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尋找治療抑鬱症的靈丹妙藥

(2019-06-07 08:36:52) 下一個

1. 精神疾病,現代社會的詛咒

 

現代社會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很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七十億人中約有三億抑鬱症患者。在美國,抑鬱症的發病率高達20%。也就是說,五分之一的人會在一生的某個時候患上抑鬱症。

 

但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是個難題。自從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創立精神病學,對精神疾病的研究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取得的進步卻非常有限。時至今日,我們對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具體原理幾乎還是一無所知;學界對精神疾病有一些理論,但都存在嚴重缺陷。有些曾經以為正確的對精神疾病的解釋和療法,後來都被曆史否認;現在市場上流行的藥物可以對症狀有所控製,卻不能將疾病治愈。甚至到底有多少種精神疾病,精神病學家也張口結舌答不上來。抑鬱症、焦慮症、成癮的分類多半是為了給醫療保險界提供方便,背後並沒有多少科學根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一種藥物有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潛力,能讓我們對精神疾病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同時卻是臭名昭著、令人談虎色變的毒品,是不是應該對它加以研究呢?

 

Michael Pollan(邁克波倫)認為應該。探索這種潛力,也是他的新書《如何改變你的頭腦:關於意識、死亡、成癮、抑鬱和超越的迷幻新科學》的一個主要目的。

 

 

 

 

2. Michael Pollan其人

 

波倫是著名作家。他的書寫得好,但我之所以愛讀他的書,也要歸功於它們的題材。下麵是他寫的幾本書的名字:

 

-《植物的欲望》

-《雜食動物的困境》

-《保衛食物:食者的宣言》

-《煮熟:一部轉化的自然曆史》

 

 

請細看它們有什麽共同之處(答案見幾行之後)。

 

 

為了寫書,波倫也是蠻拚的。他采過蘑菇,製作過食鹽,親手獵殺過野豬。這一次他的新書還是關於吃,但吃的東西卻不算食物,而是讓人產生幻覺和意識擴張的迷幻藥。而且他再次超越自己,親自嚐試了屬於毒品的的違禁藥。不出所料,讀者對他這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頗為讚賞。《如何改變你的頭腦》一出版又成為超級暢銷書,人人都想一睹為快。

 

 

3. 迷幻藥的極簡黑曆史

 

用平和的口吻談論迷幻藥,有些驚世駭俗。《如何改變你的頭腦》中主要提到兩種迷幻藥,一種是大名鼎鼎的LSD,另一種是迷幻蘑菇。LSD是瑞士製藥科學家霍夫曼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發現的,至於迷幻蘑菇,曆史上早有古人在野外采摘和嚐試的記載。

 

因為迷幻藥改變意識的奇特功效,情報機構和科學家都對它進行過研究。到了六十年代,因為英國作家赫胥黎等名人的推崇,因為一些相信它能造福人類的好事者過於熱心的推廣,也因為當時獨特的社會環境,迷幻藥走出科學家的實驗室,以風卷殘雲、摧枯拉朽之勢落入一幫叛逆的年輕人手中,成了以嬉皮士、愛之夏、反戰遊行為標誌的反傳統運動的一部分。

 

但這些無所事事、披頭散發的年輕人鬧得太凶了,迷幻藥成了道德淪喪的代名詞。管理這個國家的成年人忍無可忍,一紙法令,迷幻藥被宣布為一無是處的違禁藥。

 

迷幻藥物有創造宗教體驗的功效,也可能有醫學用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則主要用它來娛樂。迷幻藥物肯定是有爭議的。任何為迷幻藥翻案的企圖,都有可能是打開潘多拉的盒子,造成某些人眼裏不可逆轉的墮落。但現代社會有太多人承受精神疾病帶來的痛苦。如果有一種方法可能為他們減輕痛苦,不去探討也是一種浪費。

 

 

4. 迷幻藥到底可以做些什麽?

 

那麽,致幻藥物到底對我們的頭腦幹了些什麽呢?它為什麽有上麵提到的功效呢?近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它的潛力來自於它可以突破自我意識的邊界。

 

人是一種有自我意識的動物,也就是說我們能把自己和環境以及其他個體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想過這些問題:我是什麽?我為什麽不是別人?

 

自我意識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使人形成了豐富的感情世界,促進了人的意誌的發展,也是道德形成的必要條件。但自我意識也讓人付出了代價。而最大的代價,就是永遠無法擺脫的孤獨感。

 

人類一直在試圖擺脫孤獨感。宗教,冥想,修行,目的都是打破自我邊界,讓自己與一個更大的存在合二為一。一個人與周圍聯係越緊密,就越容易幸福。感覺自己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但苦修、冥想都費時費力。相比之下,服用迷幻藥是一條捷徑。躺在沙發上吞雲吐霧,自我邊界就漸漸消融,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吸食迷幻藥都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信眾們感受到的心醉神迷、失魂落魄的經曆,其實很可能是一種藥物體驗。

 

 

5. 怎麽做到這一點的?

 

跟六十年代的科學家相比,今天的科學家在研究迷幻藥上更有優勢,因為現在有了MRI等腦成像技術,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有長足進步。

 

腦神經科學家曾經以為,隻有當人集中注意力從事某項活動時,腦子才活躍起來。但1990年代以後,科學家意識到,人腦的有些部位,在人看起來無所事事、徘徊漫遊、白日做夢的時候反而更活躍,比如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默認模式網絡的功能是“元認知”(metacognitive,即對認知過程的認知),比如自我反思、想象別人的心理狀態、回顧過去或擔心未來等。默認模式網絡將接受到的新信息與我們的過去和未來聯係起來,編織成一個連貫的、前後一致的關於自我的故事。

 

默認模式網絡,可能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自我”這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在頭腦中的物質體現。而科學家已經觀察到,使用迷幻藥物時流向默認模式網絡的血液量減少,即這個區域的活動受到了抑製。冥想、節食、瀕死經曆也被觀察到有同樣的功效。

 

當默認模式網絡安靜下來時,就像一個暴君暫時退位,大腦中更古老、更原始的功能占了上風。心靈變得更像孩子,對個性的感覺更模糊,敬畏和驚奇的能力變得前所未有地強大。這種心靈的鬆弛,自我防禦的放鬆,就是很多人希望通過迷幻藥達到的功效。

 

 

6. 改變思維習慣

 

抑鬱症、成癮、焦慮等精神疾病,都是本來富有彈性的健康的大腦形成了一些頑固的、有害的思維習慣與這些思維習慣相關的神經回路被一再使用、強化,以後再被使用的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擺脫它們就越來越難。正如一麵山坡已經被水衝出一些溝槽,以後有水從山坡上流下時,便更可能進入這些溝槽,腦子的運作於是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病態模式。現在流行的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以改變這些思維習慣為宗旨,讓病人在治療師的指導下看清自己習以為常的想法的謬誤,並理性地反駁它們。

 

雖然認知行為療法被證明有些效果,但可以想象,時刻警惕頭腦中冒出來的有害的、錯誤的想法,把它們扼殺在搖籃之中,通過這樣的練習來改變思維習慣,是多麽艱巨的任務,經常會像西西弗斯好不容易把石頭推上山,石頭又嘩啦滾下來一樣讓人沮喪。

 

而大腦成像表明,服用迷幻藥物讓默認模式網絡變得安靜時,大腦會形成新的聯係,之前沒有交流過的神經元之間會突然爆發新的對話。科學家相信這是在大腦中形成新見解的大好時機,這種體驗對打破固有的有害的思維習慣可能有幫助。

 

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當像Prozac這樣的藥物失敗時,服用迷幻藥可以緩解抑鬱症。迷幻藥還可以幫助酗酒者和吸煙者打破終身的習慣,幫助癌症患者處理他們麵對死亡的困惑。而且,由於好幾種常見的精神疾病都對迷幻藥有類似的反應,科學家們也認為對迷幻藥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對精神疾病形成更深刻的了解,甚至形成一種統一的精神疾病理論。

 

 

7. 二十一世紀的糖尿病?

 

但由於迷幻藥是違禁藥物,對它們的研究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所取得的結果也都是初步的,沒有形成廣泛的共識和定論。在《怎樣改變你的頭腦》中,波倫預言對迷幻藥的研究將經曆一場複興,下麵幾十年將會迎來迷幻新科學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的局麵。這些科學成果,可能可以為抑鬱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精神病學在過去一百多年裏確實是屢戰屢敗。之所以如此,除了人腦極其複雜,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之外,也因為精神疾病是生理因素和行為方式相互作用的結果。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如此,但精神疾病與行為的關係,比糖尿病與行為的關係更糾纏不清,更剪不斷,理還亂。

 

因為這個原因,僅憑藥物是很難治愈精神疾病的。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套用一個俗氣的說法,必須是一個係統工程。化學物質不平衡導致抑鬱症的流行說法已經遭到質疑。即使這種說法正確,稍有好奇心的人也會問,這種不平衡狀態是怎麽形成的,於是又回到了先天傾向、生活環境、個人際遇、性格特點這些複雜的因素。

 

但對藥物的研究還是治療抑鬱症的重要一環。即使這些藥物不能治愈抑鬱症,隻能減輕症狀,也價值非凡,就像胰島素並不能治愈糖尿病,卻能將血糖控製在正常範圍一樣。

 

所以,波倫在《怎樣改變你的頭腦》中預言的前景還是令人興奮的。這可能也是波倫讓我一本又一本地讀他的書的原因。雖然他是一個以嚴肅、認真和理性取勝的作者,他的書總給人一種樂觀的希望。

 

 

——— 長按/掃描關注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swmpsp 回複 悄悄話 精神疾病很難判斷,有時與正常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到底什麽情況下需要吃藥隻能聽醫生的,而庸醫卻想多買些藥物給患者。
niersi 回複 悄悄話 這個高風險。我遇到過一個二代華裔年輕人。她有個identical twin sister. 這個sister 因為亂用藥物。好像是青春叛逆期吸了大麻,造成精神疾病。醫生說是藥物 activate 某種gene。現在這個女孩子,連一點酒都不敢喝。怕這個基因被激活。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結論是LSD不會上癮。

有的藥可以治愈疾病,治愈以後就停下來;有的藥必須一直不停地服用(maintenance drug)。

但即使一種疾病被治愈,也沒有誰敢保證終生不會再犯。精神疾病屬於複發率很高的疾病。

再犯時或許會對以前使用過的藥物產生一定的抗藥性。但即使如此,第一次能治好也功德無量啊。

回複 'silverbug' 的評論 :

很有趣的書和文章,但問題是如果吃上癮了怎麽辦。

吃一次有效就會有第二次,吃第二次有效還會有第三次。沒有一種藥物可以讓你吃上一次就受益終身的吧?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離治好病還差得遠呢,是不是用漫灌的方法,是不是能治好,會不會有副作用,是否會有副作用,還沒有人敢說呢。

回複 'Ailong1' 的評論 :

我不太讚同這種方法。無控製的漫灌,更們可能是治好一個,傷害無數。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喜歡讀就好 :-)。

回複 '唱唱唱' 的評論 :

非常精彩的文章。一直是你的忠實讀者。謝謝嘔心瀝血的寫作。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很有趣的書和文章,但問題是如果吃上癮了怎麽辦。

吃一次有效就會有第二次,吃第二次有效還會有第三次。沒有一種藥物可以讓你吃上一次就受益終身的吧?
Ailong1 回複 悄悄話 我不太讚同這種方法。無控製的漫灌,更們可能是治好一個,傷害無數。
唱唱唱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精彩的文章。一直是你的忠實讀者。謝謝嘔心瀝血的寫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