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將諷刺進行到底:少數族裔精英眼裏的“多元文化”

(2024-01-25 12:07:57) 下一個

一個非裔文學教授,講課時赫然將N-word(“黑鬼”)一詞寫在黑板上,引起白人女學生強烈抗議。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都不覺得受到冒犯,你為什麽要覺得?”女學生拿起書包憤然離去。

芒克教授不是第一次在種族問題上缺乏敏感。學校客氣地請他休個長假:或許他可以去波士頓看望家人,順便參加一個文學研討會?


電影《美國小說》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該片剛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也是我近年看過的電影中最好笑的一部。(警告:本文有大量劇透。)


學校倒不是故意給他添堵,但芒克對兩件事都不感冒。他過世的父親及兩個兄弟姐妹都是醫生,加上他這個哈佛博士,全家都是精英。但父親偏心芒克導致弟妹不滿,加上其他亂七八糟的原因,他的家庭不和睦。

另一方麵,他已經好久沒出新書。他的作品在學界口碑尚好,唯銷量不佳。他的最新手稿因不夠“黑”被退稿。作為作家,他頗為失意。


這兩件事——家庭悲喜劇和作家的事業危機——是故事的兩條線索。它們交錯糾葛,息息相關,但電影叫《美國小說》而不是《美國家庭》,所以家庭悲歡是背景,作家經曆是主線。


在文學研討會上,芒克遇到黑人女作家戈爾登。戈爾登雖接受精英教育,畢業後在出版界工作,卻致力於刻畫底層貧民生活,創作所謂粗糲的黑人文學。


她的小說《我們生活在貧民區》(We's Lives In Da Ghetto),全篇連標題都是錯別字和語法錯誤,明明是迎合主流出版界對黑人刻板印象的垃圾,卻成了洛陽紙貴、一騎絕塵的超級暢銷書,被吹捧為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研討會上,芒克的講座聽眾稀稀拉拉,她的講座卻擠得水泄不通。在書店,芒克的書被擺在犄角旮旯,還放錯書架,她的書卻擺在最搶眼的中心位置。


 

職場挫折和家庭危機,刺激了一向堅持最高藝術水準誓不向媚俗低頭的芒克。在一種既憤怒叛逆、又頑皮狡黠的如夢似幻的狀態中,他一氣嗬成地以逃犯口吻寫出一部叫《我的病理學》(My Pafology)的小說。


像戈爾登一樣,他也故意在標題中用錯別字,故事情節是遊手好閑的父親、幫派、暴力、毒品,誇張到狗屁不通的地步。然後他又給自己取了一個諷刺意味的筆名,進一步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和批判。


沒想到,書稿剛交給經紀人,立即被頂級出版社一把搶走。一位好萊塢導演也感興趣。玩笑越開越大,芒克被推進旋風中心,不知是否還能掌控局麵。


《美國小說》是一部關於多元化和少數族裔精英的電影。最近因哈佛校長辭職等原因,多元化又成熱點。其實在美國這樣的社會,多元化乃明智之舉。所謂白左願意反思種族歧視曆史,放棄一些優勢扶持弱勢群體,無論是出於正義感、人性的善良,還是為洗刷罪惡感,又或者是虛偽狡詐或簡單幼稚,都是有正麵意義的,這一點首先要肯定。


但其中遭批評的、犯眾怒的、不可理喻的做法,確實也不在少數。


我們華人對教育多元化最關心,但多元化在文藝界也是大趨勢。比如近年得奧斯卡獎的電影,從2017年的《月光男孩》到2023年的《瞬息全宇宙》,每一部都打有多元化的標記。


在白人男性仍高踞食物鏈頂端的今天,這些做法確實提高了少數群體的可見性,華人社區就很為一些由亞裔擔任主角或主創的電影歡呼雀躍。但也有質疑好萊塢是否為身份政治犧牲了藝術性。


《美國小說》描摹的是多元化中的一個細節,就是主流文化預設立場,比如認為黑人文學就該包含貧困、單親、凶殺、匪幫、大金鏈子、說唱音樂等元素,然後按圖索驥。


這樣他們既可省事偷懶,又滿足觀眾讀者對黑人文化的期待,可謂事半功倍,一舉兩得。至於這是否真的挖掘了人才,是否妖魔化少數族裔,是否加深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他們並不在意。

這也是一種獵奇心理,到底還是沒有把少數族裔當成跟自己一樣的立體的人。少數族裔精英看穿了這點,當然不高興。


少數族裔精英作為一種珍稀動物,是一個值得用放大鏡研究的複雜群體。他們歡迎多元化,又希望沒人注意自己膚色,憑本事置身主流跟其他族裔平起平坐。他們愛說“我從不想種族這回事,”又一刻也忘不掉自己的種族身份及祖先遭受的壓迫。而且精英也是人,也劈裏啪啦打著小算盤。既有情懷,也為家庭著想,名利所累。


在寫作荒誕小說捉弄出版界前,芒克在職場是一個黑皮白心的人,換了華人就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但他一回家,我們馬上看到他的社區和家庭對膚色都特別在意。他帶女友回家,母親第一句話是“我很高興你不是個白人,”女友回答“我也是。”幾個兄弟姐妹聽說父親在世時曾與白人女性出軌,第一反應是:“有多白?”

當然電影中最好玩的,還是對學術界、出版業的愚蠢膚淺的諷刺。


為了符合自己的逃犯身份,芒克收起書卷氣,故意用沒受過教育的黑人口音說話。


編輯評委對芒克的書激情澎湃地真誠讚美,“是時候讓大家聽到黑人的聲音了!”差一點被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


跟好萊塢製片人會麵,忽聽街上警笛。芒克以為母親出了醫療狀況,拔腿就跑,卻歪打正著,讓製片人認定他是貨真價實的逃犯,幾百萬美元合約馬上搞定。


看到出版商入戲太深,芒克將書名從本來就很生猛的My Pafology改成直接爆粗口的F**k。出版商的反應?愕然幾秒後,欣然接受!


我也喜歡電影的結局。很多電影開始不錯,但收不了場,好像怎麽結束都會讓人失望。這部片子巧妙地避免了這個問題,既把諷刺幽默進行到底,又留下討論的餘地。


推薦這部影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才發現文章中居然沒有給出電影的原名American Fiction。想加上去一時加不了,因為文章在城頭。電影的名字確實是雙關語,可以理解成美國的虛幻劇之類的。

是的,黑人和華人沒有什麽不同,有聰明的和不那麽聰明的,也都會勾心鬥角,為了事業成功拚殺,打各種小算盤。不同種族互相接觸,或者退一步看一些文學作品,是消除種族歧視、解決種族衝突的最有效的辦法。

回複 'baladirk' 的評論 :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因為工作關係,接觸過許多黑人。有 African American, 有從海地,牙買加以及非洲來的。他們都很聰明,也有華人之間的內鬥和勾心鬥角。人的智力與種族無關,而與文化有關,就看你怎麽利用自己的智力。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如果將電影名字 \"American Novel\" 理解成“美國新奇”,或許可以更切劇情。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種族性別興趣的矛盾都是推出來掩蓋真正的矛盾,階級矛盾的。黑人上層是強過黃人上層太多的。黑人中層其實也不差。黑人下層顯得多,也是因為黃人幾十億的下層在亞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