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老北京小吃”係列時,曾經有網友建議我也寫一下上海的。
上海是個近代才發展起來的移民大城市,他的人員來自祖國四麵八方。傳統上主要來自江浙,廣東,山東一帶。要收集他的傳統小吃有一定難度。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造成了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也有別於四川、重慶,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
這裏收集的各種小吃,大部分與移民的原始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口味究竟好在哪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但就是其中的一些“情節”,使得人們對他“難以割舍”。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上海究竟有哪些傳統小吃。如有不到之處,請各位多多包涵。
1.素菜包
是上海市春風鬆月樓素菜館的特色小吃。該店已有70多年曆史,它是融京、蘇、揚幫風味於一體的,又有上海本地風味的素菜館。該店的素什錦、炒冬菇、羅漢齋、口蘑鍋巴湯、炒蟹粉、麵筋麵等菜肴在上海頗負盛名,尤其是該店製作的素菜包更是名聞遐邇,十分受人歡迎。素菜包是用精白麵粉作皮,餡心則是用青菜、麵筋、冬菇、冬筍、五香豆腐幹剁碎後配以香油、糖等調味品製成。將包好的素菜包上籠蒸熟後,皮白鬆軟,餡心則綠中生翠,鮮豔悅目,一開籠就滿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膩,百吃不厭。
2.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曆史。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麵粉包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裏油煎,在煎製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蔥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鬆,肉餡鮮嫩稍帶鹵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美味秘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當然咯,生煎如今也有了一定的“美味”發展,蟹肉生煎,雞肉生煎包的口味,也都是一級棒的,而且,現在許多的上海餐飲小吃店,都推出了類似於這樣的,夠傳統也有新意的小吃,想要一嚐美味,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3.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是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後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於古猗園或自行開設鬆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製,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
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襇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味秘笈: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皮薄、汁鮮、肉嫩、餡豐。
4. 油氽饅頭
油氽饅頭是沈大成點心店製作的特色風味小吃。該店的油氽饅頭博采眾家之長:饅頭皮的製法取於南翔小籠饅頭,用不發酵的精細粉擀成,餡心取法於淮揚細點的湯包,將肉餡加骨頭湯打勻,調以蔥、薑、蒜等製成的佐料;氽炸時又采用近似氽炸酥餅的技巧,經過這樣精心加工製作出來的饅頭,形狀小巧玲瓏,皮呈金黃,色澤美觀,入口鬆脆,肉餡鮮嫩,一咬湯汁四溢,肥而不膩。吃後齒頰留香,滿口生津,若趁熱食用,更會餘味無窮。
5. 鍋貼
生煎和鍋貼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東西,歡喜厚皮的吃生煎,歡喜薄皮的吃鍋貼,撕開薄薄一層皮,竟然還有像小籠一樣的湯水流出,嗲的沒話說了。
追根溯源,鍋貼可算餃子的堂弟,但鍋貼堅持生胚下鍋,不光用油,還要用水,洗桑拿一般“蒸騰”幾個來回才成為熟物,所以鍋貼吃到嘴裏皮子有股僵感。此外,鍋貼的肉餡不像煎餃是完整的一團肉,更像是肉糜與肉皮凍化成的湯汁的混合。在上海,要吃到口味正宗的鍋貼一定得拜訪那些藏匿於街角、弄堂口的點心鋪.......像上海本土的包旺鍋貼就不錯滴。
6. 燒麥
各地有各地燒麥的做法,上海人吃的,是極具本土口味的糯米燒麥,糯米和肉糜做的餡料,加入吊鮮的香菇,淋上點醬油,包在皮子裏,吃下去,肚皮有點漲漲的,早飯吃2個,混到中午也不會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