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版《三體》第一季近日上線,評論兩極分化。有人說拍得好,也有人搞出吐槽大全,說是一個巨大失敗。
到底是不是巨大失敗?有多失敗?讓我們來看一看。
《三體》是這些年讀過的最好看的小說之一,甚至“之一”都可以去掉。劉慈欣擁有世界頂級科幻大腦,能源源不斷地想出耳目一新的好點子,以此為基礎搭建宏大奇幻的世界觀架構。從太陽天線到宇宙閃爍,從古箏行動到智子,從水滴到光粒,從曲率飛行到黑域到二向箔,各種匪夷所思的想法瘋狂噴湧,讓人目不暇接。和他一比,其他科幻大師在創造力上似乎都有點相形見絀。
但《三體》也有嚴重缺陷。有人不喜歡裏麵的黑暗森林理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或指責劉慈欣是迷戀大政府、大計劃的狂人。這些我倒覺得沒什麽,因為都是情節的需要。即使真的反映了作者本人價值觀我也無所謂。我感興趣的不是母雞,而是這隻母雞下的蛋。
真正的缺陷,是相對於他的奇思妙想,劉慈欣的寫作水平不給力。他的文字沒有風格可言,人物塑造很差勁。一般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豐滿的人物,情節為人物服務。但《三體》中情節遠遠置身於人物之上,人物隻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棋子。
《三體》讀者都清楚這個缺陷,但他們不在乎。因為小說的想法實在太好,情節實在太過癮。但拍電視劇時這個問題就比較難繞過去。看電視劇比讀小說門檻低,觀眾不一定是硬核科技迷。而且電視劇是由人演的,一個個角色必須立在觀眾麵前,他們要有生活細節,相互之間要說話,不能隻是一個紙上的名字,而原著中沒有什麽優質素材可供電視劇使用。
所以,網飛版《三體》索性拋開原著,自己重新設計了一套人物。原著是以中國科學家為主,多國協作,多人參與,一起應對外星威脅。網飛將其簡化成韋德團隊和牛津五位同學的小圈子奮力拯救人類。
這個做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對人物的國籍和膚色都有很多人吐糟。中國人抱怨這是“洗白”,美國人抱怨劇作者大搞多元化政治正確。從這些抱怨來自不同角度,就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的棘手問題。我認為網飛做得恰到好處。
作為麵對國際觀眾的電視劇,一定程度地弱化其中國地域屬性是意料之中的。網飛將這些人的基地設置在牛津,而不是美國或中國,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在膚色上,除了葉文潔理所當然地不能改變國籍外,網飛保留了程心這個角色的華裔身份,讓她化身為來自中國湖北,繞道新西蘭來英國的物理學家。還保留了史強,隻是給他取了一個英文名字Clarence Shi,講著英國口音的英文,人家跟他談孫子兵法他還翻白眼說,“我不知道,我來自曼徹斯特。”
其他人物就是全球各族人民大團結了。汪淼變成了一個拿簽證在英國工作的墨西哥女性,雲天明變成了白人小夥兒,羅輯是一個黑人物理學家,還出現一個印度帥哥,應該會化身為章北海和關一帆。
我覺得這都沒什麽不好。羅輯或雲天明是什麽膚色對故事沒有任何影響,讓觀眾容易接受感到親近更重要。白人黑人,印度人中國人,齊齊登場,是為了籠絡盡可能多的觀眾。退一步說,即使網飛真的是居心叵測大搞政治正確,也不是什麽十惡不赦的罪行。屏幕上的英雄人物有各種族裔,讓各族裔的小孩都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怎麽說都不是壞事。
除了改變人物膚色外,電視劇對角色也做了一些整合。《三體》小說中人物眾多,有的出現幾次以後就沒頭沒腦地消失了。電視劇中人物少一些,這也可以說是糾正原著的一個缺點。我最讚賞的是將韋德變成主角。韋德在原著中隻出現了幾次,但極端理智,心狠手辣,給人印象深刻。現在他變成率領人類最堅定地跟三體作戰的人,身兼數職,人格稍微比小說中健全一點,也就省略了好些不鹹不淡的人物。
因為人數少,又主要局限在牛津這一群人中,就有可能比較深入地表現人物關係,放大他們之間的衝突和化學反應。比如程心和雲天明兩個人物,網飛的塑造就遠比原著立體。尤其是Will(雲天明)的最後時光拍得很動人。他想象中的自己孤獨地坐在程心為他疊的紙船上,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孤獨地漂泊的場景,讓人想到他將來的命運,非常揪心。當程心的男朋友吃醋,說“你愛過他”時,程心糾正說“我愛他”,將“愛”這個詞從過去時改成現在時,堅稱他還活著,也是原著中沒有的精彩對話。
當然這種小圈子寫法的一個缺點就是丟失了一部分原著那種恢宏壯闊,有點小家子氣。奧本海默不過是造一個原子彈而已,劇中人物有頭有臉的物理學家就多得手指頭數不過來。《三體》中要做的,是花四百年的時間來打敗地球入侵者。縱使這些人都身懷絕技,三頭六臂,也要多幾個人才好。而且這樣一改,沒有了原作中主要人物在浩渺世界中孤獨自處的感覺。拯救人類的大任,成了一個小圈子的事。
其實也可以好幾條線索平行發展,有時相交,格局會顯得更大。感覺網飛是偷懶走了捷徑。但這是對電視劇高標準,嚴要求。因為原著本身在塑造人物上並不精彩,網飛的電視劇與其相比在人物塑造上並不遜色,反而有改進。
至於演員的選擇和表演,當然有改進空間。總的來說就是太年輕漂亮了一點,尤其是女汪淼和印度帥哥,不很符合我對這些角色的想象。
但網飛雖然對人物大刀闊斧地改編,卻保留了中心情節的精髓。第一季的八集中,前五集覆蓋小說第一部,後三集主要是小說第二部的內容,我也認為是個正確的決定。跟小說後兩部中梯級上升的宏大場麵和大開大合的想象相比,第一部相對來說是拖遝冗長沉悶的。加上文筆又差,我有好幾個朋友就是因為第一本讀不完,因而不能享受後兩本的精彩。
結果就是,電視劇以一種緊湊明快的節奏,展現了原著中最精華的內容,沒有拖拖遝遝地灌水。基調也平實,沒有過分煽情(好吧,稍微煽了一點,比如葉文潔麵對最後一個落日,比如雲天明的最後時光,但點到為止,不算過分)。對原著技術細節的處理也算得體,注意了商業製作和硬核科幻的平衡。電視劇本來就應該借助視聽衝擊,而不是用演算和公式,填鴨般給觀眾講課。場景切換節奏拿捏也都很熟練。
網上對《三體》的評論之所以兩極分化,主要是因為政治。《三體》本是一部科幻作品,不小心卷入意識形態之爭,西方人拍《三體》,又一次把它架在政治的爐火上炙烤。有很多影評都出自這些因素。所以有必要借用葉文潔的句式:別看評分!別看評分!別看評分!用自己的頭腦來看。
我對原著以及改編中的政治因素都不感興趣,也沒看過其他版本的電視劇,隻談《三體》這部小說以及網飛的改編。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是有很大挑戰性的。網飛的版本雖然還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在科幻上忠實於原著,在人物上大膽創新,加入人文情懷,糾正原著中的重大缺陷(比如謝天謝地砍掉了《三體》小說中最讓人起雞皮疙瘩的一段,即羅輯對完美女朋友的想象),已經可以算是成功之作。
回複 'cng' 的評論 :
回複 '最西邊的島上' 的評論 :
回複 '靈溪問禪' 的評論 :
我讀過很喜歡三體小說。看了Netflix 電視劇頭3集,覺得開始那一段不是在講政治,是在回顧曆史。我看的時候也是捂了眼睛的,但不給出這一段真實的曆史,就解釋不了為什麽葉文潔會和外星人聯係。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93-200508004.pdf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回複 'Randy Ann' 的評論 :
Benedict Wong 是不是跟“年輕漂亮”正好相反?
不知道 Netflix 怎麽就喜歡他這模樣,《馬可 波羅》電視劇裏也有他,演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