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62)
2016 (160)
2017 (84)
老底子上海的小菜場外麵總是一早就有賣早點的攤頭,各個攤頭前一定是排隊的。粢飯團和粢飯糕雖然都有粢飯兩字放在前麵,但內容是不一樣的。
吃粢飯團,或者粢飯糕需要有甜豆漿而不是鹹豆漿相伴,甜豆漿有淡淡的甜味和濃濃的豆香味。以期達到甜鹹之間奇妙的搭配。
先說說粢飯團:
粢飯團
粢飯團就像中國式的快餐。這個攤販一般擺在離大餅油條攤子不遠的地方(可以方便地隨時補充油條,以解有時油條炸得太多一時賣不掉,沒人要的問題).攤主在一個大木桶裏,裝滿了熱騰騰新蒸好的糯米飯。他(或她)用一塊濕布從桶裏抓出一把糯米飯,在布上捏幾下,如果覺得分量不夠會添上一點,如果太多,也會去掉一些。全憑手上的感覺。老少無欺。然後攤平,放上半根油條(一根太大)。我們都會要求攤主放煎得老一點的油條。如果客人有需要可以再放一調羹的綿白糖。重新捏成團,一個粢飯團就此告成。糯米的清香加上油條的香味,拚湊出令人難忘的美味。快速,便捷比現在上麥當勞這類外來的快餐店還要快,而且符合中國胃。
做粢飯的前期準備工作要費些時間。我曾在此地自己做過。要先把糯米淘洗幹淨,然後在水中泡上24小時或更長時間。在蒸鍋的屜上鋪上紗布,把泡好的糯米放上(注意不可鋪滿,要留出空隙,讓蒸汽上來)。開火蒸上20-30分鍾,直至中心部位的糯米都透明,才是蒸熟了。如果嫌飯太硬,可以撒些水在糯米上。
把蒸好的糯米飯取出一團,攤平,裏麵裹上油條,如果喜歡再放上適量的糖,稍加捏實。一團香噴噴,甜鹹相間的粢飯團就成功了(油條可以去超市買,也可以換成其他成分)。
類似的粢飯團在70年代的北京東單北邊的一家餐館的早點也吃到過,隻是裏麵的油條換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焦圈,別有一番風味,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甜豆漿,曾經讓我為之著迷。
現在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大部分都變成了粢飯條。裏麵的內容也從油條(或加點糖)變成了加肉鬆,苔條,榨菜,蘿卜幹等升級版,有些粢飯團裏,根本就沒有油條,當然價錢也升級了。
考究一些的店家還提供血糯米飯團。不過我還是喜歡那個老味道的粢飯團。
粢飯糕
與粢飯團名字類似的還有一種也廣為人們喜歡的是粢飯糕。粢飯糕是一種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傳統小吃,也可稱其為油氽粢飯糕。小時候每次排隊等侯買粢飯糕時,喜歡看著攤主從攤子下麵的小格子裏拿出早就預備好的一塊塊白白的粢飯糕,相繼放到油鍋裏炸透。然後,用火鉗夾出,放在鐵絲架子上晾涼,和滴油。再用一張紙包上,送到人們手中,還貼心地關照客人,小心燙。金燦燦,外脆裏嫩的粢飯糕,捎帶鹹味,咬起來噴香鬆脆,吃完以後齒間留香,是人們早飯餐桌上的佳肴。
以前一直以為粢飯糕就是用粢飯(糯米)做的。隻是覺得兩者差別挺大,粢飯糕外焦裏嫩,吃在嘴裏一點都不粘。粢飯團全是糯米,又粘又香。後來才知道粢飯糕用的是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配製,糯米是軟的,大米是硬的。加鹽,加蔥花,用銅鏟攪拌至起韌頭,隨後倒入容器中壓實壓平,放上數小時倒出切片,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
現在在上海,這種老底子到處可以見到,價廉物美的大眾化食品已經屬於稀罕之物。如果要想重溫舊時口齒之間留香的粢飯糕,還真的需要花點功夫。
國內早餐因地而異,樣式多種,每次回去都是吃小吃比上正餐要多。
個人見解,希望不會讓妳失望:)
學習了!糍粑,好像四川人也是這麽稱呼的。
是的,光吃年糕團,蘸點糖也是不錯的。謝謝來訪,並祝賀開博。
粢飯糕不容易做,一是糯米和梗米的比例不好掌握,二是像妳說的那樣,沒有大油鍋,炸不好。
糍粑應該很好吃,我以前把年糕煮軟以後,蘸著黃豆粉和綿白糖吃,特別香。
有機會回國時找找,品嚐一下?
謝謝來訪,粢飯糕色香味俱全,可惜在這裏不容易找到。
現在不太容易找到,找以前先問問當地人,會有幫助的。
上海灘本無“上海”寧“,都是鄉下人出身:)
有用毛巾,也有用那種本色的白粗布。
好久沒有去溫哥華了,下次去也找找看。
鄉下人到上海看大高樓,看洋打扮,買洋貨。
紐約人好幸福啊!
菲兒好!
蘿卜絲油墩子,又香又脆,咬一口滿嘴流油,一般是上午在家準備材料,到下午才在人行道邊上擺個小攤,現做現賣,當下午的點心。
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