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起來,兩腿還會發虛。”睢淑媛看了一眼方立儒,說。
姨父拄著拐杖“噔噔”地頓了兩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表嫂紅著眼眶,說:“讓表妹先洗洗,吃點東西吧。”看表嫂的年紀,大約跟媽媽不相上下。
好長時間沒吃過一頓飽飯了,可是,吃得下嗎?母親終於去了!按照母親的遺願,母親的骨灰灑入了河流,希望母親真的可以隨著水流到達台灣海峽,見到父親。將睢淑媛拉入懷裏的大姨,年紀有點老,感覺是外婆,可惜不是,否則,依偎著媽媽的媽媽,心裏雖然也會悲戚,但至少不會惴惴不安吧,睢淑媛想。她並沒有見過外婆,那個曾經牆上掛著外公外婆肖像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1954年,一批誌願軍戰俘,被美帝國主義挾持去了台灣,降將名單裏有睢秉昌,於是“睢秉昌”三個字從“陣亡戰士名錄”裏鉤掉了。區幹部正在摘取掛在外婆肖像旁邊的 “睢秉昌同誌烈士之家” 紅錦緞,鄭宛黎淚流滿麵地拉過3歲的睢淑媛,緊緊地抱在懷裏,心裏顫抖著呼喊:“他活著!他還活著!你爸爸還活著!!”
區幹部於心不忍地說:“別難過了。我們很快就會解放台灣,救回他們。”看著抱頭痛哭的母女倆,搖搖頭,心道:“哎!一死一生,一榮一恥,睢秉昌咋就不寧死不降呢?”
接著,家庭成分由“民族資本家”改為“資本家”,鄭宛黎被清除出教師隊伍,在糧店當售貨員。睢秉昌“死”而複活,鄭宛黎欣喜若狂,對於工作上的貶免,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但也知道不能讓孩子受到牽連,鄭宛黎決定不在女兒麵前透露一點她父親的近況,還要盡力阻擋別人在孩子麵前胡言亂語。當女兒與小朋友玩的時候,鄭宛黎盡量守在左近,做飯時就帶在身邊,讓她幫忙打下手,摘菜、遞碗。所以,鄭淑媛很小就接觸了烹飪,9歲時首次獨立做出一頓晚餐,令媽媽大吃一驚,雖然不是很成功,但鄭宛黎大力稱讚,從此她就常常在家做飯,廚藝日漸長進。看到別的孩子玩跳皮筋,自己的孩子玩做飯,鄭宛黎心裏也有些難過,覺得扼殺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可是又想,她會做飯,將來就餓不著,又可以遠離是非免受創傷,終歸是為她好。在鄭宛黎曾任教的學校,睢淑媛順利地完成了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