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晚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陽白發人 (後記)

(2015-07-10 11:11:49) 下一個

文中出現的人物在史書中的形象:

臨淄郡王妃王氏:又一個敗在武姓女手下的王皇後。根據《唐會要》的記載,李隆基其實不是九歲和她訂婚的,而是九歲和她結婚的。完全的童婚。她的年齡史書上不曾記載,應該和李隆基一邊大,甚至大一點。所以我懷疑她不能生育,和她太早接觸性有關。如果真是這樣,那她這輩子真是個大悲劇。小女孩嫁給了九歲小男孩,一過來就當了囚徒,陪著小男孩丈夫渡過最淒慘的歲月,給他溫暖關懷,小男孩稍微長大一點就解決了他的性饑渴,自己沒了生育能力。陪著他經曆好幾次政變,給他出謀劃策,最後因為沒孩子,葬送了下半生。

這一位出身不低。雖然不是象高宗的王皇後那樣出身太原王氏,但祖輩一直是做官的,曾祖還封過國公。她和李隆基的關係直到武惠妃專寵前,一直很好。雖然這之前李隆基專寵過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但都絲毫動搖不了王皇後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王皇後有太多值得李隆基尊重敬愛的地方。她是元配,陪著他吃苦的女人;每次政變都是幕後參謀,她雙胞胎哥哥王守一更是每次都與李隆基並肩做戰;豪爽大氣,真誠接納每位李隆基的小妾,主動替他納妾。現在聽起來荒謬那時候可是婦女的基本道德。

李隆基剛當上皇帝就在後宮裏發現小宮女武氏。那時李隆基二十七,武氏十二。兩人相差十五歲。李家男人不知道怎麽回事,接連迷上武氏女。而且都是迷一生。武氏長大一點很快就專寵,接二連三的生孩子。這次王皇後不淡定了。因為這次的勢頭比以前的都猛,很明顯皇帝的心全在一人身上了。王皇後那時應該三十五左右,不再寬容接納這個小妾,而是相反,老在李隆基麵前抱怨,即抱怨她,也抱怨皇帝。李隆基漸漸就煩了。不過也沒想把她怎麽樣。隻是不再去她哪裏。這下更糟,更生不出孩子了。資治通鑒記載這段是:後心不平,時對上有不遜語。上愈不悅。

上愈不悅,就和他的發小,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秘書監)的薑皎(李林甫的舅舅)秘密商議廢後。理由與高宗一樣,無子。結果薑皎這個大嘴巴一下就給泄露出去了。朝野震驚紛紛指責皇帝無情。李隆基氣的狠狠打了薑皎六十杖,流放欽州。打的太狠,走沒多久杖傷發作死在路上。這還不算,餘怒未消的李隆基把薑皎的弟弟薑晦也開發了,貶到了春州當司馬。還沒完,薑皎幾個好朋友坐流,死者數。第一次廢後運動就這麽失敗了。薑皎和李隆基的關係可是無人能比的鐵哥們。翻臉比翻書還快。

這個時候王皇後就應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要主動出招,而隻能小心接招。對方出什麽你小心化解掉。起了廢後的心說明他們夫妻感情已經沒了。那麽她手裏的牌就隻剩名望和資曆。其實哪怕就剩這兩樣,李隆基動搖起來都很難。隻一個元配的資曆就夠了。無子根本算不上理由,很容易被大臣給駁回去。當初武則天那麽厲害的攻勢,李治百分之百的支持她,二人並肩做戰,非要以無子的理由廢掉皇後,都失敗了。過不了大臣這一關。逼的這兩人竟然去給大臣送禮賄賂,還是被斷然拒絕。最後武則天不得不出陰招,收買皇後身邊宮女,全方位監視,終於找了個巫蠱的大罪滅了皇後。可見無子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因為元配是嫡妻,所有其他女人生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甚至敵對雙方連姓氏都一樣。玄宗的這位王皇後竟然主動去重演這個悲劇。對方一說你無子,自己心裏就慌張。天天提心吊膽,隨時處於恐懼當中。人就是這樣,當安全感缺失時,判斷力智力都急速下降,此時極易做錯事。這位王皇後慌張驚恐到重複去搞巫蠱。

符厭事件新舊唐書都記載的很詳細。是皇後之兄王守一請來和尚祭拜南鬥與北鬥,取霹靂木並刻上天地文與玄宗名諱,讓王皇後佩帶,更悚人的是符咒:"佩帶這個就能生兒子,當與則天皇後為比。"事發後玄宗親自追查,人贓俱獲。廢皇後為庶人,賜王守一死。王守一與李隆基是親上加親,互為大舅子。王守一的妻子是李隆基的妹妹薛國公主。

咒語怎麽看怎麽象是被栽贓的。可是史書上沒有蛛絲馬跡。因為王皇後就是再短智,也不會到這個地步。武則天是李家男人永遠的惡夢,她和李隆基這麽多年的夫妻會不知道?她怎麽可能有當則天皇後的願望呢。搞符厭到有可能是她主動的。願望過於強烈在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出現的。自漢以來宮裏的女人無數次的栽在厭勝上,還無數次的有人搞,前撲後繼。隻能說她們實在是沒別的辦法了,挺而走險。


這件事有沒有武惠妃的身影史書上沒記載。看起來和她無關,是王皇後自己幹的傻事。新唐書上有一段,說武惠妃曾效仿她姑奶奶,收買宮女,可惜這次不靈了。這就是這兩位王皇後的區別。前一位出身高貴,性情淡雅,完全的大家閨秀。這樣的人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尤其是身份比她低的,很可能覺得這樣的主子太高傲,瞧不起人。所以王皇後No.1在宮裏的口碑不太好。武則天那種能把扮豬吃老虎演繹到極致的人,一個謙卑的微笑,幾句好話就能打動皇後身邊眾多侍從。王皇後No.1身邊人全被收買了自己都不知道。史書上說她的性情用的詞是,莊重。可見她有多呆。王皇後No.2可大不一樣了。性格豪爽熱情真誠。結果就是"然撫下素有恩,終無肯譖短者。"對待下人有恩,沒人願意說她壞話。終於沒發生牆倒眾人推的慘狀。

王皇後被廢後八個月死去。李隆基以一品禮葬了她。新唐書裏有"後宮思慕之,帝亦悔。"的記載,舊唐書沒有。不知道李隆基有沒有悔過。新唐書裏還記載了當時有個詩人做了首《翠羽帳賦》諷李隆基。這首詩還流傳下來了。說李隆基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王皇後的父親脫了衣服給你換麵條吃的往事麽?


王皇後No.2在玄宗起了廢後的心時,如果把心放肚子裏,該幹什麽幹什麽,小心謹慎自己的言行不給對手把柄,是可以有善終的。她的心理素質比起韋皇後可是差遠了。萬幸的是,她的丈夫雖無情,比起李治來說還是強百倍,避免使她淪為人彘的慘狀。李治,別說他不是男人,簡直不是人。在我看來男人喜新厭舊,無所謂。我隻會覺得遺憾,不會太譴責這類男人。可你居然能由著一個女人如此花樣翻新的殘害自己另外的女人,隻能說這人實在太渣滓,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女人玩膩了扔了都可以,但你不能眼看著她們被人殘害成豬,還樂的出來,說我這新歡真是厲害,真給我安全感。王皇後No.1和蕭淑妃的慘狀是他一手造成的。不要了扔黑牢裏,每天和牲口一樣到一個小洞去找吃的。要不你就別去看,又不知道是哪根神經做怪了非要去看。看了又傷心,好象自己多麽念舊情。又承諾救她們出來,轉眼就忘了,赤裸裸耍弄這兩個早已可憐到家的女人,反複無常到無恥。


就這一句承諾,徹底要了兩個女人的命。武則天聽說敵人要被救出來了,大受刺激,對於虐待的花樣,這一位可是有非凡的創造性的。我就奇怪李治見識了武則天的手段後,他不害怕麽?每天睡你身邊的人殘忍到這個地步,你不該防著點麽?如果你真是兒皇帝,和漢獻帝似的被控製的死死的,那還說的過去。又不是,李治直到死,對武則天都有控製能力。竟然坐視她幹出這等事。比漢高祖劉邦還不如。劉邦預感到呂後一定會對戚夫人和小兒子如意下手時,至少提前做了一點準備措施,雖然後來證明一點用沒有。可畢竟有這個意識。而且當他快死前,明顯感到了無人能再保護的了戚夫人時,悲痛不已。劉邦是個有實權的皇帝,保護不了心愛的女人就夠無能的了,李治同樣是有實權的皇帝,連這個意識都沒有。

我一直很好奇王皇後No.1是個什麽樣的女人。臨死前的話:"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這要有多高的涵養,教養和修養才能在四肢折斷渾身沒一快好肉,繩子套頸時,說出這種話。我隻能感歎古時候有教養的女人真是太高尚了。到了這個時候,不抱怨一句,死也要死的高貴。武則天人性扭曲到什麽地步?讓她們如此痛苦的死去,還不解氣,再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兩族人男的流嶺南,女的全沒入宮婢,六十年後臨死前才赦免,恨了她們一生。至於麽?王皇後在遺言裏還管武則天叫昭儀,其實那時武則天已經是皇後一個多月了。看來在王皇後心裏,武則天永遠低她一等。

王皇後這種傳統禮儀文化教養出來的女性,麵對敵手時就是小綿羊。所以現在很多女人否定傳統教養,以凶狠悍婦的形象稱霸世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持這個觀點的女人不妨回答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你願意給誰當下屬?王皇後,還是武則天?在李治想要你陪他睡覺的前提下。現代社會的關係形式,與古代完全的尊卑等級關係已大不相同了。不要說象武則天這麽凶狠,現在的人,你對待下屬隻要稍微有點過分欺壓,你這個位置都坐不長久。現代社會這種關係,基本上保證了惡人在競爭一開始,就被淘汰的規律。因為人已經被你得罪光了。一個社會文明程度,一部分是表現在社會裏的人是如何上位的。他的途徑手段是否妨礙別人太多。武則天這種典型反社會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裏,別說她能成功,恐怕她一輩子都要不停的去找心理醫生,治療早期的創傷,才能活下去。

武則天在老公李治的麵前,始終是隻純粹的小羊。覺得女人隻有鬥狠才行的人,要想想你把男人鬥倒了以後,你能得到什麽。還要想一想,這種一輩子都在裝的日子,你能不能過,有沒有這個能力。在什麽人麵前裝什麽形象,永不穿幫,永遠是你能看透別人,而別人看不透你。永遠知道誰是你利益最大化的男人。

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教養,並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把你教成一個弱不堪言的小綿羊。傳統文化推崇的女性,實際上是象薛寶釵這樣的。端莊大度知書達理賢惠高雅,有自己的主見和主意。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但不去主動傷害別人。班婕妤,長孫皇後都是這類人。這類女人當男人欺負她的時候,她們不會去鬧去鬥狠,更不會去找比她還弱的女人鬥,她們會主動提離婚,從精神上幹淨徹底的離開男人。性情上有冷傲的一麵。我文中的女主角是這類女子。

********************

睿宗李旦:這位也是兩度當皇帝。第一次二十二歲,早晨還在深宮中練字,莫名其妙就被拉到了大殿上當了皇帝,晚上就被送回深宮別殿,從此軟禁。二次當皇帝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了妹妹和兒子之間的調解中。搞的精疲力盡也沒協調好,最後幹脆讓位,做了太上皇,死時也是五十五歲。這一位二度即位之初,追貶韋皇後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但仍以三品夫人規格葬了安樂公主。接著對武三思父子追逆,消去所有封爵,斫棺暴屍,夷二人墓。李旦這麽個淡泊平和的人還能幹出這事。追還李重俊太子身份,諡節湣太子,也就是"可憐的太子"。

李唐皇室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接連出現寵溺放縱女人過度的男人。高宗李治vs武則天;中宗更別提了,對妻女;李隆基vs武惠妃楊貴妃;肅宗vs張良娣(後來的張皇後)。這位李旦的一群妻子都被害死了,沒女人可寵,一腔愛意無處發泄,全給了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在四個哥哥裏與這位關係最好,大概因為年齡最近。李旦如果不是這麽放縱太平公主的話,她死的不會這麽慘。中宗的妻女也是。女人當然都希望有本事的老公專寵著她,要什麽給什麽,其實那不是一件好事。皇帝是不能有情感的,這是皇帝這個職業的基本道德。隻要他愛上某個女人,那個女人一般來說就死定了。這是集權製度造成的,和皇帝,和女人的個人品質無關。武則天是唯一的例外,這個人太非凡,不是一般女人可比的。而且最主要的是李治對武則天並非單純的寵愛。帝王無情,反而是保護身邊人的一個最好的出路。清代的皇帝連吃飯的時候都要注意,不能多夾某個菜幾口,以防有人從中窺探出皇帝的喜好,大加利用。在一個一人身上集中所有權力,其他人被剝奪所有權力的尊卑關係裏,沒有人是幸福的。那個看上去應該很幸福的獨夫,其實最可憐。

李旦對太平是有求必應,無求也給。太平一個金葉冠,按購買力核算價值今天五千萬人民幣。隻是一個帽子。她占的田地財產無法計算。這還不算,她除掉中宗妻女後勢力大漲,朝政一大半攬入她懷裏。當時七位宰相,五個都是她的鐵杆。每有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嚐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見以後,他才做決定。李隆基當時已是太子,自然不能接受這個局麵。大臣更是嘩然,不斷提醒李旦太平公主驕奢過度,要走安樂的老路。得到的回答是:"朕就這麽一個妹妹了,她要什麽,就給她什麽好了。"

李隆基抱怨幾句,太平一腔怒氣全發泄在東宮屬臣身上,叫李旦把姚崇(就是姚元崇。這位名字被改了好幾次)宋璟張說一口氣全貶到荒蠻了。李隆基和姑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李旦既安撫不了妹妹,也壓不住兒子。李旦搞平衡的手段十分失敗。要不你就廢了李隆基這個太子,找個順從好擺布的,也就是李成器啦,完全依從太平公主,讓她重演武則天的套路。又看李隆基好,不想要唐朝再被女人把持,又不管束太平,對其百依百順,任其唯所欲為,破綻百出還不自知。這個怪不得太平公主,任何一個人當他能夠唯所欲為的時候,也是他自信爆棚看不見危機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因為唯所欲為意味著你的行為沒有邊界。你早已越了界限,踩到了別人卻還不知道。這樣的狀況很危險。這時候的人其實最脆弱,很容易象煙花一樣,一秒前還繁華似錦,轉眼一看已化灰。人性使然。李旦理智上當然知道,唐代隻能靠男人延續,所以在頭疼不止的時候讓位太子。這次禪讓是讓位不讓權。三品以上官員的人事權還在他手裏。他自稱還是朕,皇帝李隆基隻能自稱予。朝局控製權還在李旦手裏,其實是在太平公主手裏。但就是這麽個有名無實的讓位,也要了太平的命。原因就是名正言順。他就是再無權,他也是皇帝。太子搞政變那是造反,你什麽時候聽說過皇帝造反的?皇帝搞政變就不是造反而是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隻要他有這個意願立即會有無數人前來依附。

李隆基忍無可忍先下手為強,又一次政變逼太平自殺,李旦出麵求情放太平一條生路,李隆基不肯,並逼迫他放權。李旦無可奈何交出全部權力,獨居太極宮養老。他身邊一直有位豆盧氏,十五歲入李旦閣中做親王孺人。也是李旦第二子李成義的養母。很奇怪這兩人的關係,李旦第二次當皇帝後,她成了豆盧貴妃,可是很快兩人離婚了。按說陪他經曆了這麽多艱難歲月的人,應陪他到老。可她剛當了貴妃不到一年,就被她伯父,也是李旦當時的宰相豆盧欽望,接回家去了。有人猜測是因為李旦幾乎所有妻妾都被武則天害死,她沒死,所以李旦懷疑她是武則天派來監視他的人,一直對她很冷淡。這位豆盧氏也沒有孩子。曾扶養過李隆基一段時間。

**********************

太平公主:這位原是個無憂無慮集天下寵愛於一身的公主。可從駙馬薛紹的突然死亡,她的好日子就結束了。武則天這類傳奇人物,隻適合遠遠的欣賞,不適合靠近,更不適合當家人。隻要她在的場合,她就是絕對的女一號,哪怕是她最疼的女兒,也得讓位。她打死薛紹後,可能也覺得自己太過分,破例加封了太平公主三千戶實封。太平公主從此卷入了政治鬥爭裏。卷入的一次比一次深。愛情沒了,塞給她的男人為了她失去發妻,這兩個人各過個的日子。她和後夫生的四個孩子,我很懷疑是不是武駙馬的。這第二段婚姻裏,太平大肆放蕩,廣置男妾。二張就是。她在進獻給老娘前,早就和他們廝混了很長時間。轉送給武則天時,還詳細介紹了這兩個男人的妙處所在。這母女二人還相互分享用過的心得,討論的不亦樂乎。太平公主從此深得母親的信任,當然,也隻是有限度的信任。

太平公主的政治傾向非常明顯,尤其是在武則天放任二張幹政以後,她明顯的和兩個哥哥走的更近。太平公主第一次卷入政治裏,就是替母親除掉前任麵首薛大和尚。此事幹的漂亮,武則天不住的誇她此兒類我。第二次就是聯合所有能聯合的人,幹掉來俊臣。這事她做的相當隱秘。史書裏隻提到她簽了情願奏折,其他的都沒提。第三次卷入的就相當深了。已經在明麵上。配合張柬之搞政變。她起的主要作用就是策反宮女。2005年在洛陽出土了一批宮女的墓。這些人基本上是六到九品的女官。墓誌上顯示了當時有很多宮人做了內應。


緊接著又是她,說服了武則天遜位。李顯給了她前所未有的榮譽地位。然後的李旦更是獨寵。《舊唐書武攸暨傳》: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資治通鑒》說:"自宰相以下,進退係其一言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她在戰鬥中成長起來。心計越來越深,手段越來越狠。關鍵是前幾次她都贏了,這大概給了她無比的自信,以為自己很強大。所以她小看了李隆基。想想看,是她扶著李旦的手登上的皇位,她能把李隆基放眼裏麽。其實在她和李隆基聯手除韋氏時,李隆基連韋家二歲小孩都殺光時,就應引起她的警覺了。可見她的政治敏感度,心術,觀察力都差的遠。李隆基都已經是皇帝了,她還沒看出這裏麵的危機呢。她以為能把李旦操縱在手裏就安全了。也不想想他們這家人,一向是慣於自相殘殺的。而且更遭的是,她沒把李旦操縱住。李旦立李隆基而不是李成器為太子,傳位給李隆基,都不是她願意看到的。

李旦當皇帝後,這位做出來的事實在太過分。完全是個沒了頭腦沒了禁忌的驕橫女人。賣的斜封官比安樂的還貴還多。占有的國家財產令人咋舌。大概也是在武則天的陰影下小心謹慎活了這麽多年以後,終於一朝撥雲見日,可著勁折騰。武則天死了以後,她嚐到了權力的美妙,而權力是世上毒性最大的毒品,一旦沾染別想戒掉。從此沒了退路,隻能一條道走到黑。太平公主被鴆殺於家中後,"籍其家,財貨山積,珍奇寶物,侔於禦府,馬牧羊牧、田園、質庫、數年征斂不盡。"

很多人懷疑她並沒有謀反,是李隆基鏟除她的借口。
 

************************

李成器及另三位兄弟:李隆基對臣子凶殘,對老婆更是無情,對兒子簡直就是渣爹。唯獨對兄弟,算是帝王裏做的最好的,比他曾祖李世民強多了。這與他從小的經曆有關。五個人象小動物一樣縮在冷宮院子長大的。李隆基當了皇帝,最尷尬不知該如何過日子的就是他四個兄弟。因為血緣太近。曆代皇帝總出現兄弟相殘就是因為這個。最難的是李成器。李成器是嫡長子。就他那高貴的血統就永遠壓李隆基一頭。李旦剛當上皇帝後,馬上麵臨誰當太子的問題。李成器堅決讓位給李隆基,三天不吃飯,李旦不答應就絕食倒底。和李旦讓位給李顯的表現一模一樣。李成器要是不讓,就李隆基那個性情,難保他不會重演李世民弑兄那一幕。因為局勢是一樣的,都是嫡長子下麵有一個聲譽能力比他強的弟弟。

李隆基一即位,他四位兄弟的政治前途宣告結束。李成器在李隆基即位後改名叫李憲,封號寧王。和其他三位弟弟一起,成了國家重金養著的富貴閑人。不可與任何朝廷官員來往,不可談論政策事務,每天能做的,隻有玩玩音樂,寫寫書法。閑的長毛,無聊到李成器金鈴護花,李隆業冬日夜裏找一群胖妓女圍著他當人肉暖帳,把這種屏障取名"圍妓"。還有各種閑的發慌的舉動。

李旦及他所有的子女,都是音樂家兼書法家。好在是有這點愛好,這四個兄弟沒得抑鬱症。這怪不得李隆基。奪去他們的政治生涯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李隆基給他們建立起的邊界非常好。這個邊界感很有效的保護了這四個人。


當有人即將越界時,李隆基馬上會發出警告信號,對方也及時領悟,收斂自己的行為。前麵那個可憐的李隆業的大舅子就是信號之一。因此這四位一生都很平安。如果李隆基象他老爹對太平公主那樣,很快出現的結果就是,皇帝不處罰兄弟自己受委屈,手中權力乃至皇位都要喪失;處罰兄弟自己落個薄情不容手足的罵名。雍正就是這個結果。李隆基聯手兄弟,五個人齊心玩一場遊戲,皇帝願意扮演友愛的施予者,四個兄弟也竭力配合,扮演各自該演的角色。李隆基當了皇帝後,馬上命人做了一床大被子,大到蓋住他們五個人,依舊還是他們小時候同榻而眠的樣子。專門為四個兄弟蓋一座花萼相輝樓。花萼相輝的名稱,來源於《詩經》中的棠棣之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象征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花萼相輝樓西街道的對麵分別是安興坊和勝業坊,寧王李憲、歧王李範、薛王李業(這二位原名中的隆字自然不能用了。這二人也是誅太平公主那次政變的功臣。)的新宅就建在這兩個坊內,有時候唐玄宗登上花萼樓後聽見諸王宅中飄來陣陣樂曲聲,就下旨將兄弟們召來共奏一曲。

歧王李範,就是杜甫名詩《江南逢李龜年》第一句岐王宅裏尋常見中那位。李範好學愛才,雅善音律,風流儒雅,家中常常是詩人、音樂家名士,高朋滿座。就因為這個好客的毛病,差點惹大禍。有一次他宴請了一些名人在家作詩品文,其中一位是他妹夫,光祿少卿、駙馬都尉裴虛己,李旦小女兒霍國公主的丈夫。裴虛己給他看了一本讖緯,就是占卜的書,釀成大罪。因為這即違反了李隆基要求諸王不許與群臣交結的規定,又沾上了占卜巫術。裴虛己即是駙馬,又是外官。李隆基將這個妹夫流放,強迫公主和他離婚。然後好言安慰歧王李範,"兄弟情天至,我怎麽能改變呢?都是外人強相趨競,我不會因此和你心生纖介的!"結果就是李範再也不敢與有官職的人交往了。不能怪李隆基防著盯著他們。很多局勢不是這五個人能控製的。如果不防著,官員肯定將這四個親王當作是政治投資,結果就是各自有各自的人馬派係,即使最初這四個王沒有野心,整天有人在你耳邊謀劃計算的也自然就有了。


寧王李憲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紫玉笛。天才的笛子演奏家。楊貴妃的笛子啟蒙老師。因為楊玉環第一任老公壽王瑁,是李憲養大的,所以和這個養父的關係很好。楊玉環當了壽王妃後常去拜見李憲,李憲就教她吹笛子。後來楊玉環成了楊貴妃,有一次和李隆基吵架後,鬱悶拿出李憲留給她的紫玉笛吹,李隆基火更大了,這等於間接的親吻。其實那時候李憲已經死了十多年了。暴怒之下把楊貴妃趕回了娘家。李隆基大概真是喜歡和死人爭風吃醋。

***************

殤帝李重茂:很可憐的小孩。父親李顯暴斃後,韋氏立他當了皇帝。沒別人了,隻剩這最小的。二十天後,被姑姑太平公主從皇位上一把拉了下來,"這個位子不是你坐的。"懵然看著李旦坐了上去。當時他十六歲。已有嫡妃陸氏。政治的殘酷性就在於,隻要你沾過那個位子,不管你是怎麽沾上的。你永遠不得安寧。李重茂沾了二十幾天,下場就是被流放到房州當刺史。死在了這個他父親流放了十四年的地方。死時二十歲。

***************
蕭至忠:出身蘭陵蕭氏。江南大氏族。與蕭淑妃同族。《全唐詩》收錄他詩作九首。這位曾為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說話,使他們免於中宗降罪的大臣,後來升任中宗的宰相,下場是伏誅。因為他站錯了隊,中宗死後他看好太平公主,依附了她。他這個舉動被當時很多人反對。他的妹夫蔣欽緒曾對他說:憑你的才學,何必擔心日後不能飛黃騰達!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鑽營求官。蕭至忠不聽。蔣欽緒歎道:蕭家九代卿族,至此一朝族滅,實在是可悲!後來,蕭至忠從公主府中出來,恰巧遇到宋璟。宋璟道:這不是我對蕭君的期望。蕭至忠訕笑:宋生說得很對!說完便催馬離去。

不管你以前做過多少好事,隻要有一件對我離心離德的事,你就死定了。這就是政治的邏輯。李隆基殺了他以後又懷念他,對他的評價是:"蕭至忠是治國之才,隻是晚年做了錯事,他起初非常賢能的。"

和他類似的是美少年崔湜。崔湜本人文采非凡。《全唐詩》存其詩39首,《全唐詩外編》補詩5首。可能由於他更非凡的外表,他走的是貴婦路線。後麵李林甫和他差不多,但沒他的級別高。崔湜獻色的女人都是頂尖人物。最開始太平公主,接著上官婉兒,安樂公主,韋皇後,又回到太平公主。最多時候他以一人之身同時伺候四個女人。三十七歲拜為宰相,是大唐開國以來最年青的宰相。這位如果不靠女人應當也能成功,隻是沒這麽快。唐中宗駕崩後,崔湜依附韋皇後,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變後,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並進中書令,二度為相。唐玄宗鏟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嶺南,途中被賜死。

其實李隆基一直很欣賞他,頻頻對他伸橄欖枝。他都不接。沒準他真愛上太平公主了,死心踏地。《舊唐書崔湜傳》:玄宗在東宮,數幸其第,恩意甚密。崔湜的門客朋友勸他遠離太平公主,他不聽。後來公主和他,蕭至忠還有另幾名心腹商議廢了皇帝李隆基,他找了宮人元氏密謀,在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多麽忠於公主啊!這招都想出來了。即使在李隆基將誅蕭至忠之前,還召將他托為腹心,就是召他投降啦,什麽"公主死了,你隻要投靠我,我再給你官做"之類的話。可見李隆基多看中他。他弟弟崔滌(就是《江南逢李龜年》第二句提到的那位崔九)和他說,皇帝問你什麽都說出來,別替公主遮蓋,保命要緊。他不聽。李隆基還是不舍的殺他。這位大概不是才華蓋世,就是美貌蓋世,把李隆基也給迷住了。蕭至忠等公主集團核心人物被殺後,隻崔湜被流放嶺南,李隆基留了他一命。可是,很快他下毒的事情被供出,玄宗派人追上半路的他賜死,時年四十三歲。《舊唐書崔湜傳》:時新興王晉亦連俄而所司奏宮人元氏款稱與湜曾密謀進鴆,乃追湜賜死。其日追使至,縊於驛中,時年四十三。

***************

崔日用:這可是個官場泥鰍,鑽營的榜樣。沒人比他更會鑽。終生沒倒,太有才了。我文中對他和李隆基的關係做了改動。他認識李隆基其實很晚。是在李隆基已經當了掛名皇帝後。文中出現的芒刺在背的話,是他的原話。

《舊唐書》崔日用傳:滑州靈昌人。舉進士。大足元年,為宗楚客稱薦,擢新豐尉。神龍中,附楚客、三思,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複預討韋庶人謀,授黃門侍郎,參知機務。開元中,拜吏部尚書,終並州大都督長史。

他是第一個通知李隆基太平公主要策劃廢立皇帝的人。不然他就是蕭至忠,崔湜第二。這三位都是誰勢力正旺就依附誰。起步基本上都是從武三思韋皇後這對情人身上,他們倒了就轉向太平公主。崔日用和蕭至忠崔湜的區別是,沒跟隨公主到底。他從不把寶押在任何人身上。他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公主謀劃要對皇帝動手了,他當了叛徒,秘密將消息流到了皇帝李隆基那裏。導致李隆基先動手除了公主。這已是他第二次當叛徒了。第一次他背叛了韋氏。很多人都拿他當心腹,這人一定有什麽特異之處。李隆基滅了太平公主集團後,他是首席功臣,自然又是一番官運衡通。被李隆基拜為檢校雍州長史,加實封滿四百戶。尋拜吏部尚書。後來降為常州刺史,削實封三百戶,又削到二百戶,死時五十歲,職位是並州大都督長史。也是高官了。死後追贈吏部尚書,諡曰昭。後又贈荊州大都督,兒子崔宗之襲了他的爵,是李白杜甫的好友。

***************
順便介紹一下肅宗李亨:

給武則天當兒子是苦差,給李隆基當兒子也美不了多少。李亨的儲君路走的極為艱難。武惠妃聯手李林甫幹掉三皇子後,李林甫是武惠妃心腹的身份也改變不了的。他隻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死心為武惠妃的兒子當太子掃清障礙。於是他盯上了太子李亨。興了兩場大獄,都是從李亨的妻妾身上打開突破口的。先是密告太子妃韋氏(又一個倒黴的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與人謀立李亨當皇帝。玄宗得奏,毫不猶豫地下詔進行審訊。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羅織罪狀,想把太子牽扯進來。李隆基這次不象對李瑛三人那樣魯莽無情,猶豫了一下,隻罷免了韋堅,然後快速結案了。沒想到韋堅的兄弟為他鳴不平,二人為了達到目的,還引李亨作證。李亨極感恐懼,為了逃脫自己與韋堅兄弟之間的幹係,立即上表替自己辯解,並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離婚。李隆基還是不想牽扯到李亨,於是韋妃隻能被拋出來。李亨的謹慎幫他度過了這場政治危機。韋妃隻能出家。李林甫對韋堅一案大加株連,牢獄為滿,被逼死者甚多。一直李林甫死後,此事方才停止。

這一次李林甫沒扳倒太子,又糾住了太子的妾杜良娣。李林甫本身是靠女人上位的,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搞政治鬥爭也愛從女人入手。結果這次牽扯麵更廣。牽到了一大批地方官員。最後結果杜良娣全家,她姐夫全家妻兒家小流徙。杜良娣的父親和姐夫重杖之下喪命,積屍大理寺。李亨十分不安,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無私,再次將杜良娣拋出來,宣布與她離婚,杜良娣被遷出東宮,廢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淒慘。好在李隆基這次依然不想動搖太子,李亨總算保住了地位。

兩次大案,兩次婚變,李亨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年紀不大就滿頭白發了。這以後他依然謹慎小心,吃個羊肉都要揣摩父親的心思。李隆基對他是即憐憫又堤防。即可憐他多次陷入危機的境遇,又坐視他陷入危機被李林甫陷害。李林甫的目的李隆基很清楚,但他默許,因為他需要讓兒子時刻處在擔驚受怕裏,好控製住兒子的勢力。要不怎麽說,太子難為呢。當李亨真的要被吞噬之前,李隆基再給他撈出來。整個局麵全部控製在皇帝一人手中。李亨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死了,接下來的楊國忠也不放過他。處處與他為難。李亨終於熬到了馬嵬之變,狠出了口鳥氣。可是,他的皇帝路走的更不安穩。到他死時,安史之亂還在亂,他這個皇帝天天都在憂心忡忡,沒享一天福,和李隆基在同一年病死。

李亨謹慎小心的性格救了他自己的命。他那兩個女人很可憐。如果他不把她們拋出來當擋箭牌,他也保護不了她們。全體覆滅。這個局勢很象李隆基和楊貴妃在馬嵬之變時的情形。要不死一個女人,要不兩人全死,你選哪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晚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忘憂草' 的評論 : 不敢當。評價太高了。
忘憂草 回複 悄悄話 兩天讀完上陽白髮人, 竟有讀紅樓夢之感,
AccountingABC 回複 悄悄話 你的知識太淵博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