
 
每一次改變方向,重新出發,都是放棄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先發優勢。每次開始一種新的探索,都是加入這個領域的先來者,成為他們當中的後進者。
 
如果你對起跑線的概念過於執著,你對這樣的探索可能會很不情願。
 
但比別人早起跑兩年並沒有什麽了不起;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優勢。
 
5. 多一點耐心,少幾分焦慮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注個人成長的人尤其是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經常感到無所適從。我們經常聽到各種相互矛盾的信息,永遠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前幾年還被奉為聖旨的理論,過幾年就如同敝履一樣被丟棄。
 
 
比如說,有一天我們聽說一萬小時定律是成功異類的不二法門,過幾天我們聽說這個定律已經被推翻;有一年我們聽說毅力可以將人生潛能釋放出來,第二年我們又被告知毅力過於強大也有它的危害。
 
這裏的教訓就是,一種理論即使聽起來有道理,也要自己仔細想一想,也要聽聽有沒有相反的說法。即使打算采用,也要稍稍打個折扣,不要走火入魔,用力過猛,把它當成人生唯一的真相。
 
而且,在相互矛盾的理論中,我寧願接受更符合自己個性和價值觀的那一套。
 
比如伊普斯坦在《廣度》中提出的理論。
 
專業人士當然令人尊敬,對社會貢獻也很大。我自己也是專業人士。獲得深度,在專業上獲得越來越高的成就,也曾經是生活最重要的目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了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很多,才對廣度有了更大興趣。
 
不管怎麽樣,一個閱曆豐富興趣廣泛的人,一定比一個隻對一個狹窄領域鑽研很深卻對其他東西都無感的人更有趣。
 
而伊普斯坦的書告訴我們,這樣的人不隻是有趣而已,而且在判斷力、創新力等方麵確實有優勢。
 
這也是為什麽我對《廣度》這本書比對《異類》和《堅毅》更喜歡。它讓熱衷於個人成長的人有了無窮無盡的努力目標,賦予了這些努力更多社會價值,而且也讓那些糾結於孩子是不是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多了一點耐心,少了幾分焦慮。
 
_____
 
 
 

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米婭為什麽離開了投資銀行?

 

怎樣做一個理直氣壯的矽穀生活家

 

物質過剩的時代,什麽東西才最珍貴?

 

 

 

——— 長按/掃描關注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一萬小時大致是五年時間,這麽長時間足可以讓你在領域裏或者所局限的環境裏裏成為第一流的”這個論斷太模糊,要證實或證偽都不容易。很顯然,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在自己的領域努力五年後並沒有成為第一流;當然你也可以把“第一流”的定義略作修改(Gladwell在他的書中所舉的第一流的例子都是些光彩奪目亮瞎眼的人物),或者說這五年裏這些人沒有進行“刻意的訓練”。



iced91030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I was going to say that.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一萬小時大致是五年時間,這麽長時間足可以讓你在領域裏或者所局限的環境裏裏成為第一流的。並不是說你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而是你環境裏第一流的,比如你公司裏你從事的領域。
這事情並不難證明。
霸天虎 回複 悄悄話 有感,我們一邊要求健康快樂,一邊要求勤奮刻苦。好像是矛盾的,看了你這篇文章,思路清晰了些,我們在教育下一代時,最終目標時希望下一代健康快樂,因為我們知道,再好的職業,再高的薪水,也不如健康快樂重要,但是我們又害怕自己孩子的生存能力,所以我們要求他們勤奮刻苦,這樣他們長大後有能力快樂。可是快樂時靠有能力的來的嘛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多謝推薦,我也會去看
7grizzly 回複 悄悄話 Great review! I think I'll read "Rang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