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歲月跋涉 1

(2015-03-01 00:47:41) 下一個
光陰荏冉,付出的有時有回報,有時則未必,有時或許有惡報,這是大千世界瞬息萬變所然。不變的是在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上凝成的知青情結。有我們特有的知青這碗“”墊底,可以對付人生路上的許多“美酒烈酒。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得到的是失去的無法比擬的。


鎮往事

 鄉返城回來的頭幾年,我在上海長江化工廠工作。該廠坐落在鬆江縣泗涇鎮,距離市區 50多裏路,該鎮在北宋形成村落,最初名會波村,南宋改為七間村。一直到元代中葉,因外波涇、通波涇、洞涇、張涇四條涇水匯集於此,遂正式取名為“涇”。元末文學家陶宗儀攜家來此隱居,在泗水之南構築“南村草堂;藏書家孫道明則築“映雪齋”於泗水之北。元代後期始成集鎮,稱“涇裏”。明正德年間改稱“涇市”。七寶徐壽出資沿蒲匯塘北岸構築石橋9座,七寶、泗涇間交通便利,鎮的規模日益擴大。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泗涇塘上“普渡連”武安”33孔石拱橋相繼落成,塘南塘北連成一片,市麵日旺。清代,石板街道兩側商店櫛比,樓房對峙,鎮上“業輻輳,戶口繁盛,街巷縱橫,橋梁相望”
附近農村盛產“薄稻,兼有香粳等各種稻米,該鎮米市素盛。抗日戰爭前夕,沿河下塘有米行(店)37家,碾米廠12家,米市交易量最高日達2000餘石(約158噸),成為東鄉18個集鎮的主要大米集散地,交易範圍遠及上海、南匯、川沙等地,泗涇鎮在上海頗具盛名。
 時廠裏有宿舍,職工平時都住在廠裏,等星期六下班才回家度周末。我住在鎮上臨河的宿舍,是一幢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老式的木質結構二層樓房,一人上樓梯,整個房子都會顫動。
吱呀一聲推開木格子窗戶,瞅著枕水人家在河裏淘米洗衣,過往船隻“嘎吱、嘎吱搖著櫓, 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房子左邊是一座古樸的石橋,叫福連橋,連接南北兩岸,橋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大都是肩挑背扛的農民 ——活脫脫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讓人遐想聯翩。 過了橋 就是老街,街上開著各種店鋪,有吃有穿,還有郵局、銀行、醫院、托兒所。下了橋右拐,是一家小小的書店,上世紀 70年代末期,一些世界名著已重新出版排在架子上,咋一看讓人興奮 不 已 , 隔三差五又會增添新書。我經常去那裏,瞅著瞅著就忍不住買上一、兩本。有《契柯夫短篇小說選》三冊、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四冊、莫泊桑的《俊友》及《中短篇小說選》、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四冊、以及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四冊等,我書櫥裏的世界名著,大部分是這一時期在這家店裏買的。每月36元工資的一大部分砸在裏頭,心裏卻象喜逢甘露的禾苗,無比的滋潤和滿足。
夏日裏天黑得晚,食堂四點半開飯,晚飯後有大段的時間。業餘時間我幾乎都用來補習初、高中的數理化知識。說實話,幹了那麽多年的活兒,早已過了讀書年齡,這些東西很生疏很難接受,學起來非常的累。加上長期勞累,睡眠不足,以及慢性病導致身體一直不好,記憶力也下降了。邊工作邊學習,也很難靜下心來,一著書本就想瞌睡。但是,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我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咬緊牙關堅持著。有時一道題要解好幾個小時,遲遲不得要領,而一旦破解,就象吃了人參一樣地舒坦。時常星期天也休息不成,都用來溫課解題。就這樣,像螞蟻啃骨頭那樣,我學完了初中和高中的數理化課程。
鎮上那條四條涇匯成的泗涇塘向東流出鎮口陡然變寬,清澈透明。盛夏,經過一天高強度的生產勞動,下班後暑熱難當,幾個工友相約下河遊泳。河邊的水草散發著清香,河裏輕波推著人們不知不覺遊出好遠,全然不同於遊泳池,非常的爽。為怕水草纏繞,我們還帶著一隻打足了氣的卡車內胎作救生圈。每次遊完後,全身烏漆墨黑,第二天皮膚火辣辣地疼,接著就蛻皮,這是在太陽暴曬下遊泳的“懲罰 ”樹木掩映著河邊的泥土小路,順著流水伸向遠方。夕陽西下時風景很美, 我常站在橋上沿著小路極目遠眺,腦子裏是無盡的遐想。
 一個酷暑天的下午,我在車間的水龍頭邊洗手,突然發現地下有條蛇在遊動,情急之下操起一塊磚對準它的頭部砸了下去,蛇扭了幾下就不動了。我找來一把剪刀,剖開蛇的肚子,取出蛇膽,在水龍頭上衝了一下,一口吞了下去。據說蛇膽清涼名目,好不過癮。
一天傍晚,我在等著上夜班,青年工人楊明拿著一支氣槍來找我去打麻雀玩,小楊是近視眼,所以把槍給我打。這活兒還真不容易,我倆沿著公路找行道樹上的麻雀,往往還沒等你走到,麻雀已聽到動靜飛走了。我倆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地前行,好不容易鎖定目標,舉槍瞄準,卻又
撲啦啦”飛跑了,摸了幾十棵樹,還是一無所獲,倆人喪氣極了。眼看天色擦黑,稍微總結一下經驗後,在小楊的鼓勵下,我再次屏住氣息瞄準,終於瞎貓碰死耗子似的接連打下兩隻,樂得小楊直拍手。我用黑龍江的方法,將泥巴裹住麻雀,扔進食堂大灶的爐膛裏烤熟,剝開後香氣撲鼻,立馬一人一隻享用起來,那一刻,別提有多愜意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