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才能進入蔣介石的幕府:也得靠投機才行!

(2015-10-27 01:39:12) 下一個

楊永泰最早也曾投奔過孫中山。孫中山內定讓他出任護法軍政府財政廳廳長,但當他認識到,孫中山其實沒有實力,隻是個空架子,財政廳也是既無權又無財時,便不僅不願再出任,還跟著別人一起在背後開口閉口地罵孫中山是“孫大炮”。他的這種投機態度,引起了孫中山周圍的國民黨人,包括胡漢民等人的極度反感。
護法時代,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確實不過是西南實力派諸侯的一塊禦用招牌,他們幾時不需要了,就可以一腳踢開。這一點楊永泰倒是看得一點不差,在護法軍政府完結後,他轉投了西南實力派。
然而好景不長,西南實力派也垮了台。楊永泰自知在廣州無法立足,又北上投奔北洋政府,並在曹錕的國會裏出任參議院議員。
哪知道曹錕家的議員還是做不長久,一個“首都革命”,令“豬仔國會”頓時解體。無奈之下,楊永泰隻得離開北京,到上海做了寓公。
就在蔣介石下野的那段時間裏,楊永泰看準時機,向蔣介石的政敵李宗仁、白崇禧上了一份萬言書,闡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和對現時政治的主張,並希望能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新桂係所用。
如果李、白識才用才,楊永泰極可能為新桂係躍上政壇最高峰助一臂之力。在看過萬言書後,李、白也對其中深刻的政治見解表示讚賞,然而他們對楊永泰的態度卻是不予理睬,也就是“然其言,不用其人”。
究其實,是李、白十分鄙視楊永泰的為人,認為這樣一個投靠過北洋,投靠過孫中山,又投靠過西南諸侯的幕客,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完全不值得吸納!
對楊永泰,胡漢民等國民黨的政壇老手是知道的,蔣介石一度帶兵打仗,在南方政壇上也隻是個後起之秀,在黃郛鄭重予以推薦之前,他雖然也聽別人說起過這個人,但並不是很了解。現在見黃郛將楊永泰說得如此高明,他有些半信半疑,加上忙於北伐,也就沒再顧得上理會這位“海內奇才”。
黃郛素知蔣介石的秉性,同時楊永泰的特殊經曆,也讓他認識到若操之過急,反而會阻礙楊永泰的進階之路。之後他便將楊永泰、錢昌照召入外交部,一邊讓二人參襄機要,一邊準備尋找新的機會予以舉薦。“濟案”發生時,楊永泰、錢昌照都隨黃郛在濟南經曆了風波,隻是蔣介石當時並沒有注意到他們。
黃郛辭去外交部長一職後,按照民國時的傳統,作為黃的親信隨從,楊、錢也隻能辭職離開外交部。半年後,錢昌照由張群介紹,正式進入蔣介石的幕府,得以大展宏圖,而在此之前,楊永泰已經在為接近蔣介石暗暗進行設計。
他首先在交通部王伯群手下謀了個顧問的職位,通過向王伯群(時任交通部部長)、李仲公(時任交通部次長)等人打聽蔣介石的起居住行等情況,以便揣摩蔣介石的心理。在此基礎上,他才寫出建議書,然後經好友熊式輝之手,向蔣介石條陳時事。可以說,“削藩策”能夠讓蔣介石眼前一亮並拍案叫好,絕不是偶然的。
楊永泰的這種進身方法,在中國曆代權臣傳記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例如《唐書》中就記載李林甫:“結納近臣,察帝動靜,幫奏對皆稱旨”。李林甫在曆史是以奸相的麵目出現的,此類方法也被許多人認為過於投機取巧,但在實際運用中它又確實是有效的。
在經曆被李、白拒之門外等諸多挫折之後,楊永泰已經知道,自己的政治見解高不高明是一回事,別人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再能幹的謀士,再厲害的謀略,也隻有在符合幕主需要,能夠解對方燃眉之急的情況下,才能引起應有的注意和重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一直追隨王明的流蘇派康生也是靠投機轉換門庭投靠老毛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