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雜文

閑時,一杯茶,一支筆, . . .
正文

老師的故事

(2023-03-04 06:07:21) 下一個

老師的故事

 

最近讀完了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並囫圇吞棗地看了根據前三部小說創作的電視劇。書中描述女主人公埃萊娜(Elena)和她的小學老師奧利維羅(Oliviero)的故事令人回味令人沉思。

四四年出生於平民家庭的小女孩埃萊娜,憑借自己執著的個性和聰慧,完成學業並成功地實現了自身的階層躍遷。小學老師奧利維羅則以當年簡單生硬的教學法給平民社區的孩子們開蒙,並激勵家長們支持子女的教育和升學。當年的“師道尊嚴”是對學生們的要求,“師權天授”則是老師對學生教育的(高於家長們)絕對發言權。彼時的意大利和中國教育體製基本相似,隻要完成高等教育,階層躍遷便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的中學班主任彭老師(四三年生)和埃萊娜的年齡相近。出身於一個開明和殷實的家庭,因為小時聰明伶俐,五歲便跟著年長的姐姐一塊兒上學。五四年升初中,是班上年齡最小的一個小姑娘。五七年初中畢業,五八年考入礦專,六零年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留校任教,六一年左右在師範學院進修語文教學後開始教師生涯。

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基礎教育,始於文革開始終於文革結束。上學成為托兒所的延續,學校教育理念全麵變革,知識啟蒙被邊緣化。九年的基礎教育的結果是貧乏殘缺的知識結構和機械僵化的思維方式。每個學生都堅信自己的階層崇高正確,知識教育徹底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因為時代的局限,教師從來沒有機會和學生們討論個人成長和未來理想這些關於人生的基本問題。沒有學生去了解老師的故事,更讓學生們失去了一個身邊最重要的人生榜樣,因為彼時的教師身上的榜樣力量和應有的崇高尊嚴已經被徹底的異化了。當年的人生道路僅有上山下鄉,未來理想僅是回城務工。我的中學同學,不論是插隊還是留城,大多數都毫無懸念地成為無產階級的接班人。憑借少得可憐的智力資源,在後來的數十年,用汗水來實現自己階層躍遷的理想,來彌補當年沒有好好讀書的終生遺憾。

埃萊娜師範學院畢業後即從事文學創作,結婚成家生子,並成為女權運動的踐行者和社會活動家。對同學師長的了解,對學校社會的認知,使得埃萊娜的青年時期順利地實現了她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地位躍遷的第一步。彭老師大概是六十年代初結婚,有三個孩子。七十年代由礦專轉入第十九工程處子弟中學,也就是當年的市第四十八中學。當我們升入初中時,彭老師第一次出任班主任。後來,八十年代擔任教務主任,直至九八年退休。

由於小學期間我便已經讀完三國西遊紅樓夢,中學時彭老師的語文課則是我感覺最輕鬆的課程。中學的語文課不再是對知識的吸納和積累,而是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學會體驗中文的魅力,培養自己的文學情趣品味和愛好。性格中的幾分憂鬱可以使人對一切事物的認知在更多的層麵去體會和反應,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感知的細膩。我對詩歌的喜愛則是源於參與在彭老師帶領下的課外文藝活動。在語文課堂上,作為班上最小的學生,我永遠是個不出頭露麵的小男孩。從老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了文字的力量。文字不再是單純的表達工具,而是彰顯文字背後人的素質、追求、情緒和情感。其實,如果說教師的責任在於教書育人,那麽教書容易育人極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學時段青春煥發,此時開蒙為時晚矣。我的中學同學大多荒廢了這三年的時間,知識積累沒有得到應有的進展,迷茫中從上山下鄉開始走向社會,把人生的第一步邁向泥潭。

埃萊娜和她的老師接觸很多。她的每一個選擇幾乎都是老師的決定或者是在老師影響下的唯一選項。其中小學老師奧利維羅對她的影響是重要深遠的。我和彭老師的接觸不多。數十年已經過去,印象深刻的有三次交往。第一次是初二語文課上私下玩玩具時被老師抓個正著。彼時片刻的尷尬和窘迫,是如此突然如此強烈,仿佛做了彌天惡事。其景其情使人銘心刻骨,始知何為敬畏。第二次是中學畢業九年後的一次聚會。同學們圍坐在老師身邊,向大家匯報各自的婚姻家庭和工作。當時我已經碩士畢業並交友訂婚,在同學麵前試圖盡量地保持低調,在老師麵前則是盡可能表現委婉。彼時,感恩之心用任何語言表達都是蒼白的。第三次是畢業四十二年以後的同學聚會。此次則是大家圍坐在老師周圍,由老師娓娓道來,以一位智慧長者語言,講述她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段講述其實正是我們當年缺失的一堂課。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是與在座每一位同學進行心靈交流,心有靈犀者,這堂人生理想課便被彌補回來,盡管是晚了近半個世紀。

 

我父母親和彭老師的接觸也不少。文革後期,因為離開機關到南台門診部做地段巡診醫生,母親對彭老師家境了解一些,加上她是我的班主任老師,自然有親近感,交往中也客氣有加。一次巡醫訪問後,彭老師竟稱母親(姓單)為“單姨”,令母親有些局促不安,趕緊勸阻。想來她們之間一定很談得來。在畢業後數十年中,每次暑寒假期間不免到老師那裏去問候一下。盡管不想到老師那裏去打擾,但每次都是母親“邂逅”老師並“通知”她我將去拜訪她。那個時候我還是喜歡低調的,我知道學校和老師們為我感到自豪,但我從來沒有回到母校去看望老師們。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和我對老師的感恩之心,都隨著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的存在,變得更加深刻和久遠。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

當年,做好教學同時還要政治上進,有理由相信,老師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犧牲。那個年代,所有的人都在拚命工作爭強進步,那是一種飽含壓抑的狂熱。每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使得任何回報都飽含著難言的苦澀。老師晚年皈依耶穌,又何嚐不是對一生奮鬥做出的一個新的評價和一種深刻的覺悟。無不令人肅顏起敬。我從教近三十年,每次見到學生的家庭事業的成功,我都會為學生們感到高興和自豪,同時也從未認為那些成功是我的贈予。人生不易前行坎坷,作為教師,我的作用與每個學生的奮鬥和付出相比較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教書是一種充滿著理想主義的奉獻。因奉獻而做出任何犧牲都會為(成功的或失敗的)人生覆蓋上一層悲劇的麵紗。

 

2022年3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