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稱雄中國北方的匈奴,如今都去哪兒了?

(2016-02-25 23:14:11) 下一個

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根據語言文化,種族類屬,聚居範圍,大致上可以分為4個族係。這4個族係基本上都分布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大漠縱深,和西北荒原一代。

4個族係分別是:

  匈奴:包括南匈奴、北匈奴、鐵佛等族屬。

  突厥:包括敕勒、突厥、回紇、薛延陀、黠戛斯等族屬。

  東胡:包括東胡、烏桓、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等族屬。

  肅慎:包括靺鞨、女真、滿族等族屬。

  以上四大族係當中,匈奴、突厥、東胡的活動地區基本上都在大漠南北縱深之處,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蒙古大草原地區。而肅慎一族基本上崛起於中國東北遼東丘陵間的黑山白水地區。

  雖然這四大族係都有著不同的語言,但是他們都有著相同的語係,即阿爾泰語係。其中匈奴和突厥都屬於阿爾泰語係中的突厥語族。東胡各族都屬於蒙古語族。肅慎各族則屬於阿爾泰語係中的滿·通古斯語族。此外還有極少數的遊牧民族不屬於阿爾泰語係之列,屬於印歐語係或者漢藏語係。

  1、盛極一時的匈奴人,躲不掉被漢族同化的命運

  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中,最早統一大漠南北並且建立國家政權的民族,當屬匈奴。匈奴的活動時間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也就是戰國時期。最生動的記載便是《資治通鑒》當中記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一片段。

  趙國處於現今的河北、山西地區,邊境東北與東胡接壤,東邊是由胡人建立的中山國,北邊與樓煩、匈奴接界,是距離遊牧民族最近的中原國。正因為如此,趙國的威脅除了來自當時戰國七雄的其餘六國之外,更大的威脅其實就是北方的少數民族。而且趙武靈王時期北方匈奴屢屢侵犯趙國邊境,劫掠人口和糧草,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但是以趙國的軍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和胡人相抗衡。因為戰國時期的中原國家普遍都是車戰,趙國也不例外。以車兵和步兵對抗匈奴人的騎兵,無異於以卵擊石。趙武靈王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決定拋棄漢人沿襲百年的習俗,改學匈奴人的戰術訓練騎兵。但是漢人穿長衫大衣,不利於騎馬射箭。要想訓練騎兵則必須要改變趙國人的服飾穿戴。這被漢族的士大夫所不恥,認為服裝代表著漢族的儀表形象,改換服製是不尊祖製不守禮節的表現。於是趙武靈王帶頭,不穿漢服,該穿短小的胡服,以號召人民改風易俗,應對國難。經過數年的訓練,趙國訓練成了一支不遜於胡人的騎兵部隊,一舉解決了趙國的邊境問題。這支騎兵部隊後來成為了六國之中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部隊。

  漢朝應當是匈奴最為活躍的時期。秦始皇曾經派遣蒙恬北擊過匈奴,但是卻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果,秦朝就早早地滅亡了。漢初因為招架不了匈奴頻繁的軍事行動,不得不采取和親的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決心不在對匈奴妥協,對匈奴的侵犯予以痛擊。漢武帝時期也是名將輩出,像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抗擊匈奴的大將。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已經開始出現衰落了。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個部落。南匈奴歸附與漢朝。北匈奴在漢朝大將竇憲的打擊下向西逃竄,遷移到了中亞和歐洲。這一看似微弱的細節,萬萬沒有想到會在不久的將來掀起一場巨大的波瀾。

  2、曆史的蝴蝶效應

  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的覆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蠻族的入侵。但是這些蠻族來自哪兒呢?沒錯,滅亡羅馬帝國的蠻族大部分正是來自於東方被大漢王朝擊敗並且驅趕走的北匈奴人。這些匈奴西遷之後,和歐洲的哥特人群居在一起,這些混雜不清的蠻族由聯合了日耳曼人,對龐大的羅馬帝國不斷展開入侵和洗劫。由於此時羅馬帝國已經開始出現衰落,那些被驅趕而來的匈奴人嚐到了戰爭的甜頭之後便沒有了回去的欲望。自四世紀起,北方的日耳曼人、來自東方的匈奴人如潮水一樣的湧入西羅馬帝國,他們建立了許多王國。羅馬人已經不能夠控製局麵,從將領到士兵大多數是匈奴蠻族之人。476年西羅馬皇帝被日爾曼雇傭軍首領廢黜,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而且滅亡的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是羅馬人這個民族。羅馬的滅亡不同於中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它的滅亡是一個民族的消亡。現如今世界上已經找不到完整的羅馬人後裔了。

在中國,南匈奴由於依附於漢朝,已經逐漸地被漢化。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曾經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匈奴人,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退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已經徹底融入到漢族之中,融合為漢人居民。匈奴後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後,逐漸改為漢姓,一些常見的漢姓諸如義渠、公孫、呼延、賀蘭等,都屬於匈奴族的後裔。

  曆史的蝴蝶效應往往在潛移默化之中不知不覺影響曆史的走向。如果沒有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的滅亡會不會得到延遲?歐洲中世紀的到來又會是一番什麽樣的場景?這些問題當然不會有答案。因為曆史之所以為曆史,就在於它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定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