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東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長2434米,寬16.7米到31米,橫貫長寧區。這條馬路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築於1925年,屬於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此後發展為安靜的高級住宅區,不少外國僑民居住於此。
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時,將其改名為“察哈爾路”;1947年,以附近的法華鎮,改名為“法華路”;1965年,才正式改名,新華路。
說到這個“安和寺”的路名,還真不能直接從英文名字,“Avenue Amherest”,來追根朔源;這個名字源於過去這裏的一座廟。現在的法華鎮路,過去的確就是一個古鎮,法華古鎮。在築路前,新華路這裏是一片的荒地和墳塚;當年,正式這座安和寺的撞鍾聲,就回蕩在整個地區的上空。
相傳法華古鎮是上海地區最早出現的小鎮,更有“先有法華、後辟上海”的說法。其河岸邊曾經是人們廟會集市的繁榮景地;當年,這裏遍植牡丹,竟有“小洛陽”之稱。而如今,“法華牡丹嫁接技藝”已成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年舉辦的法華牡丹節讓人們仍能一窺當年法華牡丹的雍容。
走在如今的新華路上,路旁的梧桐樹枝葉茂盛,樹冠在路中間合攏,陽光隻能透過枝葉稀疏處灑下,在路麵上形成斑駁的光點。
或許是這幾年長寧區對新華路曆史保護的緣故,臨街的老建築被保護性修繕,圍牆上布置了各色的浮雕,幾處酒吧的開設,讓這條曆史悠久的老路,在古樸中透出一絲時尚來。
好在,這些遠不是新華路的全部。從新華路旁大大小小的弄堂裏走進去,那才是精髓。
新華路160號,上海影城
現在上海影城所在地,在上世紀30年代,就是英國人開設的“哥倫比亞騎術學校”。老上海都知道的“哥倫比亞生活圈”,就是從這個騎術學校開始的——番禺路過去叫“哥倫比亞路”,這個生活圈由此得名。
這家騎術學校的校長就是老板,是個英國僑民;聘用的兩名教練都是白俄;另外還有幾個飼養馬匹的馬夫和打掃馬廄和場地的雜役,則都是中國人。騎馬的路線幾乎是固定的,過凱旋路之後便向南折入虹橋路,隨後向西直到羅別根路(今哈密路)頭上的高爾夫總會(今上海動物園)。然後,調頭循原路,回騎術學校——這樣一趟來回,約莫花一個半小時。
當時,在這段路上極少有汽車駛過,而且那些出租的馬匹都經過訓練,即使聽到汽車喇叭聲,也不會受驚狂奔。可以說,曆史上的新華路就有了幽靜的生活氛圍。
由於騎馬是體現派頭,象征高檔生活方式,上海的有錢人,紛紛仿效來此學習。騎馬也成為了上海“上流社會”中的一項時尚,在西郊騎馬的隊伍逐漸形成了“東風壓倒西風”的局麵,到後來洋人所占的比率越來越小,以至最後成為“稀有品種”了。
日軍進占租界後,哥倫比亞騎術學校就此停業;45年後,因為原址已造起了弄堂,騎術學校便移到了中山西路上重新開張,老板成了中國人,也沒有教練,成了一家純粹出租坐騎的馬房;五十年代初,中山西路上還能見到兩家馬房;直到大躍進,馬房都變成了大煉鋼鐵之所。
新華路211弄和329弄,新華別墅
這是兩條組成“U”字形的,互相連通的弄堂。七十多年前,這裏住著許多國家的外僑,所以,上海人叫它,“外國弄堂”。當年的開發商是美國人雷文法蘭和他的上海普益地產公司,目標客戶就是當時國內商賈和在上海的上層僑民。
這裏擁有數十幢風格各異的花園住宅,最早一幢建成於1925年,式樣有英國、美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可以說就是一個萬國住宅的博覽,獨具風情——這些房子的設計師,就是賦予上海魔都氣質的著名建築師鄔達克。
關於“外國弄堂”,還有一段往事:1998年,克林頓來上海訪問,第一站去的不是外灘、豫園,更不是陸家嘴,而是直奔長寧區,這處鬧市裏的“世外桃源”。
新華路211弄1號
這是鄔達克的典型住宅建築作品之一。這座建築充分運用了西班牙建築的建築語言和構圖,特別是兩座煙囪出口,以尖拱使整幢建築個性突出,成為較典型的西班牙風格住宅。
這裏的原主人是上海哥倫比亞唱片廠的英籍經理。解放後,英籍經理回國,有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樂團成立,租借了這幢房子,由民族樂團使用。當時,每間房裏都有一些原主人留下來的家具,有的一直保留至今。
新華路211弄2號
這裏是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在上海的寓所。老虎天窗、英式煙囪,很明顯,這是一幢英國鄉村式花園洋房。其豪華之處還在於,草坪一側有網球場、小型遊泳池等設施。
1882年,李佳白神學院畢業後,即來華傳教。應赫德和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之邀到北平,開始結交李鴻章、翁同穌等權貴,創辦了北平“尚賢堂”。1902年李氏重返中國後,在上海重開“尚賢堂”,獲得各國駐滬領事及清政府大官僚張之洞、盛宣懷等的支持和資助,還拉攏中外頭麵人物參加尚賢堂董事會。
新華路329弄32號乙樓
這是一幢建於1925年的,英式花園住宅,鄔達克設計。建築屬英國民居形式,局部帶羅馬城堡式,較為陡峭的雙坡紅屋瓦麵,讓它在附近的洋房群裏獨具特色。
1936年至1947年間,這裏做過瑞典駐滬總領事的官邸;臨近解放前夕,又轉賣給了盛宣懷家族,也不知此時是否還有盛家後裔居住在內。
新華路329弄17號
這是一幢西班牙風格的建築,紅磚砌成的拱門襯著洛可可式黑色鐵質花紋。過去上海商棉紡業的巨子薛福生的孫女,薛安倫住在這棟家族的老洋房裏。1946年時,這棟老宅的成交價就達到了120萬美金,到1958年公私合營時收歸公有。現在還給了薛家的後人,但也隻還了其中的五間。
新華路329弄36號
這是鄔達克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過去曾是西班牙總領事的官邸。即使是在號稱萬國建築匯集之都的上海,這樣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也顯得獨一無二——底層中央客廳,甚至還有一個大理石鋪砌的歐式噴水小池。
這幢“蛋糕房子”後來被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周均時購得。周先生因主張和平,於1949年5月在重慶被蔣介石逮捕,囚禁於白公館。同年11月27日殉難,時年58歲。
如今,這幢建築的產權,屬於旅居海外的周均時的女兒。至於“蛋糕房子”的說法,後來不僅因為這幢房子的造型猶如蛋糕,還因為1950年代初,好客的主人,常常在這裏用蛋糕做茶點招待客人。
新華路231號,榮漱仁(結婚陪嫁)的舊居
這棟房子雖不在兩條U型弄堂內,但也屬“外國弄堂”的範圍。此地原為法華鎮左家宅農田,1932年,由實業家榮氏購地建造二層磚木花園別墅,占地1550平方米,其中花園660平方米。
該建築是具有意大利風格的英國鄉村別墅,設施講究、造型美觀,花園寬敞。過去,南麵花園的暖房、亭子、假山等現已不存,僅有弧形圍牆牆頂蓋紅色圓筒瓦,牆麵貼泰山磚,現保存良好。
這幢花園住宅,是中國近代大實業家榮德生,送給榮漱仁的陪嫁之宅。榮德生是榮宗敬的胞弟,榮毅仁的父親,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而榮漱仁,就是後來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妹妹。解放前夕,榮漱仁全家遷往香港,將新華路231號房屋贈送國家。
儂看看,光一個外國弄堂,就說掉了我們那麽多的篇幅;但是,要知道,新華路的精彩,絕不僅僅隻有“外國弄堂”一處。
新華路185弄1號
新華路南側,近番愚路,是美國民居式獨立花園住宅,建於1930年,占地麵積1397平方米,建築麵積626平方米。1994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現在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駐滬辦事處招待所。
這棟建築的設計非常時髦,一樓采用了很大的落地窗和門;二樓可以算是一個小花園般的陽台了,麵積不算很大,但是足以讓人閑暇之時放鬆。屋頂也跟很多其他別墅一樣,采用了煙囪的設計,紅瓦的坡麵設計,即便是現在的設計師,也會采用這種風格。
新華路200號,陳果夫舊居
不要說在過去,即便是現在,誰家的房子敢造成像宮殿一樣?可能過去會有,媒體一曝光,主人基本是要被擄掉的,更何況現在“四風”一起,即便不是官,再有鈔票,也不敢如此高調——又談政治咯,奧掃結束!
查了很多資料,都說這裏是陳果夫的住宅。上海人熟悉的陳立夫、陳果夫兩兄弟,在上海的住宅,其實是在武康路上,是一棟英國式的洋房。而陳果夫幹嘛還要造一棟像皇宮一樣的房子呢?
其實,這塊地原來是法華古鎮裏的光佛寺舊址——乃曉得了伐,新華路上,過去就有一座廟的,而且,老上海都曉得,啥叫“先有法華鎮,後有上海灘”。
所以,這與其說是宮殿,不如說是一棟道觀、或者廟。當年,由上海統一紗廠及永莊老板的妻子楊慧珍主持發起募集資金,以宋有佛申請,甘少明設計,在1948年建造的——估計,陳果夫後來也隻是短暫住過此處。現在,這裏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的所在地。
新華路315號,盛重頤宅邸
這棟英式喬治王風格的洋房,是盛重頤的宅邸,建於1930年。後來,一位退休工人在此居住了八十多年。這棟帶花園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盛家老宅,目前住著八戶人家,都顯得寬綽有餘。(筆者有幾次半夜電影看好,從新華路走回家,經常會看到二樓燈火通明,估計是出租出去拍電視劇之類的。)
盛重頤,盛宣懷和側室劉夫人的兒子。
他繼承了父親注重實業的家風,專心事業,與官場瓜葛較少。盛重頤有錢,也喜歡講排場。抗戰期間,盛重頤沒有去重慶而留在上海做生意。抗戰勝利後,盛重頤學著做股票,結果因為不懂行,元氣大傷。受股票生意的牽連,房地產生意也江河日下。盛重頤晚年,已經貧病交迫,連藥費都付不出了,遇到熟悉的朋友上門,就訕訕告貸。
新華路294弄1號
開篇我們就說過,這裏過去曾是“哥倫比亞生活圈”,這裏的房子都是為當時國內商賈,以及在上海的上層僑民設計的。所以,但凡當年在這個圈內的老房子,設計,就像249弄裏的1號,雖不知道過去的主人是誰,但依然難掩其設計上的精致。
294弄5號,過去還住過一位名人,蔣介石北伐時期的軍事顧問陳止善。房子建於1933年,是一座假三層西班牙式建築風格的建築。房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陳止善堂”。南麵主入口是圓拱門廊,挑出陽台和天井牆上所設噴水獅子頭帶有民族特色,室內懸掛各式水晶燈飾。
新華路336號
336號這棟老房子,現在的成份比較複雜,又是上海輕音樂團,又是某家飯店。過去,這裏曾住過不少名人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和他的太太、陳香梅女士曾住在此處,這裏還是一手創辦錦江飯店的女企業家董竹君的舊居。
新華路483號
這是一幢現代式三層平屋頂,鋼筋混凝土混合建築,平麵有4個開間。最早是造紙大王金潤癢的房產。後來,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和胡蝶曾在這裏居住了三年。
關於戴笠和胡蝶的傳奇故事,我們就不在這裏贅述了。戴笠死後,胡蝶這位上海灘的電影皇後,才得以擺脫“戴笠情婦”的帽子。1967年,胡蝶定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風並發心髒病,在溫哥華謝世。享年81歲。
新華路593弄,梅泉別墅
梅泉別墅屬於早期的“高檔內銷樓盤”,1933 年,由我國第一代建築師奚福泉設計,由房地產商吳其達投資,在此修建二層磚木結構花園洋房20 幢。
機製的紅平瓦屋麵,現代建築樣式,陽台為鋼製欄杆,建築造型美觀,頗有特色,水、電、煤、衛設備齊全,每幢小樓都有汽車間,每戶東麵都有花園。
進弄右側曾有一小花園,園內有2米見方水池,池中設有噴泉,水池周邊都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別墅的名稱,此小花園在文革中被破壞,至今尚見水池的牆基印跡。
當年“梅泉別墅”主人吳其達,自己住的是10號別墅,位於整個小區的正中央,位置、風水皆為最佳。此房幾經轉手,現在的主人,據說也是一位房地產界的知名人士。
本文章內容源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