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社交媒體和自戀

(2015-08-16 14:27:20) 下一個

自戀(narcissism)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古代有個叫Narcissus的美少年,不小心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每天守在水邊,情思綿綿、深情款款地凝視水中的麵容,柔腸百轉,千呼萬喚,卻求而不得,漸漸因思念而消瘦、憔悴、凋零,最後變成了一朵水仙花。後人給他這種自我陶醉、顧影自憐的行為取了個名字,叫自戀情結(narcissism)。

但水仙花王子雖然是自戀的鼻祖,是開曆史先河的一代風流人物,他的自戀行為跟後來者一比卻是小巫見大巫,早就被青出於藍的後來者長江後浪推前浪地拍死在沙灘之上。當年的他為了欣賞自己的美貌,隻能長途跋涉到小溪邊,盯著水中若隱若現的倒影,一陣微風,一片細雨,就可以擾亂他的沉思和夢想;他做夢也想不到,後來的人自我陶醉起來是多麽駕輕就熟,多麽易如反掌,他們自我陶醉的行為又是怎樣地無時不在,無孔不入。今天的社會中不僅到處是玻璃、鏡子和其他光可鑒人的物品,讓我們一回頭,一轉身,就可以欣賞自己英俊迷人的麵容,嫋娜挺拔的身影,又有照相機、攝像機等設備來記載我們最酷最美的瞬間,最近更出現了博客、臉書、推特、Instagram、微信等社交媒體,為我們展現自己、吸引羨慕的眼光提供了更多方便。

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以前朋友要交換信息,互通有無,隻能靠寫信、打電話、中間人傳話,耗時耗力,效率低下。現在有點什麽新動向,在臉書微信上貼張照片,全世界的朋友馬上都知道了。而朋友們對這一新動向有何感想,也可以瞬間反饋。因此,要說促進交流,社交媒體確實威力無比,功不可沒。但社交媒體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很多人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這是不是社交媒體創始者的本意很難說,對很多人來說卻比交流還重要。

有一天,我在上班的路上聽到一則小新聞,大意是現在自己開車的年輕人比以前大幅減少,其中原因很多,有油價上升、年輕人手頭緊買不起車、網絡讓大家都變成宅男宅女等。然後有個被采訪的年輕人又加了一句:現在不再花很多時間和朋友在外麵瞎逛。如果真要出去,也挑一個值得的地方,就是說可以拍張像樣的照片放在臉書上。聽一聽,這可是他們自己說的。和朋友出去玩,不是為了和朋友相處的快樂,而是為了積累炫耀的資本。那麽,那麽多人樂此不疲地在臉書上更新近況,事無巨細地報道自己的行蹤,是不是也出於這個目的?

還有一段在網上流傳很廣的視頻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這段視頻中,青少年們不管是在約會、上課,還是在開派對、做功課,都永遠把手機握在手中;一旦做了件像樣的事情,馬上擺好姿勢,拍照留念。即使是從事一些意義非凡的特殊活動,比如宣讀婚禮誓詞,也不忘百忙之中抽出幾秒,暫停,拍照,然後再繼續下去。這些照片的去處,不用問也猜得到,當然是臉書、推特、Instagram、Snapchat。以前常說,不要忘了停下來,嗅一嗅玫瑰的馨香;現在歌詞改成了“不要忘了停下來,拍張照片上推特”。

社交媒體之無孔不入加上花樣百出,肯定多方麵、多層次地對我們產生影響。至於到底是什麽影響,則是一個複雜的話題。比方說,有人說社交媒體消除了人們的孤獨感,也有人說社交媒體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至於為什麽會加劇孤獨感,有人說一頭紮在電腦中的人,減少了與人麵對麵的交往;有人說社交媒體讓交流圈廣了,卻讓交情淺了;還有人認為,並不是社交媒體導致了人們的孤獨,而是孤獨的人才從早到晚撲在社交媒體上。

但社交媒體確實滿足了自我表現的需要。社交媒體是一個自我表現的平台,是一個叫“我的生活”的有線電視頻道。一天24小時,每一刻我們都在做著什麽,想著什麽。社交媒體當然不會展示平庸、無聊、失望的那一部分生活,選中的都是光鮮靚麗、春風得意的時刻偶爾有勇於自嘲的人在社交媒體上把倒黴透頂和焦頭爛額的自己亮出來給大家看,那也是因為他們已經超越這些低穀,找到了其中的哲理和幽默。

當然大家對這一點都心知肚明。當你瀏覽朋友的臉書的時候,你看到的不是她坐在一間情調高雅的咖啡館,把玩一杯美輪美奐的飲料,就是他剛從農貿市場回來,準備用新鮮的、有機的、本地產的蔬果準備一頓健康豐盛的晚餐;不是上周度過的雪山森林險峰、陽光沙灘海浪的異國情調的假期,就是剛剛看完一場伍迪艾倫的電影,正在趕去朋友雞尾酒會的路上;又或者是抱怨旅途的勞頓:昨天剛從特拉維夫開會回來,後天又要去巴黎參加一場展覽;又或者是漫不經心地談論孩子:大女兒剛剛獲得小提琴比賽的冠軍,小兒子又一不小心說出了一句令人叫絕的趣話。

這麽說不是嘲弄那些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這是人之常情。人都有虛榮心,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示於人。換句話說,人都是自戀的,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一定程度的自戀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但社交媒體的流行確實讓自戀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上每13人當中就有一人是臉書用戶,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每天都會登錄。很多人早上一睜眼,連床都沒下,第一件事就是看臉書;晚上睡覺前最後一件事,也是到臉書更新近況。這種廢寢忘食、如饑似渴,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在高科技武裝的社交媒體來臨之前,哪怕最自戀的人也做不到。

這種現象當然會對我們的心理狀態產生微妙的影響。有一句很多人喜歡的話是,You've gotta dance like there's nobody watching。一份隨心所欲的生活,和一份被觀察、被展示的生活是不同的,就像量子力學中觀測這一行為改變了被觀測對象的狀態一樣。我愛看探索頻道的Man vs. Wild。但每每想到主人公Bear Grylls並不是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野外,而是有一個團隊,一個攝影小組寸步不離地跟著他,記載他的一舉一動,就覺得這個節目變了味道。現代人旅行時愛拍照,本是為了替將來留下美好記憶。但拍照這一舉動,也讓旅行從欣賞、吸收、體驗,蛻化成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立存此照。寫日記也有同樣效果。如果做一件事時,想著等會兒要將這件事記載下來,尤其是還有要將日記公之於眾的念頭,心態也會不同。《圍城》中有一個關於方鴻漸父親記日記的片段,就寫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社交媒體是一個大家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比一比誰的生活更精彩的舞台。在社交媒體的鞭策下,我們有了快樂的壓力;即使不是真的快樂,至少也要顯得快樂。但隨時隨地向整個世界宣布我快樂,我成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且快樂這樣東西,和我們平時重視的學位、豪宅、名車不同。把它看得太重,捧在手心,不見得更可能得到它,反而有可能將它窒息和扼殺。在有些條件下,你越想要快樂,就越不容易快樂。

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過一個有名的flow理論。Flow是一種完全專注於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的渾然忘我的狀態。處在flow狀態中的人非常快樂,但快樂不是他的追求,他甚至根本沒想過自己是快樂還是不快樂。他盡情享受手頭的工作,沒有任何擔憂,沒有一絲雜念,也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他的全部精神能量,都注入了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當一個人竭盡全力想要讓自己快樂,或想要讓自己顯得快樂時,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社交媒體雖然看起來樂趣無窮,實際上卻剝奪了我們完全沉醉於自己的生活這一最高境界的快樂。

社交媒體對那些不主動使用社交媒體,隻是被動地消費社交媒體的人也是有影響的。每天翻看朋友的臉書,看到別人都有那麽多朋友,都是那麽幸福快樂,生活都是那麽五彩繽紛,我們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太貧乏,太空虛。這樣的自慚形穢,容易讓人得憂鬱症。處於這種位置的人一定要提高警覺,加強修煉,才能在社交媒體毫不留情的狂轟濫炸之下,依然我行我素,巋然不動,自得其樂。

我大概不是一個特別積極上進的人。我覺得人類用不著匆匆忙忙向前發展。進步慢一點,生活悠閑一點,其實沒什麽不好。很多新技術的出現,即使沒給人類帶來災難,對環境造成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進步也不見得有什麽必要。社交媒體就是這樣一種可有可無的新技術。但不管我怎麽想,社交媒體像今天這樣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一定有它的理由。人類曆史上過眼煙雲的東西很多,一種東西能紮下根來,產生影響,一定是抓住了人們的某種需要,投合了人性的某種弱點。社交媒體當然滿足了人們交流的需要。但社交媒體之所以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還是它抓住了人自戀的弱點,這才是它風行世界的真正原因。至於這樣的風行將怎樣地影響我們,隻有時間才能做出結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白菜花 回複 悄悄話 聖經說人有三類欲望:肉體的欲望,眼目的欲望,今生的驕傲。社交媒體滿足了第三種。炫耀及自戀皆源自於此。
閑閑客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修行在個人,享受快樂很重要。社交媒體的副作用之一是:年輕人開車時也不停的手機打字交流。。。
lucia17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太好了。
florence001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Very good analysis.
離離源上草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美學的境界就是忘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