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超級暢銷書《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天才之所以光彩奪目,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久的努力。
?
多久呢?一萬小時。在任何領域,想從平凡素人變成頂尖專家,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不懈地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比如說,一名學生從五歲開始學小提琴,起初每周練兩小時,九歲起每周練六小時,十二歲起每周練八小時,十四歲起每周練十六小時,二十歲起每周練三十多小時,二十來歲嶄露頭角時必然已經積累了一萬小時的訓練。又比如比爾·蓋茨。他十三歲接觸電腦學習編程,七年後創建微軟時,已經進行了超過一萬小時的程序設計。一般來說,如果每周花二十小時練習某種技藝,每年練習一千小時,堅持十年,而且假定這一萬個小時不是隨隨便便、潦潦草草,也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刻意訓練,你便可以成為專家。一萬小時定律一出爐,便廣為流傳,因為它對渴望成功和渴望孩子們成功的普通人極有吸引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達到頂級水平,無他,隻要心無旁騖地砸一萬小時進去!可惜的是,世界上的事情從來不是這麽簡單。一萬小時定律墨跡未幹,就有人提出質疑,戴維·伊普斯坦(David Epstein)的暢銷書《廣度:為什麽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伊普斯坦在《廣度》中指出,學習環境分“善意”(kind)和“惡意”(wicked)兩種。“善意”的環境裏規則清晰,反饋準確及時,比如下國際象棋,打高爾夫球,學樂器,“惡意”的環境則規則不清晰,信息不完全,學習者不能及時得到準確反饋,比如賭博、投資、創業、選擇職業。在善意的學習環境中,一萬小時定律基本成立,因為每小時的練習都能帶來準確的反饋,讓你改進和打磨技藝。但在惡意的環境中,一小時一小時的練習和積累並沒有多大意義。在我們一生遇到的學習環境中,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一門技藝等少數場景外,絕大部分是惡意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要解決什麽問題都不清楚,問題有極大的複雜性,埋頭花一萬小時不是關鍵。這時知識的深度固然重要,但光有深度是不夠的,還需要另一個維度:廣度。2. 世界上唯一的一把錘子《廣度》是一本比較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可以說是專才和通才——利弊的書。深度和廣度,專才和通才,並不是什麽驚世駭俗、驚天動地的課題,但《廣度》提出了好些以前沒聽過的見解,很有新意。比如說,專家們經常對選舉結果、股市走向、國際形勢發展等複雜問題做出錯得離譜的預測,對此我們見怪不怪。預測本就是技術活,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早就說過,“預測是很難的,尤其是關於未來的那一種。”但奇怪的是,非專家在對類似複雜問題進行預測時,往往有比專家更好的表現。2005年,某情報研究機構組織了一場預測比賽,參賽團隊要對“某歐盟成員國會在某個日期前退出歐盟嗎”、“日經指數能否在9500以上收盤”等棘手問題做出預測,結果由一群興趣廣泛但沒有特定背景的聰明的自願者組成的團隊,在長達四年的比賽中經常比專家組成的團隊預測得更準確。伊普斯坦分析說,專家的弱點並不僅僅在於他們對專業外的領域缺乏了解;有時恰恰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投入太深,看問題才有了盲點。他們為了著書立說,愛建立整潔漂亮的理論體係,即使該體係跟複雜的現實略有出入也在所不惜;有一句諺語說,如果你手裏拿著一把錘子,眼前的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一輩子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專家,也有把自己的專業當成世界上唯一一把錘子的傾向。比如說,心髒病學家習慣用支架治療胸痛,即使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也會條件反射地進行這項手術。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心髒病專家年會期間,心髒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有所降低。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心髒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進行那些效果可疑的手術。當然伊普斯坦也不是要否認專家的專業技能。社會顯然需要專家,他們對自己領域的深入了解是寶貴的財富。但他在書中舉了大量例子,論證了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麵對異常複雜的問題時,因為思路開闊,因為擁有看似不相幹的知識來刺激自己的頭腦,通才往往比專才更有優勢。3. 毅力有可能太多嗎?《廣度》這本書內容駁雜,從商業、創新、教育等不同方麵論述了廣度與深度相比具有的優勢。但其中最有意思的可能還是跟教育和成長相關的那一部分。前麵提到的對一萬小時定律的重新審視就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則涉及教育者們這些年裏眾口一詞地吹捧的“毅力”。我們的教育強調毅力在成長中的巨大作用。201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暢銷書《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一書,更是把對毅力的崇拜推向了新的高度。
I was going to say that.
這事情並不難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